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概述

信用评级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信用评级目前在我国的使用范围较窄,基本锁定在金融业当中。实际上,信用评级不是单纯局限于金融业,它是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就目前而言,讨论信用评级就是讨论对债务融资工具和主体的信用评级。有人将信用评级又称之为资信评级,信用评级主要针对有价证券的评价(梁雪春等,2006),而资信评级不仅包括对有价证券的评级,还包括对各类公司的评级,以及对主权国家的评级,因此资信评级是广义的评级概念。资信评级的基本作用在于揭示风险,是评级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所在(袁敏,2006)。信用评级是人类认识信用世界的一种思想方法,是在评级理论指导下通过揭示债务人偿债风险进行社会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实践;一般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影响评级对象的各种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估,并最终给出评级的过程(郑磊、杨珺皓,2016)。作为狭义的资信评级概念,信用评级更加注重实践运用,在实践中使用较多。

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发展较国外有很大差距,并不单纯表现在评级技术、市场需求方面的差距,更多是评级机构在自身定位问题以及国家在信用体系建设管理上的缺失。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信用评级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提升信用评级业整体的发展水平,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信用评级业的进步。

二、国内评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评级结果更趋理性

随着我国评级机构在技术和方法上的不断进步,评级结果更加趋于合理,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2008年至2010年间的危机期间,我国信用危机事件频发,债券发行人评级出现了13次下调和388次上调,我国评级机构表现出更加理性的判断。虽然国内评级机构的公信力遭受众多质疑,但并不能完全否认国内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领域所做的努力,评级结果也逐渐被采纳,并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行业法规分散,长期多头监管

我国评级事业发展较晚,相应的监管法规建设相对滞后,这也是我国评级业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国家立法,但在一系列的监管规则的指导下,我国的评级业处于有序的良性发展当中。

表2.1  2001年以来我国有关信用评级的政策汇总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表2.1列举出来有关监管规则可以看出,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当中,法律层面的监管规则相对不足,这是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在法律体系建设上的不足。此外,多头监管的现象比较突出,这是由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格局所决定的。

(三)市场逐渐整合,行业集中度显现

我国评级市场于1987年萌芽,评级机构一度曾多达百家,到2012年,央行记录在案的共有78家评级机构。随着评级行业发展的不断规范,行业集中度会越来高。截止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大公国际、联合、中诚信、上海新世纪等几家市场份额较高的评级体系。以我国资产证券化评级为例,中诚信、中债资信、大公国际、新世纪等几家评级机构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部分,如表2.2所示。

表2.2  2016年国内评级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评级的市场占有率统计

数据来源:www.cn-abs.com

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市场中,中诚信评估参评的总金额为1716.67亿元,市场占有率为46.06%,鹏元资信的市场占有率为0.16%,远东资信的市场占有率为0.77%,联合信用的市场占有率为17.10%。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在资产证券化评级方面市场占有率并不均衡,基本上是围绕着几家规模较大的评级机构展开。

(四)积极布局海外,争取评级话语权

国内的评级机构基本处在一种自由竞争的状态中,由于我国评级业存在多头监管与监管不足的问题,相关监管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外评级机构趁机参股中国评级机构。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穆迪在2009年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权,几大评级机构中只有大公国际属于完全的本土评级机构。因此,虽然国内评级机构众多,但基本上已经被世界评级巨头所控制,采用的评级理论和评级技术也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内评级走向世界的难度很大。2010年大公国际申请NRSRO资质遭拒,但在2013年大公国际成功获得ESMA批准,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欧盟市场的评级机构,这标志着中国评级机构在争取评级话语权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国外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情况

国外评级起步较早,评级理论建设和评级技术开发相对比较成熟。无论在哪一方面,美国的信用评级都无可厚非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国际霸主的地位,且美国的信用评级对我国信用评级具有深刻的影响。国内评级机构除了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完全属于民族品牌外,其他几家较大规模的评级机构均有美国评级机构的参股。美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的是以穆迪、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为核心的“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NRSRO),垄断了90%左右的世界信用评级市场,其评级结果对国际金融市场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表3.1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发展历史、评价指标及评级范围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欧洲市场上,法国主要采用的是以中央银行信用评级为主的央行评级体系。法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分析主要运用ASCOT模型,从企业的利润、财务独立性、财务结构、流动性四个方面,并结合行业属性建立属于特定行业的分析规则。第二是事前信息采集整理与事后的纠正检验并重。通过FIBEN数据库获取事前信息,通过等级转移矩阵、违约率模型定期进行事后检验。第三是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评级结果主要用于制定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及银行信用管理等目的。

亚洲市场上,日本的信用评级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信用评级。个人征信由行业协会建立的非盈利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负责,企业征信由帝国数据银行和东京商工所两家商业征信机构负责。

表3.2  日本个人征信会员制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张文博(2016)研究结论整理

日本的信用评级市场主要由在日本金融服务局注册的7家评级机构提供评级服务,其中两家为日本本土评级机构。日本推行的是双评级制度,国内的评级市场主要由日本评级投资信息中心和日本资信评估公司所垄断,且这两家公司在2007年获得了美国SEC的认可并获得NRSRO资质。

四、国内信用评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制度不够严格

美国目前有3家评级机构,一般的评级机构想要获得NRSRO资质极其困难,因为美国SEC对评级机构有着极为严苛的准入条件,以确保评级的质量,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据统计,我国在2012年有78家评级机构,随着监管的推进,行业整合进度加快,目前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评级机构。但不同的评级机构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评级技术也各有不同,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被广泛采纳的评级体系和方法,这在无形当中会促使市场对评级方法和评级结果产生质疑。

(二)评级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评级事业开展的比较晚,评级技术相对落后,评级方面的人才也相对缺乏。各家评级机构推出的评级方法各不相同,采用的评级技术很多是从国外直接借鉴过来。以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评级方法为例,所采用的MCS法即是参考国外的模型,但是相关参数设定和假设基础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因此会导致评级结果产生较大的偏离度。

(三)有效市场需求不足

虽然我国债券市场从2011年开始恢复了良好发展势头,为国内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仍然较为滞后。一方面表现在国企和政府、银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社会信用较高,因此对信用产品的需求不高;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本身就拥有自身的评级系统和评级方法,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加之我国评级机构自身在国内的影响力不足,综合导致了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对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服务积极性不高。

五、推动我国评级业发展的建议

我国的评级机构在国际上的影响相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评级机构相比发展起步慢,在评级技术上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的评级指导思想和评级理论与国外的评级思想和理论有较大的差异。评级技术一方面是差距,即我国的评级方法缺乏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级模型,评级技术的差异则是基于评级思想和理论所产生的差异。评级思想和评级理论上的差异不代表就是差距,我国评级机构所秉持的评级思想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国外评级机构的认可,这也是国内评级机构不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推动评级思想和评级理论的创新,必将促使评级技术的进步,照搬国外评级技术并不能真正反应出国内受评对象的真实资信状况。

未来的信用市场将会是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市场,在国家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众多评级机构将会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行业的规范性发展要求日益凸显。行业规范一方面是行业自身的自律管理,即评级机构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是国家监管上的改变。评级机构需要加强自身定位管理,以更具专业的水准提供评级服务,监管机构需要改变原有的多头监管局面,提高监管效率,综合推动信用评级行业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行业,改变原有的边缘地位。此外,积极培养信用评级人才。目前国内开展信用评级专业的高校并不多,信用评级人才的培养是系统性的,需要评级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动参与,积极提高人们对信用评级的关注和认识,是创造评级市场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梁雪春、谢岭南、陈森发、刘艳.企业资信等级的定性定量评估模型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5):31-34.

[2]袁敏.国外资信评级的相关研究述评[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20(5):71-79.

[3]郑磊、杨珺皓.资产证券化评级:国际模型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第51页.

[4]张文博.信用评级业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物价,2016(11):69-71,85.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