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自去年7月“宝万之争”以来,安邦屡次举牌,恒大“快进快出”,一系列险企举牌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而近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痛批险企杠杆资金野蛮收购更引爆了舆论,也引发人们对险企的另一个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险企?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已达207家,从业人员700多万,保险市场规模先后超过德国、法国、英国,从全球第6位跃居第3位,对国际保险市场增长的贡献度达26%,居全球首位。今年末,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与保险业务快速增长、规模庞大不相称的是,我国保险业管理却备受诟病,有的公司管理混乱,导致保险市场乱象丛生。比如,在业务营销上,有的保险机构为了追求规模快速扩张,通过大量招收营销员,不计成本、加大业务提成的方式拉业务。有的基层公司采取诱导甚至欺诈性的营销手法,以开讲座、送小礼物,甚至免费旅游的名义,诱导客户购买保险和其它投资性的理财产品。而消费者一旦发生理赔却困难重重。此外,还有违规套取费用、虚假理赔、虚假承保、虚假增资和客户保单“被贷款”等种种问题。

在资本市场上,险企的表现更加凸出。有的公司像土豪一样任性举牌,让优秀的上市公司沦为资本的工具;有的公司像百变妖精,通过复杂的增资、收购等行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膨胀成巨无霸,从而可轻易对上市公司进行绞杀和狩猎。还有的公司,不满足于注资成为大股东或控股赚取丰厚利润,通过派驻董事干预上市公司经营,甚至篡夺经营管理权,罔顾中小股东和社会的利益。这样的例子已不仅发生在万科身上,也发生在南玻和格力身上。也因此,刘士余怒斥这是在挑战国家法律法规的底线,也是在挑战做人的底线。

保险业无论如何发展变化,都要紧紧围绕保险的基本属性展开。“保险姓保”应该是行业价值的根基和发展理念。偏离保险保障这个主业,保险业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险企偏离了这一发展方向。数据显示,今年1-9月,人身险业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达10647.00亿元,相当于原保费收入的近一半,同比增长高达78.88%;一些险企的万能险在保费收入中竟占80%以上,“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十分明显。

此外,在资金运用上,险企的股票、证券和其他投资基金高达6.2万亿元,占比48.24%。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已有58家上市公司遭遇近百次举牌,各路保险机构已经买入多家上市公司共计762.36亿股股份。

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险资参与二级市场交易本无可厚非,它有利于险企资产配置、提高效益,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和交易活跃度,还会起到股市“压舱石”的作用。但其频繁、过于激进甚至恶意的投资行为显然违反了保险机构应有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其风险极大,不仅不能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反而会扰乱股市,是在拿大众的钱,满足自身私利。

今天,社会高度发展,科技日益发达,但人们对保险仍然需求巨大,且需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但是,人们需要的是具有“守信用、重服务、合规范”核心价值的保险,需要的是有情怀、有公益心态的保险,需要的是能提供丰富多样、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服务的保险,需要的是真正能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以及能强监管、严约束的保险。保险公司如果不姓“保”,不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不能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我们还要它做什么?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