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红岭的江湖地位一直以来难以撼动,尽管发生过不少负面事件和公众质疑,但最后都会悄无声息地消失。而且,正由于其庞大的体量和独特的业务模式,每一次红岭的举动都会牵动业内舆论的关注。

某家上红岭创投又上头条了,这回是《红岭再发亿元大标 限额令后8笔超5000万大单》。

现在监管已经明确了,大标模式被禁,红岭为何还在“顶风作案”,冒天下之大不韪?

是过于自负、妄图大而不倒,以体量庞大绑架政府和社会,还是觉得监管松绑有望,亦或是有问题、借新还旧想出逃?

P2P监管细则下来之后笔者在文章里提到,很多媒体发布了周世平对监管持有异议的报导,周称:我们对限额持保留意见,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未来信用中介必不可少,因为传统银行仍然有大量企业的融资服务无法覆盖,市场需求巨大,民间金融线下千百年一直存在,与其线下乱象丛生,不如放开搞活,即让百姓多了投资渠道,也让众多企业获得发展资金,信用中介只要做好严格监管,利大于弊,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自担风险投向实体经济。当时笔者认为,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不少网贷参与者借红岭和老周表达对监管意见的不满。

本月初,红岭社区出现老周的一篇文章《红岭创投适应网贷监管之路》,文中表示“限额是大难题,但不能不改,怎么改正在讨论,9月份将会公布进展”。画风一转,红岭提出拥抱监管。我们看到,红岭社区也在显要位置进行了一些项目进展和公司运营方面的信息披露,看起来红岭确实在走合规之路。

事实上,自监管细则下来之后,虽然业内吵吵嚷嚷、议论颇多,而且很多平台极不情愿,违心地表达积极拥抱监管的态度,但是监管的基本原则已经是业内共识,尤其是监管层内部得到大体一致的看法。即便具体实施细节尚有可更改和调整空间,但P2P行业回归信息中介和小额普惠的基调已经是确定不移并且是政治正确,这可以从历次各位具有实权和影响力的监管大佬和政府智囊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来。在此背景下,主动拥抱监管,或者准确说是迎合监管已经是行业大势,在民间借贷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周不会不知道,天已经变了,旧有的模式已经违法维系,积极向监管靠拢是必然而紧迫的事。

但是,红岭却依旧特立独行,在监管细则出台后连续发布多笔大额借款项目,即便监管细则已经出台一个月,市场对于监管信息的消化已经比较充分。我们看到,这些借款项目不仅标的金额巨大,少则五千万,多则2亿,而且借款期限较长,不少超出监管细则要求的过渡期。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发现,提出这些大额借款需求的绝大部分是传统周期性行业,比如钢铁、房地产、有色金属、化工、石油和机械制造。在经济景气不利的背景下,红岭参与本应由传统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的大额融资,不知是否是患上了大标依赖症还是对自己的风控水平、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比较自信。

有人说,红岭在过渡期结束之前发大标不在监管细则监管范围内,还有人基于多数平台不规范、法不责众的理由认为监管层会妥协。其实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很大部分原因还在于行业监管具体细则和标准还不甚清晰,地方性的实施细则还没有落地,地方监管层在接收和贯彻中央信息过程中还存在信息延滞。当一切清晰的时候,监管的雷霆之力方能显现。

现在红岭继续为传统企业大额融资的原因,与其说是逆势而为、“公然抗法”,不如说是面临很多体量庞大的平台转型的一样困境。盘子太大,涉及面过多,转型短时间难以完成,“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再者,对于小额领域,大量平台受监管限制一窝蜂涌入,必然是蓝海变红海,红海变死海,红岭长期从事大标业务,大量往小额普惠领域发展也需要时间和成本。暂时发布大标为其他新型合规项目争取时间和负担成本也许是可能的选择。

红岭的问题也是其他平台的问题,习惯了大口吃肉的业务模式,突然要求过起粗茶淡饭的生活暂时谁也受不了。只是,仅仅是粗茶淡饭并不够,受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的格局所迫,精致或许是更好的出路。

去年初,有媒体采访红岭周世平,谈到对手,周世平认为红岭创投未来唯一的对手是陆金所,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他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做的形式跟我们目前做的还不太一样。”。现在或许老周没有那么大的豪气了,合规成为最紧迫的事情。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