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圆桌论坛一:监管高压,现金贷如何脱困?

最近的现金贷,处在风口浪尖。2017年4月10日,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

在一本财经主办的“2017消费金融CRO全球峰会”上,我们听到了两个声音:一是,现金贷“原罪太重”,就应该取缔;第二种观点是,现金贷解决了部分人群急于用钱的需求,有存在必要。

好在是,监管并没有“一刀切”,而是鼓励洗牌和规范。现金贷在监管牵引下,提前进入洗牌期……

整理:戈森

主持人:田鸿飞——松禾远望基金合伙人

嘉宾:张俊——中国工商银行高级顾问

朱君——秦苍科技CRO

朱奔——百融金服副总裁,创新合作部负责人

一、骗贷猖獗,现金贷如何破解?

田鸿飞:现金贷的特殊性,导致欺诈率很高,各位有哪些应对办法?

朱君:我们内部在苹果商店上搜索“贷”“借”关键词,百度贴吧上也搜过,结果搜了一千个APP。设身处地的想,如果你是借款人,你会有偏好去哪一个APP吗?好像没有,就是你会都借一点。

很多现金贷的公司催收上有一招儿,我教你们去借另外一家,借来以后把我的债还了,这是现在现金贷的一个做法。这个风险其实并不是独善其身的风险,是整个行业性风险。

我们会做一些防止套现,比如流程里会有一环叫拆机,会要求线下所有每一单都拆机、手机激活,传上来,这样能从后台监控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串货,是不是手机买了又卖了,这样会大大增加他的套现成本。

朱奔:我们数据库里面有六到七亿人,中国人的消费、社交、资产等信息,把这些信息全部分成不同的类别,再将这些名单库分享给相关的合作机构,他们会根据不同的评分来进行风险定价。

举例说明,客户评分高,正常来说可以享受到20%—30%的合理利率,结果发现他因为没有共享,必须得负担100%的利率,甚至更高的利率,这是属于一种错配。

但我觉得这种错配是短时间的,在将来消费科技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将会是一种融合的态势,一起共同的把客户服务好,基于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纯粹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提供相关的服务。这是我们对于整体现金贷的一些理解。

张俊:现金贷一定要对客户进行一个综合的评定,对他的还款行为,他的用款量,他的教育程度,他的征信程度,他用现金的用途是什么,对他有综合的风控评定,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精准的量上的把控。

我们中国人可能投机的心理比较大,拿了钱以后想赚更多的钱,并不是去消费贷款,美国人可能拿了钱就花掉了。

中国的场景不是说不要做现金贷,我觉得还是有机会,但你要对这个客户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横向纵向都有一个了解,通过各种数据的积累和搜集,还是有我们所说的商业机会吧。

二、对行业保持敬畏之心

田鸿飞:自从P2P整治以来,被打的特别惨的第一是校园贷,第二就是现金贷。为什么这个市场市场这么乱?怎么控制风险?

朱君:我们在创业的时候也考虑过校园贷市场要不要做,2014年的时候决定不做,真的是经过商业的思考的。原因有几个:

1、学生发贷比较敏感,容易受到极端事件,受到政府的关注,这是声誉的问题。

2、校园贷2015年的时候特别热,全国大大小小可能有上千个校园分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为风控端去看校园的风险防范,你们觉得是难事还是易事?我觉得是非常简单的事。

只要证明他是学生,知道他的辅导员,找到他爸妈总是会还钱的。我觉得这样的一种竞争说白了没有壁垒,必然竞争会很激烈,价格会不断地下降,你的毛利空间就没有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

蓝领相反,蓝领自己有造血的能力,自己可以还钱,没有太多的舆论风险,更重要的是他有比较强的壁垒。

金融行业跟滴滴打车不一样,没有规模效应,做的越大亏的越多,这是我们商业的一个出发点。

我们也有现金贷,这个现金贷是针对手机获来的白名单的现金分析。对这些人我们会通过持续的贷后的数据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价格不断便宜,额度不断升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贯穿客户整个的生命周期。

医美的人群90%以上是女性,收入比蓝领高,她们的风控比蓝领简单,不像蓝领有流动性问题,技术层面可以解决。另外针对白领也做了些独有的工作,比如白领的医美,它不像手机可以变现、套现,是动刀在脸上的,最关键的是验证这个手术的真实性,去鉴别一个人的脸,看看她说的双眼皮是内切、外切还是韩式的,有针对性的去问一些问题。

朱奔:为什么出台这些监管政策,主要的问题在于暴力催收,引发的社会问题。包括裸贷,高利贷,有一些小的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浑水摸鱼。

现金贷是有市场需求的,有价值的。现在任何一家机构都会做现金贷的产品,在于整体的核心竞争优势不一样,还是要回归到自己最核心最有优势的地方去做,这样企业才能创造最根本的价值和相关的差异化,这是我们理解的。

三、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是企业责任

田鸿飞:曾经有一个朋友把各个国家公布的信用卡的数据算了一下,大概26%,算下来不比消费分期低,信用卡的坏账率其实也蛮高的。不会普遍都认为现金贷的坏账率是最高的,大家怎么看?

朱奔:很多平台的不良和整个公司催收的水平是强相关的,但我觉得还是有相关的边界,不然的话监管层也会出现相关的政策,对整个行业来说,一方面是比较大的平台,也都在积极的去拥抱监管。

第二建立行业内的自律,我觉得大家也做了很多,这都是比较好的迹象,行业最核心是因为满足了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

朱君:我个人觉得获客方式决定了坏账的高低,总体来说蓝领会比白领自然坏账高一点,这是他还款能力决定的。里面最大的撬动因子,一个是获客,二是欺诈风险管的好不好,可能使你整个就脱离正常业态,这两个风控控制前提下,各家之间的坏账,其实信用风险的高低不会差太多。

张俊:其实坏账率跟你提供的产品、客户群有很大的关系,信用卡也分你拿了什么样的卡。如果单纯的比较信用卡和现金贷客户群,答案肯定是现金贷客户群的坏账率远远大于信用卡客户群的坏账率。

我想说两点,我们做金融信贷,有两个社会责任,一个社会责任是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信贷产品。来为他们各种消费的需求提供一个更好的工具,在他们需要信贷的时候,我们及时提供信贷,这是我们一个社会责任。

另外一个社会责任,更好的把控广大消费者的还款能力,因为我们知道,做金融行业,对钱比较敏感,但是很多广大的消费者不是这样,有的消费者给了他多少钱,他花多少钱,都不知道那个钱是应该还的,这社会责任是赋予我们企业。

当然我们做企业,首先第一步是要赚钱,那是肯定的,利润达到极大化,但同时,我们一定要保证钱要赚的细水长流。

圆桌论坛二:风控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

风控是什么?有人说它是科学,有人说它实际上是“客户维护”,有人说,它实际上是一门艺术。

在一本财经主办的2017年消费金融CRO年度峰会上,专家们无一例外地提出,所谓的风控,是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节奏。

早期,可以冲量松一点;中期,就要有一个完整体系;到了后期,就要稳扎稳打。

有趣的是,当大家在讨论,谁家的风控做得最好时,大家的答案,都是腾讯。

整理:横山

主持人:李论——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

嘉宾:王劲——百度集团副总裁、百度金融CRO、美国运通前高级副总裁

顾崇伦——美利金融风险管理中心副总裁

Tomas Skoumal——捷信消费金融CRO

一、风控是门艺术

李论:之前我们都认为风控更偏向于科技,但做下来发现,风控其实是门艺术。你们认为跟竞争对手或者同行,在风控当中最不一样的艺术是什么?

王劲:实际上风控的演变是有一个过程的。说一下运通吧,第一个信用卡出来的时候是1957年,一直到1985年之间基本上是没有风控的。它的唯一产品形态就是记账卡,30天必须还清,同时有比较高的费用。当时的信用卡基本上没有免费的,这种情况下它吸引的客户是高端客户,所以产生了没有必要有风控的概念。

但到了八十年代,突然涌现出一批创新式公司,比如第一资本,开始发放免费信用卡。突然之间市场爆发,需求量非常大。运通公司当时没有风控能力,他们认为所有的记账卡存量客户都可以发卡,所以立刻就把卡发到了现有客户的手里。造成的结果是巨大的损失。

因为产品的形态一变,客户的行为就不一样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造就了第一代计量风控的管理人员,通过数据模型,开始对客户进行以风险定价为目标的风险管理模式。

随着时间的演变,风险的派别就从没有风控,到以风险定价为基础、账户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模式。

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开始进入以平衡利润为增长的风险管理方式。所有的风险决策点,从前台获客到客户管理,到交易决策,全部是在计算每一个决策的利润,这就进入了风险艺术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比如每拒绝一个客户,我们会算这个客户离开公司的可能性。这要算到利润值里面去,所以这时候就开始要对你很多的动作,都要看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然后算成一个指数,这样就是决策。

Tomas:捷信在全球已有二十年历史,所以我们在消费金融行业,可以从很多其他市场包括总部,获得很多信息进行共享。此外我们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基于此,我们的统计模型可以变得非常稳定,也非常具有预测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在不断寻找更多关于我们客户的新数据源,然后增强我们的风险预控能力,管理风险的能力,不断完善我们的流程,让流程更加迅速,对客户体验更加友好。

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在关注风控模型,让我们决定变得更加快速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把这种便利转嫁到客户身上。

顾崇伦:在风控环节,我觉得首先一个系统化思考的方式非常重要。

你需要去了解全部的情况,无论是做流程的风控还是数据的风控。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拿到数据去分析,却看不到前面落地的一些欺诈。这时候你的数据,有可能是带着污染的,是被粉饰过的。

第二是差异化。我们做风控的目的不仅是要控制住风险。其实风控和市场,和用户体验,是完全相关联的。所以如何做好不同人群甚至是每一个客户,在风控上与市场相结合的差异化的点,让每一个客户的体验可以变好,对公司来说利润最大化,这是风控和市场因素以及利润因素相结合的重要一点。

二、参差不齐的中国风控现状

李论:三位觉得目前市场上主要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他们的风控发展到了什么水准?

王劲:还是有一些参差不齐吧。大部分现在才起家的公司,我把它分几层。

刚起家的公司还是冲量的状态,因为它要生存,要引起注意,所以必须把业务做上去。这些公司风控体系的搭建是不完整的,基本上是利用很简单的黑名单,利用一些数据把获客的风险管住。可能是自己催收,可能是外包的形式。

第二层的信贷公司,已经在行业里面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积累了一些数据,也走过了很多的坑。相对来说他们的风控体系是比较完善的。

第三类,就是BAT了。他们有非常雄厚的资源,从数据和技术的角度来讲,他们也有能力去弯道超车。

Tomas:捷信主要依靠线下的模式开展业务。我们在一年多前开始涉足互联网,但90%的业务还是来自线下传统的模式,只有较小的一部分是由线上模式产生的销量。

我们发现从网上渠道获客,这个人群的风险是非常高的。主要体现在后期信息审核方面有很大的难点。当然可以利用征信系统去核实客户的风险情况,利用大数据及其他工具达到更好的效果,甚至使用人脸识别的技术,远距离识别客户的身份。

但在中国,有些软件能帮客户拍照,一些客户可能会作假,比如闭一只眼,给后期识别造成一些困难。

顾崇伦:行业里的公司特别多,真要评价,只有参差不齐了。

最初刚有P2P,大家的想法是可以在互联网上做贷款。那时做审核,方法和信用卡几乎没有区别,获取电话信息、人工电话审核做出判断和决定。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数据,和原有数据体系的开放,使得在线直接获取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幅提升。这时候大家往两方面走,一方面落到线下寻找更多的场景,认为依托于场景、流程管控作为分析手段,后端跟原有的信用卡审批类似,只是增加了各种数据维度的风控。

另一种是在线直接通过各种审批。这时风控技术在增长,但黑产的技术也在增长。

这几年由于互联网金融特别热,由于投资人热钱进入,在公司的分化上也出现了为冲规模不看风控的,这里面又分成几类。

一类是风险很高,冲规模之后获取投资人的融资,之后再看能不能把自己掰到正轨上。这时候投资人是促使了行业的恶化,还是促使行业往良性发展?广大的投资人可以去思考一下。

资本在推动整个行业变化的过程中,可能改变了行业的利益结构,改变了行业的一些链条,而使得风控在这个行业里的角色,以及风控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一部分是创业热潮起来后,创业者自己也没想明白是挣钱还是亏钱的。风险是后置的,但很多收入是前置的,现金流为正。这时很多的风控在早期会过度淡化,去冲规模。

王劲:我觉得风控的演变有好几个不同的力量在推动它。

一是资本市场有一个短期效益。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大家不谈利润,只看量,不管你有没有赚钱,全把钱砸进去了。这和现在很相似,属于把钱砸进去了。短期内看很赚钱,但风险是滞后的,过了两三年风险会自然而然的暴露。

第二个推动力是市场需求。为什么风险艺术在美国展示的更加强烈,是因为它的周期到了成熟期。而中国实际上需求还大于供给,还有很多人缺钱。他们没有被服务好,就好的坏的都在贷款,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对风控的忽视。

但当市场达到饱和的时候,就产生了精细化。你就不仅要区分这两群人之间的风险关系是什么样的,还要区分某个人和某个人之间的关系。大家都在抢同一个好客户时,你要提高技术和风控能力,去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才能占领更好的市场。这是第二个驱动风险演变的力量。

第三个,监管。监管一定会出现。当规章制度来的时候,你就不可能乱定价了。当你不能乱定价的时候,你要降低你的风险成本。监管来了之后要抑制你的收入部分,去看你的成本部分,你的风险控制就必须要做,这是必然的趋势,是时间问题。

三、腾讯风控做得最好?

李论:那接下来请各位说一下,你了解到的,哪家公司风控做得特别好?

王劲:成都有一家公司,我去参观过两次。

第一次去是去年,我发现跟其他的公司不一样。首先CEO是风控出身,对风控的敬畏是非常大的。

他把我带去看了他所有的获客、催收系统,一个小公司已经把五脏六腑都建起来了。不像我到一个公司去,他只给我讲大数据。所以好的公司是风险先行,不是说在嘴里,得做出来。

第二次我又去,他说我这个业务跑的不错,今年从3C逐渐转到现金贷上了。我的量很大,但今天做到这儿就不做了,我要看一看暂时几个月不涨后,这个人群的风险表现怎么样。

风险管理不是一个数据盯的死死的。一个掌舵人一定要想清楚业务节奏是怎么样的。

大一点的公司,我觉得腾讯的节奏不错。

任何一个公司他能做金融,叫做经营风险,一定要能控制你的节奏,因为你的节奏控制好了,给你机会去学习,给你机会去建造所有风控的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腾讯体量是很大的,他要想放几千个亿是很容易的,但他并没有这样做,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事情。

Tomas:我对未来做一个预测。

未来风险控制有可能出现两个趋势,首先是央行征信系统可能会出现更多数据。

另外市面上有三家公司对数据的搜集是非常翔实的,可以帮助行业进行金融服务和风险控制,这三家公司就是蚂蚁、腾讯和百度。

如果我们可以把上述提到的四个数据源非常好地加以利用,任何一个风险控制官的工作都会变得容易起来。
顾崇伦:我非常认同王劲提到的掌握节奏,风控确实是门艺术。我们在往前推进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怎么样对新的人群、新的策略进行测试,怎么样放开,都是一种节奏的把控。

像腾讯的微众银行推微粒贷,京东最早推白条的节奏,都非常好。大公司虽然有足够多的用户资源,但他们采用逐步放开的方式。反而很多创业公司走得非常快,第一年就说几十亿的规模,第二年上百亿的规模,完全冲量的态度。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