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最近几天,银行系P2P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一份数据把大家已经逐渐遗忘了的银行系P2P重新带到了大众的视野,这个曾经风光的有“背景”平台发展至今的确慢慢地褪去了光环,被大家提起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令人唏嘘不已。

至少,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银行系P2P的确令人大跌眼镜,无论从平台的发展速度,成交规模等其他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笔者深思,为什么曾经令投资者寄予厚望,风光无限的银行系P2P会发展成现在这个局面呢?深思后,我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 收益率不具吸引性

查看了几个现存银行系P2P平台,发现收益率平均在4%到8%之间,只比银行部分理财产品高一点,这样的收益率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要知道,投资P2P的群体普遍是风险承受能力偏强的人,这样的收益率对他门明显没有吸引力,再加上在宣传,营销推广方面保持了传统银行经营理念,投入较少,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平台流量严重不足,人气低迷,流量的严重缺乏是银行系P2P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因素。

2. 有背景的平台越来越多

银行系P2P的股东背景一直是其宣传的亮点,在行业的早期,行业的野蛮生长导致问题平台增多,投资者为了资金的安全,大多会更关注平台的资质和股东背景,银行系P2P优势明显,所以早期也是“香饽饽”的,但随着行业发展,有背景的平台越来越多,国资的,上市的,获得风投的。

市场似乎已经不缺股东背景强大的平台,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没有最强,只有更强!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投资者也逐渐变得成熟,经过多次投资的经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台甄别和风险承受能力。其他方面也没太大优势情况下,银行系P2P被冷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3. 来自银行内部的竞争

银行系P2P平台普遍缺乏线下拓展客户的渠道,很多资产都来自银行内部的推荐。成立P2P平台很多都是基于银行想在互联网的大时代的一种新尝试,但对于银行来说,传统的信贷业务才是彰显银行业绩的保证,将项目分给了P2P平台,很明显是以牺牲银行的业绩为代价,都知道金融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有好的项目银行自己也想做,有什么理由将优质的资产分配给你呢?基于以上分析,项目难以获得,而自身又难以拓展,这或许是银行系P2P标少甚至停标的其中一个因素吧!

4. 究竟是直销银行还是P2P?定位模糊

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银行成立线上经营渠道,有的成立直销银行有的成立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直销银行在我国只能有商业银行成立,属于金融机构,而P2P平台定位为信息中介,门槛较低。但多数银行对线上渠道的定位十分模糊,一来直销银行受到很多政策上限制,于是乎在直销银行的基础上成立P2P产品,而部分银行成立P2P平台后又把其转型为直销银行,这样模糊的定位,宣传口径经常换来换去,带来的后果是投资人很难判断平台真实性质而作出投资选择,在品牌建设上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到底银行系P2P以后会否“东山再起”,让我们拭目以待,时间会给出一个答案!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