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农资电商都在闹,闹商家、闹厂家、闹农户,不过闹出花来的也就几家,数据好看的也就几家。虽然花样很多,但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农资行业的旧病——赊销。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再花哨的农资生意都是白搭,更别论如今如日中天的农资电商。

经营者都在赊销,旧病难以成良医?

农资赊销的历史并非是一日之痛,而是长期以来的旧疾,时间越久这种赊销机制就越来越顺畅。对于放贷方来说,已经不是互帮互助的范畴,赊销成为了有利可图的经营方式;以赊销确保风险,降低农民的风险;建立在血缘、地缘上的社会关系使得借贷双方信息更加充分;传统金融机构的缺位是赊销经营快速发展的关键。那么在当今的现实情况下,不赊销你怎么卖得动农资?根据国内权威杂志《农化市场十日讯》曾提及,部分农资经销商的赊销率达60%以上,年终欠款在300—400万元的县级农资经销商不在少数。如经销商网店在30个,平摊下来一个零售商需要赊销资金约10-15万之间,这占据了部分零售商全年销售额的一半有余。但如果不用赊销,那么可能导致尾款无法收回、产品滞销、客源被竞争对手抢走。

显然,在农资领域除了厂家少有应收账款外,整个销售链条都在一级拖一级,资金回流极慢,这对经销商产生了很大压力。许多未真正去了解行业的人,往往以为农户赊零售商,而零售则不赊销,对此许多经销商嗤之以鼻。毕竟,赊销会产生很大资金压力,这种压力将会以多米诺骨牌一样传导至上游,在厂家坚持不打款不出货的前提下,经销商成为最大的“被压迫者”。

传统金融受位农资,互联网金融以优势补足

传统贷款方式如同上述所说需要线下专人去审核其信用条件,资产情况等等,然后通过一层层的人工审核去给到授信额度。这往往需要依托各大银行的网点所能覆盖的范围,我国多数农村地区依然存在没有银行或信用社的营业网点等问题,因此很多时候并没有可以贷款的地方。此外,农民由于缺乏信用数据,据报道称信用社的坏账率最高达6%,很多时候并不会有传统机构愿意贷款给农民,不过随着2016年国家土地及农村物权的确定,后续的传统机构贷款方式将呈现多样化。

而面对诸多问题,互联网金融没有实体网点,全靠网络进行审核授信等业务,一网覆盖全国,所有的资料手机、身份资质验证等工作都在网络审核,审核通过后直接放贷。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操作方式多样,例如目前京东、阿里等机构都实现同合作社进行合同,通过合作社去了解农民的信用记录,从而实现贷款。诺普信注资的农金圈采取的依托经销商担保从而贷款给农民,这同云农场、大丰收的模式类似。

农资金融具有独特性,互联网金融服务渠道还是用户?

京东的产业金融在业内具有非常高的评价,主要是为京东的供货商提供资金支持,并从中赚取利润。但很多京东的供货商往往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因此他们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需要非常多资金支持,但京东存在账期,因此需要资金的输入。从宏观来看是直接为产业链的最前端解决了资金需求,因此,对下游的资金到位的时间要求就会降低。作为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先驱和榜样,许多平台往往难得其神,尤其在农资电商领域,但京东、阿里再次体现了其在金融方面的伟力。

农资赊销除了会向上传导资金压力外,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解决终端的资金需求才是根治赊销“旧疾”的方法。农资赊销对于经营者而言是一种竞争手段,如果扩大经营者的资金量,对于他们而言是扩大了他们可赊销的资金池,为应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往往会扩大赊销面,后果往往不会按照既定的方向去。但如果学习京东、阿里农资金融模式,将授信电子化、商品化去解决农民的赊销需求,这往往还能产生奇效。其一,锁定资金用途,保证资金安全;其二,解决终端的资金压力,直接缓解渠道的压力;其三,终端用户资金丰裕,升级购买需求。面对巨头金融的介入,以农商一号等为代表的大型厂家电商暂未给予充分的解决方案;而那些如新农宝、淘农网等小型农资电商,更是有些乏力。

在农资电商为兴起之前,众多厂家也为下游经销商提供赊销服务,主要目的是巩固渠道,提高渠道的竞争力。但电商兴起后,渠道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厂家要争夺的是用户资源,按照往常做渠道金融的思考来服务用户,能否成功则值得思考。同时,农民缺钱这是共识,他们既扮演消费者也扮演生产者,从消费到生产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度极高,这是赊销的客观基础,也是目前农业的现实问题。因此农资电商必然需要金融业务的支持和辅助,再漂亮的价格和产品农民没钱买也是做无用功。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