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去年以来,已有超过30家组织申请相互保险牌照,资金为何如此热衷这个领域?

首批三家相互保险社获准筹建,与民间互助计划有何区别?

互联网金融之夜,为您解读。

本期嘉宾:

郝演苏: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院长

张道生: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筹) 新闻发言人

近日,保监会正式批准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和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的筹建。所谓相互保险组织,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全体会员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为会员提供保险服务的组织,包括一般相互保险组织,专业性、区域性相互保险组织等组织形式。本次保监会批准筹建的三家相互保险社中,众惠财产由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和李静等2名拟任高管发起设立,初始运营资金2亿元,主要针对特定产业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的融资需求,开展信用保证保险等特定业务。汇友建工由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初始运营资金1亿元,主要针对建筑领域的特定风险保障需求,开展工程履约保证保险、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等业务。信美人寿由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发起设立,初始运营资金10亿元,主要针对发起会员等特定群体的保障需求,发展长期养老保险和健康险业务。对此,保监会发改部主任何肖锋也就相互保险进入市场后将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了肯定。

实际上,自去年初《相互保险组织试行办法》出台后,社会资本也开始将目光锁定在这一新兴领域,申请机构超过30余家。这一在国内相对陌生的领域,实际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业态。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9.2亿人。特别是在高风险领域和中低收入人群风险保障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为文字实录:

CBN:最近保监会批筹了三家相互保险社,信美人寿是其中初始运营金额最大的一家,现在筹建的情况怎么样?

张道生: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进行人员的招聘。接下来,在这一年筹建期内,我们要完成产品的设计,包括服务体系的搭建,投资团队,还有相互保险章程的制定,应该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CBN:保监会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批准筹建?

郝演苏:目前,在我们整个的保障规模和状态下,实际上并不是很高。有很多被遗忘或者是被传统保险公司忽略的角落,包括一些特殊风险、一些特殊人群的风险。同样,目前中国保险组织架构只有一种,就是股份制。而在国外有互助模式、相互模式,因为多种不同的保险组织模式放在一个市场,它会产生竞争,这种竞争会有效地带动保险行业的发展。所以,从监管部门,从一个满足保险的需求,在保险市场这个组织架构当中,至少鲶鱼效应,打破传统的股份制公司固有的思维。所以,当环境、机会、市场都已经准备到位的时候,开始推出。去年就公布了关于相互保险制度管理规定。

CBN:以信美为例,有九家企业为主发起会员,1400多个自然人是一般发起会员。这个会员和我们平时理解的股东是类似的概念吗?

郝演苏:准确的讲,他不是股东,而是发起人、主发起人和次发起人。发起人和传统的保险股东不同,传统的保险股东只是投资方,并不一定要买相应的保险。而这个发起人,一定是要和普通发起人一样,要对应额度,要买保险。所以,相互保险公司特点为所有的会员,无论是主发起人,还是一般发起人,既是这个公司的客户,也是这个公司的会员,会员我们可以把他作为股东。但是在股份制保险公司,那个股东可能就是股东,并不是客户。

CBN:信美1460个自然人一般发起会员是如何筛选出来的?这个特定人群是怎么来定?

张道生:目前,1400名一般发起会员全部来自于9家发起会员的员工,相应的员工自己有这样的意向,参与之后签订意向书,确定成为一般的发起会员。

CBN:相互保险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如信美是锁定长期健康险。为什么会选择从这个领域切入?

张道生:其实,可以看到现在中国有很多特殊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我们国情。首先老年化问题,中国有世界上最快的老年化速度。另外这些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了恶性疾病的高发,癌症的发病率也是全球最高的。同时,这几年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国民的保险、保障意识苏醒。包括很多人跑到香港买保险,证明这样的需求是存在的。

那么,基于这样一个需求,反过来,目前我们保险市场主体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当中,某些特定人群、特定领域的需求,是没有很好提供和满足的。对信美来说,我们就想针对这样一些特定的人群满足他的保障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去做这么一件事情。然后,我们也提出来会专注于做这样的事。因为对我们来说,既然目标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保障,那我可能其他的东西就不考虑了。所以,我们才会有您刚刚提到的,我们会专注发展特定,专注于特定群体的长期养老和保险的保障需求。

CBN:刚才我们聊了相互保险的特点,相互保险和股份制保险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尤其在准入门槛上有什么不同?

郝演苏:首先相互保险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特定的行业,为特定的风险做所出的保险安排。而股份制保险公司是针对全社会的,不针对特定群体、特定行业,它的风险安排是文化市场化的一个运作方式。同时,相互保险公司更注重会员的利益。信美将来要做的是什么?是长期的养老、长期的健康。而这个长期养老、长期健康,有人问股份制公司不做吗?也做。但是它把目前市场上纯保障的养老和健康保障做的并不到位,甚至很稀缺,把很多产品都是和所谓的理财放在一起。

但是相互保险就不同了,我买的是纯保障的养老和健康,仍然可以分享利润。所以,这个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在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运作中,考虑的状态不一样,盈利指标设计的点也不一样,考虑更多的是市场化的状态。而相互保险公司针对特定的行情、特定的群体,所做出的一个特殊安排。从价格上,它的产品要比股份制公司有很大的竞争力。从管理方面,这可是另外一种概念,相互管理公司并不一定十全十美。在管理方面是股份融资,它的效益可能会很好。而相互保险公司,可能在效益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这实现了市场特殊的互补。

CBN:相互保险在中国刚落地,说是鲶鱼效应也好,还是一种补充也好,可能未来一段时间保险市场是多种形态并存的一个局面。怎么来看相互保险和股份制保险未来的关系和角色分配关系?

张道生:从我们角度来说,应该还是刚才郝老师讲到的,其实我们自身的定位首先是补充。因为我们主要发起会员对我们的要求也好,还是信美自身的目标也好。我们是希望,去做那些目前现有主体没有能够覆盖到的人群保障需求。

同时,第二个就是市场上,如果有多种主体之后,大家可以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一起让整个保险行业发展得更好。

CBN:虽然相互保险在中国刚落地,但其实它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发展了非常长的时间,在保险业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它在中国的起步那么晚?

郝演苏:准确的讲,因为在中国,保险的这样一个池,包括保险这样一个组织模式都是舶来品,也就200多年的历史。所以,尽管我们过去有一些原始的互助模式,但是这种互助模式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在中国,保险进入市场主要是以股份制为特征,其它多种多样的保险形式、保险模式都曾经有过,包括最早的养老医院、养老议会,还有过去的镖局都有保险的萌芽。但这种萌芽的历史也很短,而且没有发展形成一种气候。

CBN: 除了现在第一批已经获得筹建的三家之外,还有二、三十家组织在排队,为什么大家对相互保险有那么高的热情?

郝演苏:首先从正面的角度来看,确实我们的风险保障的覆盖有缺口,有被遗忘的角落,有些机构看到了市场的空间,所以包括有这种需求就来申请这个牌照。

另外一个,很有可能叫做浑水摸鱼。因为目前金融牌照是一个稀缺资源,而且相互保险的门槛一个亿,一千万,一百万,根据不同的情况都可以成立相互保险社,不排除有人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捷径来拿到金融牌照,所以各种情况都有。我想,这方面监管部门应当要很好的进行甄别。

准确的讲,股份制公司、公司化的公司,在所有的组织模式当中,应当是最先进的,竞争力是最强的。那么,相互制公司只是针对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群体有时候会发生变化、发生异化。发生异化之后,必须走向市场的道路。但是也不是必须的,根据情况。

CBN :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些互助社区、互助保险产品,比如说前段时间在媒体上备受关注的抗癌公社,他们有什么样的差别?是同样一种东西吗?

郝演苏:目前,市场上这些没有官方认可的互助形式,首先它的产品清算是不是到位?它的制度是不是规范?它对于收来的钱有没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方法?甚至是在监管的状态下运作的方法是都不到位的。如果范围很小,可以说是公益,如果范围很大,那就涉及到乱集资的问题了。

而相互保险公司跟股份制不一样,所集中的资金、最后的监管、用途,都是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框架。所以,从法制上看,它的状态是不同的。所以,中国市场很大、很复杂。我们在一些偏远地区也有一些小型的互助,但是它是特定的,比如一个村庄的项目。但是,我们现在通过互联网,针对的并非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但是如果在监管当中是失控的话,会出现很大的金融问题。

CBN:股份制的保险公司会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约束。但相互保险的话,谁来约束它?谁来制定这个规章制度?

郝演苏:目前监管部门去年出台的相互保险管理办法,已经把这个列为监管的范畴,包括资金运用、管理、未来的相互保险公司会员、社员大会或者相应的组织结构。这些东西,都是在法律的监控下和制度的监控下统一安排。我们目前市场上,这些所谓的各种各样的模式,并没有一个所谓的会员的利益群体,完全是网络的发起人自己来控制、自己监控、自己为自己监管,显然有问题。

CBN:展望一下这个相互保险在中国未来的市场前景和发展?

郝演苏:因为相互保险公司在中国是个试水的阶段,所以未来我个人认为,起码五年内,它仍然是实验的状态。这种实验的状态,就看三家筹建的互险公司走的是不是扎实。如果走的扎实,它会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如果相互保险公司形成一定的力量,股份制公司会奋起直追,所以它也会形成一个力量。从全球的概念来看,相互保险公司占整个市场份额27%,那么在中国五到十年,能够达到10%的份额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所以,股份制公司也正在瞄准相互保险公司所做的一些制度,包括锁定特定的风险、特定人群,做深入研究。保险公司在研究股份制公司,最终肯定是对整个的市场,对保险客户是有正面意义的。

我刚才提的10%,请不要忽略目前尽管没有申请牌照的,包括渔业互保、船东互保,还有最大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职工保险合作社。如果职工保险合作社变成相互的机构,它的会员,在座的各位可能只要是工会会员以及他的家属,覆盖的人群相当之大。

CBN:所以,其实还有一些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郝演苏:需要转正的,因为他们机构已经现成的,会员也是现成的,只不过怎么样变成一个由保险、由他们分管部门监管变成一个保险监管,需要过程。这个过程一旦落地的话,产生的力量会是快速的。

CBN:从国外的相互保险发展历史来看,它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郝演苏:从保险发展来看,最初是普通的民间互助,然后是相互制,然后是股份制。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有很多相互制的保险机构,它的业务范围、业务的品种,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特定的风险、特定的人群,规模很大,包括在美国、日本,都有这样的情况。大到一定规模之后,一些利益上的冲突和内部的一些希望变革的声音,就会转成股份制公司。所以,过去50年中,全球差不多有将近20%有规模的相互保险公司转成了股份制公司。

中国的保险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因为我国从几个指标,人口老龄化,包括城镇化率超过50%、服务产业超过50%,进入到了一个社会管理的社会。社会管理的社会,关注人的生老病死,所以根据人的生老病死与特殊风险的需求,有一些社会的资本愿意进入这个行业。还有一部分,这些资本是看中了金融牌照,因为保险市场空间很大。尽管,我们在全球的GDP比重当中排名第二位,但是在保险的规模,包括人均保费、人均的保险深度密度,都是世界上比较落后的。在这样一来,金融牌照的价值相当之高。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民间资本开始购并保险公司股份。同样,相互制保险公司也会成为相应的一个资本进入到保险行业的渠道。

所以,监管部门要有火眼金睛,来判断哪一些是真正的在做保险,还有哪一些就是为了牌照、为了这个资源才进入。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