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刚刚举办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表演讲,他指出,用来路不正的钱,从门口的野蛮人变成了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

刘主席讲的野蛮人就是指有些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利用险资和理财资金,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或主要股东,有的和管理层意见不和公开开斯,有的甚至血洗管理层,成为了所谓的野蛮人。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是一家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不仅为巴菲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保险资金,还让他能够通过伯克希尔这家上市公司,大规模收购企业或投资股票。可以说正是保险公司才造就了巴菲特集保险家、企业家、投资家三位一体的世界首富。

那么深受巴菲特青睐的险资为什么在中国就成为了野蛮人?在中国,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的股权收购成为了野蛮人主要因为存在以下问题:

1、 角色错配。

保险资金属于资产管理资金,保险公司更多的角色应该属于资金管理者和投资者,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的股权收购成为大股东,参与被收购企业经营,则更多的具有经营者的角色。

2、 期限错配。

保险资金的来源有短期、中期、长期,而保险资金大量资金在二级市场的股权收购成为大股东,则完全属于长期投资,其所用的资金大多是短期的万能险,明显的期限错配。

3、 资源错配。

保险公司属于金融行业,自身拥有精算师、投资理财师、风险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对于其他行业不一定非常熟悉,也不一定拥有其他行业的资源,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的跨行业股权收购成为大股东,参与企业经营,也造成了资源错配。

4、 公司治理合法性存疑。

保险资金并非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其利用别人的资金成为大股东,企业的所有权真正意义上应该属于投保人,而非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投保人,因此它对被投资企业的诉求只仅仅代表保险公司,不能保证投资企业的利益和投保人的利益,公司治理合法性存疑。

5、 价值观、经营理念冲突。

巴菲特利用险资大规模收购企业,是看好被收购公司的竞争力,更多的是“认同”,是“立”。反观我国的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的跨行业股权收购,则是“血雨腥风、兴风作浪”,更多的是“冲突”,是“破”。

6、 风险约束缺乏。

保险资金投资应始终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具体规定。而我国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目前还缺乏相应的风险约束。

从上可以看出,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跨行业的股权收购对于被收购企业而言弊大于利,不利于被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同时也不利于保险公司自身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国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笔者建议:

1、 完善《保险法》,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提出具体要求,资产负债匹配应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资产负债的结构匹配。保险资金来源分为自有资本金、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和寿险责任准备金。不同的资金来源应匹配不同的投资渠道。二是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短期、中期、长期的负债匹配相同期限的资产。

2、 为完善公司治理,可以规定对于保险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在二级市场的跨行业股权收购总和不应超过被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的百分之十。这样尽量少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保险公司则专注于投资,而非跨行业经营。

如此,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让野蛮人成为文明人,让各自的角色归位,使得公司治理完善,经济井然有序,从而促进企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