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风险的度量与转移一直是金融业的核心,银行业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从200年前诞生时持续到现在,外界几乎无有效途径来识别其风险,所以银行风险一般由央行监管。而互联网从出生的使命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淘宝,百度,微信QQ,滴滴,美团,新浪等绝大部分成功互联网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或降低信息不对称。于是,当银行与互联网相遇,是一方妥协于另一方,还是以怎样的形式互相融合,是历史演进的十字路口。

巴塞尔协议以来,央行主要在前中后三个环节控制银行业风险:首先是市场准入限制,一方面将可能产生风险的经营者拒之门外,一方面通过提牌照价值诱使经营者更积极的维持持久运营,以在前端控制风险。但市场准入限制一般会导致缺乏竞争,控制风险的效果也不明显;第二是银行需满足一揽子强制性指标,并按时向央行提交,以便在过程中实时掌握风险。一揽子指标约束下,银行放贷给国企大企业总是成本更低风险更低,所以一轮又一轮的宽松,中小企业总是获益少;第三是存款保险公司(一般为国有背景)承担最后的风险,而保费费率的厘定是全球性问题,德国日本目前为单一费率制,美国加拿大分为几档费率,这样的保险制度仅仅是转移了风险,无法度量风险,更无法促进银行业的优胜劣汰。

从1970年巴i到2010年巴iii,巴体系都以银行为盈利性机构为出发点,信息不对称为其重要特征而展开监管。企业以盈利性为出发点是理所当然,但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大幅降低银行业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可能——银行业信息不对称的大幅降低一般能显著提高社会运转效率。

P2P相较于银行的重要进步之一是信息开放。p2p将自身风险逐步暴露给了市场,一些专业人士总是能从海量的借款数据逾期数据以及p2p平台经营数据中识别出P2P倒闭的风险水平——假如这些信息真实的话。事实上,以人人贷,搜易贷为代表的优质p2p都在主动的以各种标准公示信息,企图外界能给自己公正的风险评价从而吸引投资。而一些以一揽子债权的信用风险为交易对象的信用衍生品(如信用违约互换CDS,2008年美国市场规模已超过60万亿美元)又能让这一揽子债权的风险便捷的在市场中转移,从而实现标的物风险水平的度量,以及专业人士关于标的物风险水平的专业判断传递给非专业投资者。同时,与p2p倒闭风险十分接近的“主权债务cds”则是以主权国家信用违约风险为交易对象,如果将p2p倒闭风险设计成某种金融衍生品,则能为投资者转移p2p倒闭风险提供可能。

然而,cds一定程度上依赖信誉作为履约保障(交易对手风险成为cds的主要风险),导致“信用中心”的作用被强化,而当信用中心(如大保险公司大投行)累积风险过高时,容易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如次贷危机,因此国内尚未放开cds的经营。于是,在将cds应用于处理p2p风险时,若能借助一些创新来消除对手风险从而使其能在国内基本合规的运营显得意义非凡:首先它能促进p2p吸引投资,也能促进p2p行业的优胜劣汰;其次,由市场自发处理p2p倒闭风险的做法相对巴体系更高效,在p2p行业遥遥领先的背景下,中国完全有可能重塑更高效的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业相对中国走得很远,有可能是错的更远——索罗斯)。

在搜狐网,凤凰网,海尔,万达,恒大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和国企进入p2p行业的背景下,倘若恰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某创新企业让p2p倒闭的风险或一揽子p2p债权的风险借助互联网便捷的转移成为现实,将加速对传统银行业的加击,凯文凯利说“二十年内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将消失”虽有些夸张,但区块链比特币等新金融的去中心化的典型趋势却是实实在在的越来越快的发生着的。

作者:舒国柱,微信13028870876,原某私募期权交易员,现从事互联网+信用衍生品领域研究。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