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9月11日,由《清华金融评论》主办、快牛金科集团联合主办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助力银行智能化发展”的《清华金融评论》·金融大家评(第十三期)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金融监管政策研究部门、传统银行、新型银行,以及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的嘉宾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当前银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及金融科技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在实现智能风控和普惠金融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金融科技助力银行智能化发展会议现场)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张伟主持会议)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金融评论》主编廖理,快牛金科集团创始人兼CEO倪抒音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发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出席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发表主办方致辞)

廖理在致辞中指出,金融科技的崛起和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可以分成互联网银行1.0和互联网银行2.0。互联网1.0一般是指直营银行,其特点是没有营业网点,独立的经营使其效率比较高,能够吸引那些对利率比较敏感的人群。互联网银行2.0是在1.0的基础上在移动手机端纵深发展的一个产物,又被称之为数字银行,这类银行普遍没有独立的银行牌照,而是选择与传统的银行合作开展业务。

近两年,中国出现了大批和银行高度密切合作的科技公司,他们本身并没有银行牌照,但是能够利用高技术的特点提供优越的技术体验。这给予传统商业银行一些启示,即可以在银行自身之外,联合一家或者若干家科技型的银行服务公司,提供创新型的银行服务和客户体验。

“随着传统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重视,未来也将出现更多的银行加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方案,重塑行业生态的新格局。”廖理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该如何适应和调整金融科技这一因素,金融科技如何针对银行转型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面对更加隐蔽的风险,大数据将如何有效的应用于银行的智能风控,驱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些都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话题。

 

倪抒音以快牛金科的发展逻辑为背景,在致辞中阐述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科技使用需求的变迁。她认为金融科技未来将会在更深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在金融科技和传统金融更深层次结合的过程中,也将会出现很多市场机会。在征信方面,传统的风控逻辑更多采用风控评分卡模型和规则引擎为核心的评分逻辑。而以快牛金科为例,通过与BATJ等公司合作共创实验室,获取年轻人的履约记录、社交行为、行为偏好、身份信息和设备安全等,多方面、完整地把控这个群体在线上的行为特征,并通过这些行为特征去评判一个人的反欺诈行为和信用评估行为,形成信用画像,最终通过快牛金科的智能风控系统将反欺诈信用评分输出给金融机构。

 

主旨演讲环节

在主旨演讲环节,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做了题为《金融科技的场景比较优势》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新科技已经到了产业级应用的“快牛”阶段,中国在这个过程之中搭上了快车,缘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商业模式产业量级的应用,通过大量C端用户将其应用模式快速复制到各类产业场景之中。同时,由于原有B端供给效率较差,使得国内的C端成长发展速度极快,比其他国家的C端场景发展态势都要好。这种金融科技的应用通过支付转换到金融场景之后,也会极大促进B端原有金融效率的提升。“你可以从现金-支付-余额-理财-现金理财-财富管理,再到其它的债务端-股权端,一系列维度可以无限延展,让所有财富积累都可以向最有效率的一端不断转换和交易“,王忠民表示。

随后,王忠民从大数据和区块链两个角度,解释了原有B端金融和今天新金融科技会产生更大的效率的逻辑。王忠民表示,例如大数据技术产业级的运用,以强关联的特殊算法的有效场景提升信息流动的效率,解决了金融最核心的风险定价问题,真正的按风险收益对称性的原则让风险带来收益。而区块链的应用,则可以免去大量的交易成本并解决中间信用的问题。因此,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金融机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不同场景之中的产业量级的运用,将使得金融自身可实现产业量级的应用,从而更加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并促进社会发展。

 

主题论坛一:大数据与智能风控

在“大数据与智能风控”的主题论坛环节,快牛金科联合创始人胡亮,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熊福林,包银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莎,蚂蚁金服蚁盾总经理张英,腾讯云安全总监周斌,围绕智能风控和传统风控的区别、智能风控的难点以及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智能风控与传统银行的风控模式相比,可以更精准地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提高风控效率,促进金融普惠,但目前的难点在于数据源的有效性以及数据不断挖掘和修正等。未来可增加生物信息识别技术或AI在反欺诈领域的应用,从而增强风控的有效性。本环节由《清华金融评论》内容总监陈旸主持。

胡亮认为,大数据风控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缘于大数据的使用,使得云计算成本降低、数据资源得以积累,同时技术的发展使得算法得以不断改进,从而可以依赖大数据不断调整运营策略、产品策略,还可以预测用户点击、转化、和广告效率等。因此快牛金科从2014年起陆续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一整套风控体系,通过和主流数据服务商、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帮助金融机构面向普通2C的用户,提供跟互联网服务一样的互联网金融的服务。

熊福林从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的实际经验出发,探讨了电子银行的渠道建设及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他表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跟渠道是密切相关的,光大银行是业界第一家把所有的电子渠道都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这是重要的体制优势,有利于各渠道之间的协同联动,有利于客户体验的提升。与此同时,光大银行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希望与金融科技公司一起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手段,推动整个银行的智能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推进普惠金融。

张莎表示,杠杆、信用、风控是信贷业务的三个核心要素,这些都依赖于数据的积累和交互;而大数据的海量、高速和多样性这三个要素,归结来看是大计算+云数据,这使得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包银消费作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致力于成为在线生活的消费金融服务商,移动化、数字化、深度场景化是其不断努力的方向。而对于消费金融的最终评判标准,是负债端的融资能力,资产端的风控和定价能力,场景能力(自建能力,与合作能力两个维度),以及带有信用符号的数据积累能力。

张英介绍了蚂蚁金服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及为其提供风控产品的经验。他表示,蚂蚁金服智能风控体系的建立,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基于人工规则、模型阶段、和人工智能风险防范这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基于人工智能风控体系,聚集了上千条的规则、上百个模型在线实时的运行,有效地保障了用户的资金与账户的安全,并将整套风控技术统一到蚁盾产品,面向合作伙伴例如消费金融公司、从事线下O2O业务的公司、电商、出行服务等不同行业,输出定制化的基于云上的风控解决方案-蚁盾风控云,包括用户身份的识别、欺诈行为的识别、设备指纹、反洗钱等能力。在蚁盾负责人张英看来,除去黑产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传统的风控以人工判断为主,效率低下且准确度有待提高也是重要原因。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发展,未来,蚁盾将把研发重点放在无监督的异常识别技术,提高风控人员应对风险时的反应速度。

周斌介绍了腾讯云在大数据风控方面的经验。他表示,腾讯成立以来一直在社交网络体系当中与黑产做斗争,近年来在风控方面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算力、算法和基础设施上的改进,并将这些技术和模式进行开放。在基础IT层帮助金融机构提升容灾、基础安全、弹性网络管理以及设备申请方面的安全能力;在平台层开放分布式的数据平台、一站式的运营能力;并在上层通过开放数据和AI安全能力,形成天御风控产品,对整个金融业(以借贷场景为例)事前的人脸识别、活体检测、OCR和身份识别的能力,事中提供反欺诈、实时拦截的能力,以及事后自动催收的能力等,保障业务稳定运营,从而促进行业共同成长。

 

主题论坛二:大数据与普惠金融

在第二场主题论坛环节,国美金控高级副总裁丁东华,中国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谢凯,京东金融集团金融科技事业部总经理谢锦生、浙江网商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余泉、恒昌公司首席战略官翟南宾围绕“大数据与普惠金融”的主题展开讨论。本场论坛由快牛金科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兼法律合规负责人陈松主持。

丁东华指出,普惠金融需要商业的可持续性,一种金融行为如果没有商业的可持续性,就无法有效地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业态,也不可能持续地推进普惠金融。以前的金融难普难惠,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征信成本过高,但是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数据的积累与挖掘有效的解决了一部分征信不足和征信空白的人群,有力的推动力普惠金融的发展。具体到国美线下场景开展消费金融,真实的交易场景与数据大大降低了欺诈发生的概率。但是,线下场景金融也有它非常独特的要求,比如新客较多、交易时间要短、通过率要高等问题都是风控需要考虑并不断解决的问题。“两年的发展我们克服了很多问题,最终还是归结于技术和数据的实现。”丁东华表示,目前国美金融在做场景金融的时候,已经能做到半个小时获批,70%的通过率,风控的不良率能控制在0.5%左右。

农业银行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最坚定的践行者和探索者,谢凯表示,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发展内在动力,由于全社会对普惠金融的诉求给予了金融科技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金融科技更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外在驱动力,正是因为科技金融的产生让更低价优质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两者相生共荣。

“科技以人为本”,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应该是在促进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更加深度地融合和应用。经历了1.0手工时代、2.0电子化时代、3.0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目前银行业已经进入了bank4.0-智能化的时代。以农业银行为例,其业务的互联网化已逾90%,基本连接了所有的业务,连接了绝大部分的客户,并正在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连接各种金融服务、电商服务和社交服务,通过打造客户生产生活等各类场景,将金融服务智能化的嵌入场景, 从而改变整个金融服务供给方式,让我们的服务真正实现“你需要,我都在”。

谢锦生介绍了京东金融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和农村金融方面的经验。他表示,京东金融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做普惠金融,要将普惠金融做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努力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效率。“京东金融审批任何一个客户,不管是企业客户还是个人用户的信贷申请,全部自动化,在我们公司没有一个信贷审批员这样的岗位,没有任何人工介入信贷业务的审批。” 谢锦生说,必须保证有这样的效率,才能满足普惠的需求。鉴于此,未来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在合作之中,普惠金融的领域也是最主要的方向。

余泉女士拥有十几年的外资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经验,后加入网商银行负责风险管理。她介绍,目前网商银行已经服务了近400万客户,客户大部分都是传统银行没有覆盖到的一些小微客户,户均余额只有2万元左右。他们的特点是没有抵押,资金需求短频快。网商银行基于阿里生态的数据,建立了一套智能的大风控体系,应用的指标大概有10万多,从反欺诈到信用到资产评估等有100多个模型,最后再通过几千套各种信贷的规则,有效的将风险水平控制在1%左右, 同时能够让小微企业“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零人工干预”,凭信用就能极速贷款。面对未来的挑战,“但是如果只有自己生态圈的数据,那还是会有一些客户是没有线上数据的, 比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众多商户。如何更智能更有效率的服务这类客户,是一个挑战” 余泉也表示,此外,多头借贷的问题也需要联合同行业机构共同来解决。

翟南宾介绍了恒昌公司的经验,他认为,科技将持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普惠金融的核心内容就是服务那些还没有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北漂族和农民工等。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有待改善,人行征信信息未充分放开,类金融机构必须搭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总体而言,大数据应用集中三块,1. 前端获客 2. 风险定价 3)贷后催收。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在获客方面,线上获客成本也非常高,而且风险比较大,而线下获客的矛盾主要是运营成本比较高,风险也比较高。因此,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才是比较合理的普惠金融发展之道。

会议由清华大学副研究员,《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主持;本次会议到场嘉宾500余人,得到了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受到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和讯网、经济观察报、金融时报等十余家媒体的持续关注。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