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众筹平台应该是一个媒婆,是一个为投资者、为融资者、为企业或者风险投资者对接的中介”中国创投教父王守仁说道。

那么我们将“中介”的定位更加细化及精准化,众筹平台是“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尽管老生常谈,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在2月26日,中国创投趋势峰会暨中国众筹行业2016年度颁奖典礼上,当“中介”一词摆上台面时,大家一反之前祥和气派,平台与台下的观众展开了激烈的碰撞。

在互联网众筹领域,平台对于自身定位上的疑惑,也反映了监管要求和投资人意识上的冲突。

监管要求:信息中介

在我国早期的股权众筹监管办法中,众筹平台被定性为信息中介,要求平台居中间人的位置,去撮合信息,为投融两端提供中介信息服务。

监管的早期对平台定位的要求,主要基于两点考量。其一,严防平台打着“信用中介”的旗号,夸大项目收益,忽悠投资人。其二,向投资人表明并不是每个众筹平台都有严格的风控,并且,一个众筹项目还伴随着众多的市场风险,借此来提高投资人的风险意识。

然而,愿望如是,众筹行业的现状却并非如此。

投资人:把平台当信用中介

在实际的投融资情况当中,投资人还是习惯于将平台定位于信用中介。

众筹之家CEO王正然在峰会上阐述了现阶段投资人的“众相”:一种是什么项目来钱快,我就投什么项目;一种是投资人过度迷信保本、回购协议(当然,并不是说不好,但作为合格投资人,更应该关注项目本身);还有一种是直接忽视平台的风险提示。

这三类投资人的通病是:只看收益,不看项目,自我本身就忽略了在高收益的一面还有高风险。这恰恰折射出来的投资人自我理论是:平台该为高风险担责。由于投资人的“不成熟”,平台不管是出于自身发展考虑,还是投资人利益的考虑,都有着“信息中介”之外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此,36kr股权投资总裁袁俊表示,我希望众筹行业是一批对高新技术、创新公司乐意接受,并接受一定风险程度的投资人投资的,多鼓励平台,给平台时间。

平台:刚性兑付的压力

在这次峰会上,我们看到了平台的焦虑,进入2017年,不少平台减少了项目的上线。据众筹之家数据统计,2017年1月份,收益权众筹融资金额为4979万元,环比12月份下降约18%;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金额为7278.2万元,环比12月下滑约14%。

36kr股权投资总裁袁俊在主持圆桌讨论时,对于这个行业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操着白粉的心,挣着白菜的钱。

互联网众筹自2011年发展至今,还未有明确的监管细则,这让平台自身的职责很不明确。为此,有不少行业的从业者表示,一方面迫于来自监管的压力,他们只能打着“信息中介”的旗号;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人的主观意识,对“平台”的依赖,他们却要做更多“信用中介”的事情。

云投汇的CEO董刚说道,我们不能简单地只做一个信息的中介,在垂直道路上非常深的互联网创投或者股权公投行业,平台本身不可避免要担负起很多的责任,可能要超越过去互联网比如电商简单的信息撮合。

然而,立志做一个“信用中介”的众筹平台,并不是那么简单,刚性兑付的怪圈让不少平台生存维艰。恒星计划高级顾问龙艺佳表示,自己是坚持信息中介,坚决反对信用中介。

与云投汇强调金融属性不同的是,龙艺佳认为,过度强调众筹的金融属性、投资属性,年化利率的回报收益,那么平台的刚性兑付的保本压力会非常大,因而,建议大家思考一下强调参与感。

投资人疑问:纯信息中介,我敢投吗?

毫无疑问,未来监管的方向是将平台归纳于信息中介。但是正如投资人的质疑:众筹平台只是信息中介,还有人敢投吗?

监管将平台定位于信息中介,是为了弱化平台的权利,而不是减少平台的责任。在此后众筹发展中,不管来自监管压力,还是同行竞争,风控必将是平台内部要做好的事情。

其次,这也凸显了这个行业投资人教育的紧迫性。众筹之家CEO王正然自身便是投资人出身,在峰会上,向所有的投资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投的项目不赚钱?除了客观原因,企业资本寒冬外,有没有来自投资人本身的主观原因?

投资人教育在投资人风险识别及风险承受能力上显得尤为重要。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