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过去一年,对于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股权融资、消费金融等细分行业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

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央行严格的清理之下,行业的集中度已经逐渐加大。而支付牌照也将成为稀缺资源,其价格不断水涨船高。同样是因为政策因素,互联网股权融资则经历了上半年火热、下半年寒冷的窘况。而消费金融市场在迎来越来越多玩家的同时,也在不断吹大行业的泡沫。

尽管今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始终处于整顿阶段,但是对于行业第一梯队的军团来说,这并没有打乱它们上市的步伐。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陆金所在内的领头羊们多次传出IPO的消息,但这一悬念始终没有揭晓。

央行清理支付牌照

2016年,央行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思路出现了重要转折。

今年8月,央行公布了首批非银支付机构牌照续展结果。与牌照续展决定同时公布的,还有一份央行有关负责人就《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答记者问。在答记者问中,央行明确表达了“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审慎监管态度。

而从陆续公布的牌照续展结果来看,央行已经贯彻了这一政策。在首批支付牌照续展决定中,部分机构业务出现调整;在第二批支付牌照续展决定中,有两家企业因为各自的业务合并事宜,央行暂未给出续展时间期限;在第三批支付牌照续展决定中,两家企业的支付牌照被合并,另一家企业的支付牌照被注销。

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趋严,支付牌照已经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其价格也在水涨船高。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大型集团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从而曲线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互联网股权融资遇冷

2016年,互联网股权融资遭遇了上半年火热、下半年冰冷的窘境。

10月,15部委印发《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再次强调了“股权众筹”与“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的区别。对于“股权众筹”名称的滥用,《方案》提到要“积极予以规范”。

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政策之下,不少平台变得谨慎起来。从今年8月开始,股权融资项目逐步走入“寒冬”,甚至有排名前三的平台出现零成交的情况。而一些平台为了数据好看而制造繁荣的假象,将线下私募项目搬到线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策收紧是行业趋冷的最主要原因。早在去年7月,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股权众筹融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

然而,按照《证券法》,所有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目前没有合法的股权众筹。

消费金融成红海市场

2016年,消费金融市场突然成为了“风口”。第三方数据监测公司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3%;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刺激着众多“玩家”入场。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根据《2016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目前在中国消费金融领域主要的参与者分为八类,包括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银行消费贷款、汽车金融分期、信用卡分期、小贷公司、典当融资和P2P平台。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贷平台转型发展消费金融业务,这一领域进入最激烈的百团大战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场残酷的价格战也呼之欲出。消费金融公司能否获得更低的资金成本,将是未来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