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据《2016年中国P2P网贷行业半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已经下降至2349家。另外,《半年报》还指出,2016年上半年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515家,其中良性退出(停业、转型)的共有247家,恶性退出(跑路、提现困难、经侦介入)的共有268家。

平台数量阶梯下降的走势和良性退出比例的攀升,充分说明了P2P行业洗牌的初见成效,行业正在进入新的存量优化期,预计下半年洗牌还将加速。基于这样的形势,一些跟不上市场要求的平台很可能会被迫退出,那么余下的那些拥有固定市场份额、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平台应该如何发力,才能顺利渡过这个P2P行业难得一遇的“合规年”呢?

一、政策方向

诚然,2016年P2P行业的主旋律是“合规”,能否准确把握政策方向、顺应监管趋势进行合规化整改就成了P2P平台当下所面临的最大考验。结合此前发布的十余项文件来看,政策对P2P平台的合规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明确平台的中介定位。过去几年,P2P投资人总是奉行这样的铁律“无刚兑,不P2P”,这种思想既体现了投资人对本息保障的迷恋,也折射出P2P平台可能因兜底而背负巨大运营压力的残酷现状。出于良性发展的考虑,监管层不得不勒令P2P行业明确信息中介定位了。就现阶段的征信环境及投资环境来看,纯信息中介模式的发展未必顺利,一旦平台不兜底,投资人会认定是平台不对风险负责,必然会出现阶段性的用户及资金撤离。然而所谓的担保即安全实际上是一个误区,越是去担保化,反而越能够倒逼平台完善风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再退一步讲,即便是平台不兜底,银监会也默许了P2P平台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或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短期内打破刚兑虽然困难重重,但不论是从政策还是发展上看,纯信息中介模式才是P2P平台应当沿用的主流模式。

第二,加强资金的安全性。资金安全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含着项目安全、资金存管、信息安全等诸多要素。现阶段来看,其中最受监管层和投资人关注的就是资金存管了。自从《指导意见》首度公开明确P2P行业应纳入银行作为存管机构以后,P2P行业就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银行存管之路。银行存管之于P2P平台到底有多难呢?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已经公开宣布与银行签订了资金存款协议的P2P平台约有126家,但真正上线了银行存管系统的仅有35家,占比低至1.5%。然而对于P2P平台来说,银行存管再难,却也得迎难而上。一方面,监管态度明确,银行存管多半会成为今后P2P行业的标配,那么在这段自发整改期内未能落实的平台极有可能会被列入不合规名单中,生存几率再度降低。另一方面,今年P2P行业局势极度震荡,投资人信心锐减,若能够引入银行存管,有传统金融机构介入间接为平台进行品牌背书,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平台投资人恢复信心。

二、业务方向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P2P行业累计成交量为84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环比增长25%,但对比2015年同比增长284%、环比增长80%来说,今年上半年P2P行业发展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行业增速放缓对于个体而言的一大好处就是,不用麻木地被市场推着向前,能够慢下来重新审视平台现状,包括业务操作是否合规、资产形式是否具有竞争力、平台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风险管理是否足够专业化等等,这些都是P2P平台在洗牌期内应该及早发现的问题,也是平台探索未来的基石。

首先,平台应当确保项目规范,杜绝灰色操作。所谓的灰色操作是指一些短期上看无伤大雅、长期可能发展成致命隐患的不合规业务流程,P2P行业典型如拆标(大拆小、长拆短),资金池(各种理财计划)等。不论是拆标、假标、还是资金池,都会造成同一个局面,即资金与项目的流动性难以匹配,池子里的资金往往都是以滚动拆借的形式在运作,假设某个项目爆发风险,必然会对池子造成连带影响,最终出现大面积的兑付危机。有统计显示,问题平台类型中资金池业务风险占比最高达到了40%。

其次,重新审视现有的资产开发模式。国内P2P行业普遍采取的是线下开发资产,并逐渐衍生出了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前者由P2P平台总部直接控制业务方向,同时进行最终的风险筛查,后者则是各地区加盟商对业务发展进行自主决策,总部仅给予一定的品牌支持和基本的操作指导。业内采取加盟模式的平台以翼龙贷、人人聚财、微贷网、开鑫贷等为典型,常见的直营型P2P平台有宜信、果树财富、投哪网等。从风险把控上来看,加盟其实是要劣于直营的,由于加盟商资质难以统一,业务开发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无法彻底规避,坏账率一路攀升,最后还得总部来擦屁股,同时还将给P2P平台的整体品牌声誉造成不小的伤害。这几天陷入兑付危机的名车贷就在其公告中称加盟商诈骗是引发资金链危机的一大因素,可见加盟模式的风险。但直营模式也并非没有短板,平台每增加一个线下直营分店,都需要支出不小的人工费、场地费等办公成本,一旦决策出现偏差,直营门店的业务表现不佳,无疑会加剧平台的运营压力。整体而言,加盟模式不仅考验平台对加盟商的筛选能力及约束力,还需要把握好加盟商的风控能力及专业度,而直营模式又对平台的决策能力及现金流状况要求颇高。

最后,严格控制成本,及早实现自我造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否具备造血功能是决定其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P2P平台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P2P平台不论是引入风投还是登陆资本市场,都需要满足一定的盈利要求。另一方面,从资金安全的角度来说,往往是那些长期亏损经营、资金窟窿大的平台,更容易爆发违约风险。而P2P作为一个经营金融的产业,自然离不开钱。线上获客,投放、推广、贴补利息、活动让利,没有一样是不花钱的;线下呢,几百号人的业务团队,光是人工成本一个月就要上百万。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成本来实现开源(资产端发展)和节流(营销成本控制)的双赢,是摆在众多中小平台面前的大难题。

三、运营方向

2016年的P2P行业不似往年,大多数平台的年度战略目标都由扩张变成了合规。笔者预计,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P2P平台的策略都不会是围绕获客来制定,而是以合规化发展为第一诉求,全面规范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打造差异化品牌特色,只有练好这些内功,才有能力与竞争者抗衡。综合现阶段的政策要求及行业发展趋势,P2P平台下半年应当将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列为重点工作。

第一,充分的信息披露。基于P2P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保障投资人的知情权、建立完善成熟的信息披露体系一直是监管层对P2P行业的重点要求。《指导意见》及《征求意见稿》早早就明确了P2P平台信息披露责任,而此前公布的《上海个体网络借贷(P2P)平台信息披露指引》,监管方要求平台公示的信息多达49项,更是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信披细则。结合监管层的态度来看,说信息披露是P2P平台合规化的必由之路一点也不为过。因此下半年P2P平台要重视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尤其是项目信息和运营数据的披露。

第二,必要的风险揭示。如今在P2P行业盛行的畸形刚兑之风很大程度上是拜行业早期过于回避风险所赐。行业发展初期,平台为了快速圈占市场,在获客上如今看来可以用剑走偏锋来形容,即过分夸大P2P行业的本息保障,刻意回避P2P理财的风险性。伴随着P2P“零风险”招牌的走红,投资人的认知误区也一再加深。如今在监管的驱动下,平台不得提供担保,也从侧面印证了行业对投资人新一轮的风险教育即将开始,在这种大背景下,平台虽然可以通过外部辅助手段,例如风险备付金、保险等形式来强化安全,但基于监管要求,也不得不开始进行适度的风险揭示了。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