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6年8月24日,在经过半年多征求意见后,P2P行业首份监管细则《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相较于征求意见稿,新落地的监管细则在债权转让、禁止业务和借款限额等方面出现一定调整,其中关于在单一平台个人借款限额20万,企业限额100万的规定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网贷已死,有事烧纸”的论调重新出炉,单一信息中介的定位也让整个P2P行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于是,业内不少人开始为P2P的未来出谋划策,业务彻底转型、合法规避监管和紧缩业务这三大转型办法被顺势提了出来,事实上,这样的转型之路真的可行吗?

出路一:业务彻底转型?

这是最容易想到也是最符合政策精神的办法,政策不是要求P2P网贷要做小额分散吗,那么我就严格按照要求来,彻底整改一劳永逸。可事实上,这样的转型是极其艰难、代价也是极大的。

据笔者了解,在新规开始前已有部分平台进行合规整改,新规后同时对资产限额也进行了调整,除已经通过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审核超过限额的贷款,同时也不得不放弃一些优质但额度过大的项目。

对于更多平台来说,转型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失败,也意味着大量前期投入的浪费。目前几乎每一个平台都存在项目金额超过规定的情况,特别是房贷、部分车贷、企业过桥等业务,项目金额都在百万甚至千万级别。据笔者了解,业内有不少做大标的平台,单个项目甚至过亿,为了做好这些大额项目,平台前期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同时在不少城市成立分公司办事处,如今新规落地后,如果要彻底整改达到合规,分公司解散不说,前期对于线下资产端和线上推广的大量投入,基本都要打水漂。更重要的是,如果完全做到合规,很多平台的成交量几乎要腰斩,短期内想要通过规模化盈利更是难上加难了。

出路二:合法规避监管?

新规出台后,除一些金额便于转型的项目,更多业内人士将希望寄托于合法规避监管,大额项目也要做,如何做到合规呢?目前主要有如下手段。

第一种是“银团模式”,同一行业或者联系较紧密的平台可以五五抱团,共同分担500万上限的企业贷款。银团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合作方,最好是相同或相似资产领域的P2P平台,同时各平台要在资产项目、数据和信息等方面进行合作与分享。

第二种是多设平台。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合作方,单一平台可以通过新设和控股的方式,同时控制多家网贷平台,进而消化大额贷款。

第三种是分散贷款人。单一平台个人20万限额,企业100万限额,如果可以找到5个关联借款人,那么平台便可以通过共同发起借款模式,将个人借款额度提到100万,企业借款额度提到500万。

无论是银团模式、设置多家平台还是分散贷款人,目前都面临监管空白,具备一定的政策风险,同时也会大大增加出借成本。退一步讲,即便个人100万和企业500万的限额,依然不能解决部分企业贷款、商业过桥等大额项目,而一旦超过500万几乎是目前整个网贷行业的死穴。

出路三:找准定位收缩业务?

鉴于线上理财越来越难做,部分平台索性放弃资金端,专注资产端业务。今年7月,美利金融宣布退出理财业务,重点发力消费金融。7月27日,红岭创投协会内部交流会上,董事长周世平也表示,红岭创投未来将转型资产端,欢迎各平台进行项目对接,不过红岭创投并不放弃理财业务。

既然理财业务难做,转型资产端似乎是不错的出路,不过这对平台自身的综合实力要求极高。眼下,各大平台都面临一定程度的资产荒,尤其是在新规出台后,优质项目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转型做资产需要具备足够多的资源,同时业务风控人员也要跟得上,中小平台几乎难以达到这一门槛。同时,资产集中属性和资产综合服务的模式,也决定了这样的平台不会有很多家,道理很简单,就好比加油站的数量永远不会超过汽车的数量。

综述:新规出台后,给整个P2P网贷行业投下一枚深水炸弹,尽管笔者不太赞成“网贷已死,有事烧纸”的论调,但目前来看一场转型的“腥风血雨”在所难免。如果做不到壮士断腕,又没有合法规避监管的模式,其实还有第四条路可供选择,那就是良性退出。好在政策给了12个月的缓冲期,且看接下来的一年,P2P行业将发生怎样的剧变,是艰难的转型还是无奈的退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