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提到CDS不得不提雷曼兄弟破产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值曾经位列美国第四的雷曼兄弟公司对合成CDO(担保债务凭证)和CDS(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市场的深度参与,出售了大量合约,当违约概率飙升几倍后资产价格暴跌带来危机,虽然试图通过回购交易来粉饰报表,最终轰然倒掉,以破产收场。

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11月1日公告,该协会金融衍生品专业委员会10月31日审议通过14家机构备案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核心交易商。中国信用违约互换(CDS)终于落地。CDS对于大众来说,可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美国次贷危机中CDS扮演了助推的角色,电影《大空头》也让很多人把CDS和做空之间划上了等号,因此对CDS闻之色变,视作洪水猛兽。那么CDS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我国将要推出的CDS的前景?

一、什么是CDS

根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的定义,CDS是指用来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总称。分类上,可以分为单一产品CDS、组合产品CDS。前者是指参考实体为单一经济实体的信用衍生产品,后者则是指参考实体为一系列经济实体组合的信用衍生产品。此外还有信用违约互换指数等。

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寻求信用风险保护的一方(CDS买方),为避免参照实体发生信用事件,向信用风险保护提供人(CDS卖方)定期支付固定费用,由信用保护卖方在约定时期内,就参照实体的债务向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当参照实体发生信用事件时卖方向买方提供赔付。

二、CDS发展历史

CDS起源于美国,又因为美国次贷危机而名声大噪。

早期的CDS市场规模并不大,以风险对冲为主要目的,发展较为平稳,1996年底未到期本金余额仅为400亿美元。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和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让金融机构认识到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规模开始快速增长,到2001年底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2002年后CDS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增长期,每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速,到了2007年底市场规模超过了60万亿美元,也是CDS史上的峰值,而这一阶段就与我们耳熟能详的次贷危机有关。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实行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加上住房抵押贷款的各种优惠,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向信用评级较低、还款能力较差的机构或者个人发放的次级抵押住房贷款和次优级贷款的比例急剧提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CDS由于标的的风险急剧暴露,远远超出了违约概率计算出的损失,信用风险被触发而又无法履行约定的赔偿金额,导致了风险的进一步扩散。

金融危机后,CDS的市场规模一路走低,截至2016年中仅有12万亿美元,较峰值跌去了近80%。对CDS市场的反思和监管也在大规模展开。

三、我国CDS现状

其实CDS在我国也并不是新鲜事物,早2010年交易商协会就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后者当年即在银行间市场流通。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隐性刚兑的特点,缺乏有效需求,具备资格的交易商也极为有限,后续一直没有发展开来,目前仅有9只CRMW,存量不足百亿元。CDS相比CRMA和CRMW,预计会放开对单一债项的限制,取消相关交易商的门槛资质,增加参与主体,扩展市场的流动性,更多地与国际方向接轨。

自从超日债成为债券市场的首例打破刚兑后,目前央企、地方国企、民企等各类发债主体均出现违约,涵盖了短融、中票、企业债、公司债等各种产品。2016年以来呈现一定的加速态势,已经有16只债券出现不同程度的违约。

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债券违约的继续发生是大势所趋,只要在整体可控的范围内,违约本身也不是坏事,有助于债券价格的重新定价。另一方面,资产荒的愈演愈烈导致大量的资金堆积在债市,负债端成本的刚性与资产端的收益率过快下滑的矛盾下,信用债收益率一路下行,信用利差被压缩到很低的位置,对债券的信用保护不足。因此CDS的发展也有客观的需求。

总的来讲,CDS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本身并无过错。只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如任何的科技进步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一样,没有完美的金融工具,只有被滥用的金融创新。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