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用一张支付牌照,央行把野草丛生的互联网支付行业,修剪得干干净净。所有人都在规则下闪转腾挪,寻找生存空间。电商和产业集团一边渴望这张牌照,来摆脱高昂的手续费和竞争者的眼线;一边看着令人咋舌的价格,掂量着钱包。第三方支付机构一边顶着亏损,小心翼翼地维持业务线;一边走投无路,只得嫁给电商和产业集团。

牌照,就如央行手中的指挥棒,所有角色在其中,左支右绌,如履薄冰。

如今,一张支付牌照的售价,飙升到6亿,一纸千金。眼下,正是一场硝烟纷飞的牌照大战。

1、洛阳纸贵,一纸千金

8月13日,在“裸奔”3个多月后,包括支付宝、银联在内的首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终于重新戴上牌照。

六年前,央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要求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必须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接受央行监管。

支付牌照由此诞生,一场大戏,就此开幕。

一时间,各路人马蜂拥而至。拿到牌照,成为支付机构,似乎就像加入了远征的十字军,前方便是满地黄金的东方世界。

但因为支付团队良莠不齐,大家离钱太近,难免生出贪欲来,行业乱象丛生——洗钱、套现、违规操作的新闻,一一上场。央行忍无可忍。去年下半年,央行一纸通知,宣布一段时期内暂停发放支付牌照。

在此期间,270家支付机构取得牌照,其中3家被点名后已注销。

最近央行又提出,对未实质开展业务的支付机构,可能不予续牌。这对年内将要面临续牌的240家支付机构,可谓一次大考。

一边关闸,一边截流,央行一夫当关,手起刀落。供给完全停止,需求不断高涨,巨大的差压下,价格飞速增长。

市面上仅存的267张支付牌照,猛然间洛阳纸贵。

与银行相比,支付机构的手续费率具有明显优势,而且有权力给商家优惠。

银行方面,对餐饮类和一般类的商户,手续费率分别为1.25%和0.78%;而支付机构如蚂蚁花呗,则向绝大部分小微商户收取0.6%的费率,支付笔数多的商户最低能拿到0.2%的费率。

对于一个日营业额万元的饭店,每月在支付渠道上省下的钱,就能再雇一个服务员。

而对于支付公司来说,大量用户接受支付后,把钱存放在支付机构,用这些沉淀资金,就能产生大量利益。

支付机构可以任性地把钱存在托管银行躺着收利息,也可以再买理财产品。

据了解,仅通过消费者在淘宝网上的消费,支付宝每年沉淀资金的年度收益就超过10亿元。

除此之外,支付机构手中掌握了大量用户和消费数据,这些信息可以开拓出新的变现模式。

支付宝根据用户数据,沉淀出“芝麻信用分”,这就是当年马云下的一着大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用大数据进行征信。

所以马云说,阿里是一家数据公司。

曾经的“冤大头”京东,在收购网银在线之前,每季度不仅要付给支付宝上亿的手续费,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还直接暴露在竞争对手淘宝眼皮底下。

拿到支付牌照后,再也不用寄人篱下,京东金融也风风火火搞起来了,腰板倍儿挺。

一个京东站起来了,身后还有美团、饿了么、唯品会,他们错过了“拍牌”的黄金岁月,如今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进退维谷的牌照之战。

2、买家们的踌蹴

事实上,如今大电商们对支付牌照的要求有两个。

首先,牌照公司需要身家清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

在13日的第一批续牌中,有9家支付机构的部分业务被终止。其中,易宝支付因为清算违规,被罚逾5000万元,同时终止在六省一市的银行卡收单业务。

电商花大价钱买支付的“壳”,为的就是能直接拿来打造闭环,把钱收进自己的钱包里。现在收钱的通道堵上了,还得自己掏钱擦屁股。这样的买卖恐怕没人愿意做。

其次,牌照公司要有业务基础。

一方面是业务数量,要电商买壳后自己去跟各大银行谈判,打通接口和网关,其实还是比较费劲的。此外,现有的客户资源也是资方所看重的。毕竟从买一个空壳到做大规模,怎么着也得一年时间,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第二是业务质量,底层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技术架构,也是电商选购的关键。

万达当初花20亿豪购快钱,也是看中了快钱的业务质量。快钱的底层系统架构、产品的完善性让万达能即插即用,次年万达网络金融收入就达到44.6亿元。

据了解,“限牌令”执行后,支付牌照的价格马上翻了个倍。目前,一张经营范围为全国,业务范围包括网络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的“全牌照”,价格4亿元起步。而业务范围仅为网络支付的牌照,也能卖到3亿元。

央行去年表态“一段时期内”停止发放新牌照,这“一段时期”究竟是多久,正是关节所在。

以唯品会为例,去年其净营收约为400亿元,以0.5%的手续费率计算,每年光是交给支付机构的手续费就达到2亿元。市面上能应付如此庞大体量的壳至少8亿元,算上买来以后的开发成本,唯品会用四年时间能回本。

这四年时间中,新牌照会不会放开?

如果放开,一来唯品会可以自己打造支付系统来申请牌照,二来即使还是买壳,成本也将大幅降低。这样一来,限牌期内买牌就成了亏本买卖。

对垂直电商界的“小巨人”尚且如此,其他电商在这场牌照之战中更是陷入两难。

在这场战役中,牌照就如央行的指挥棒,掌控着一切。

3、卖家们的忧思

电商们为牌照焦头烂额,支付机构的日子也不好过。

2016年4月,央行宣布未来将对支付机构实行按照业务情况分级监管。如果多次出现低评级,将被暂停支付业务,直至注销牌照。从8月13日的续牌结果来看,分级监管山雨未来,风已满楼,已有支付机构由于不合规被缩小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是牌照价格的生命线,想把自己卖得更贵,就要有更多“技能包”。然而,想把“技能包”养肥需要的不仅是钱,弄得不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北京一家支付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发行折扣储值消费卡,累计发卡量452万张。但因技术费用投入较大,且实现的收入规模较小,连续两年亏损超过5000万元。2015年底,其累计亏损已超过其实缴货币资本的50%,存在被责令停止办理部分或全部支付业务的风险。

支付机构就像踩在跷跷板中间,每家机构都必须砸钱做好业务质量,又要避免在卧薪尝胆期间交出太难看的财务报表。

只有两个维度都达标的公司,才能保住业务线,艰难地活下来。

但活下来的意义是什么?

2015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占47.5%,财付通占20.0%,前10名共占比达99.2%,其他近90家有互联网支付业务资质的机构市场份额仅0.8%。移动支付市场中,支付宝占63.41%,财付通占23.03%,其他30多家有移动电话支付业务资质的机构占比不到1.5%。

垄断已经形成。

一边是每年高额的系统维护费用和政策风险,一边是市场仅剩的残羹冷炙,对大多数支付机构来说,生存还是灭亡,真的成了一个问题。

一位中介人士坦言:“趁现在价格还可以,能搭车产业集团就很好了,否则今后支付业务许可证能否得到央行续展都不好说。”

趁还没人老珠黄,赶紧上上妆把自己嫁出去,可能是许多支付机构面前唯一的路。再不上路,也许妆都买不起了。

未来的支付行业,必然去芜存菁。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园丁一把火烧了杂草,等待时机宣布春天的到来……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