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快速发展的技术正从三个方面对保险行业施压:

1、新的客户需求

首先是客户,客户已经习惯了科技公司(如阿里和腾讯)为他们带来的优质服务和个性化的体验。而目前大部分传统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还很普遍,缺乏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新需求。不过在保险科技领域,UBI车险有潜力成为第一批被消费者接受的个性化保险产品,可穿戴式设备也有机会颠覆健康险市场。

2、竞争者

第二个方面是来自竞争者的压力。消费者如今更倾向于购买具备科技基因的保险公司的服务,此外,新的风险也越来越多。网络风险市场在正在不断成长,但是传统保险公司却迟迟没有能够给客户提供合适的保险方案。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去中心化的市场或将到来,虽然目前传统保险公司还可以凭借资本优势建立行业壁垒,但是当区块链技术成熟后,创业公司将有机会利用透明化和高可靠性的区块链产品来瓜分现有市场。

3、流程优化

最后,技术通过实现大规模数据整理和分析,让保险公司得以削减内部流程以及产品定价的成本。目前传统保险公司在理赔处理、骗保侦测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投入巨大。基于机器学习的风险预测新算法的出现将能让大量承保流程实现自动化。用区块链来管理用户和保单信息,能减轻保险公司在进行骗保侦测时的工作量。时代和技术的压力将迫使传统保险公司加速内部的流程优化,落后者将面临被竞争对手甩开的风险。

虽然传统保险公司都会面对上述压力,但是挑战越大,机会也越大。承保自动化、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险这三个领域,将有可能成为传统保险公司完成技术化升级的最大机遇。

承保自动化

自动化可以让承保流程更加高效和精确,每个险种都可以在不同的环节应用自动化来提升效率。

当前自动化水平

保险公司目前主要将自动化初步运用于辅助业务受理和定损辅助,据调查只有五分之一的保险公司将全流程自动化作为其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自动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在不同的险种领域各有特点,但即使在自动化最发达的个险业务中,只有42%的保险公司敢说已经“掌握或者接近掌握”自动化。而在自动化发展最弱的寿险业务中,80%的保险公司都还处于自动化的起步阶段。

保险公司的野心

大部分保险公司会将自动化的中心放在个人险和中小企业商业险市场,超过40%的保险公司告诉笔者他们会在以上领域加大投入。然而,保险公司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布局技术的时间太晚,据估算,将只有10%的保险公司能在2019年的时候拥有足够成熟的算法和商业战略,使他们能够高效运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实现承保流程的自动化。

数据还不够

对于大多数的车险、家财险和寿险产品,在承保核保过程中,保险公司一般会考虑8-15项因素。目前寿险行业中的自动化系统所考虑的因素数量也差不多,大约半数的寿险自动化系统会要求投保人回答10个问题,三分之一的系统会问多达60个问题。大多数系统会将实验室数据和预存数据库的数据综合预处理,使系统能够在一开始就和客户进行流畅地交互。

理论上讲,系统投入使用的时间越长,其处理的数据越多,在自动化流程的处理上也能更准确。但是上述的这些保险公司的自动化系统,和高度成熟的自动化系统相比,其数据量还很少。

趋势

如果自动化系统的成熟度和可负担性继续快速发展,作为天生就是数据密集型行业的保险必将受益匪浅。但保险业又是一个相对保守,在科技领域布局缓慢的行业,它同样也面临着被其他愿意冒险率先采用高新技术的行业所围攻的挑战。

大量的传统保险公司已经单独一套系统用了超过25年,这些系统能自动化处理一些简单险种(如旅游险)中的小规模产品,它们的底层算法一般都很简单,主要作为承保过程中的辅助工具。随着自动化系统的越来越易用,成本越来越低,以及区块链这类去中心化存记账技术的应用,历史遗留系统在未来将被新的自动化系统大范围取代。

更重要的是,现在可供保险公司分析的数据正在呈爆炸式增长,不论是历史风险研究,还是对新风险进行更好的评估,大量新出现的数据都能发挥巨大作用,从而改变风险定价的方式。然而,历史遗留系统的性能无法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只能由机器学习技术去存储去分析。

观点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和应对海量数据,承保流程自动化一定是保险业需要着重推进的领域。每个险种对自动化的需求都不一样,保险公司也需要在自动化大框架下对每个险种进行微调。随着自动化算法的成熟,以及保险公司高层对该技术逐渐建立信心,自动化技术将在未来对提升行业效率和降低行业成本做出重要贡献。

互联设备

数据

保险行业的互联设备网络是指由智能手机、可穿戴式设备、家庭诊断设备以及其他物联网设备组成的,应用保险科技为投保人提供服务的软硬件网络。这一网络将有望成为未来保险公司最大的数据源之一,为其提供更准确的风险定价指导。互联设备网络还能鼓励投保人避免高风险行为,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可穿戴式设备

2019年,预计将有8770万美国成年人,即美国人口的38%会拥有一台可携带式设备,其中设备将以智能手表和智能手腕为主。在2015年,全球的风投公司向物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投入了共30亿美元,到2018年,预计3800万个欧洲和北美国家的家庭将在家里安装一台智能恒温器。

目前只有3%的保险公司已经将可携带式设备应用于业务中并获得收益,即使60%的保险公司高层相信可携带式设备以及技术将在未来被广泛应用,只有不到25%的保险公司正在开发应用该类设备的战略。

远程互联技术(Telematics)

远程互联技术是实现车联网的基础,它让保险公司可以获得投保人的驾驶模式和习惯等信息。而廉价GPS设备的出现则让该技术得以大范围应用,催生了UBI车险。

在英国,UBI车险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整个车险市场的15%,前进保险公司(Progressive)在英国有超过400万的UBI车险用户。

在美国,目前约有500万份UBI车险有效保单。在2020年,预计70%的美国保险公司都会推出UBI车险业务,届时UBI车险在整个车险市场的占有量将达到26%。UBI车险项目为保险公司平均节省了57%的保费支出。

健康险

健康险科技创业公司在2015年共获得了12亿美元的融资,较2014年增长了一倍,几乎占据了2015年保险科技创业公司所获得的26亿美元总融资额的一半。传统保险公司也累计向这类创业公司投入了10亿美元,很多公司还成立了内部基金来布局健康险领域,为进军新兴市场做着准备。

在美国,58%的智能手机用户在其手机上安装了至少一款健康类的app,大约41%的用户安装了5个以上该类别app。这些app将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健康数据,帮助保险公司更好的为健康险产品定价,并制定鼓励措施,培养用户的良好行为习惯。

John Hancock保险公司于2015年成为了第一家为使用智能设备的客户提供保费折扣的公司。在此之后,美国的其他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保费折扣来推广以智能设备为基础的保险产品。

趋势

互联设备的数量预计将在未来几年的增长率将达到35%。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巨大数据源正在逐渐形成,保险公司都知道这一数据源的重要性,但是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运用。为了理解保险公司该如何处理互联设备,我们可以从健康险领域着手,因为健康险是互联设备应用的最前线之一。

保险公司在健康险领域采用的大部分技术创新应用尝试都是简单和初级的,主要是将技术作为卖点来宣传产品,比如每天按步数给投保人奖励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折扣等。大数据可以提供的服务远比这类应用更多更有意义,比如通过全面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为其自动调整保费,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互联设备应用的难点在于,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和技术,保险业没有相关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保险公司进行不断的尝试,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才或许能开发出一款既受投保人青睐,又能提供足够利润的产品。而在此之前,谁愿意大胆尝试,承担高风险和高成本,而谁又能在最后占领制高点,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就是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了。

另一个互联设备的热门领域是车险。在UBI车险以及其他基于互联设备的车险产品中,开车频率少,开车行为规范的司机将能获得更多的保费优惠,这一定价标准的良性作用也很明显:车险公司的理赔支出降低了57%。

虽然这一现象是否是由“霍索恩效应”(指被研究者因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而特意改变了行为)导致,我们目前还无法确认。但是将互联设备应用于车险的尝试无疑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关注。

目前该领域的为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还没有保险公司对驾驶行为糟糕的用户进行过费用上的惩罚,这类惩罚是否必要?是会促进还是阻碍互联设备的推广普及?第二,私人数据属于客户隐私,不同的客户对此会存在较大的分词,如何引导客户分享数据,是保险公司需要解决的。而上述两个问题其实在所有涉及互联设备的保险产品中都存在。

观点

大部分保险公司都相信物联网和可携带式设备将会在未来保险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苦于还没找到入门之道,还仅限于将互联设备应用于噱头大于实用的宣传环节。而为了不让用户流失,保险公司也不敢对表现糟糕的用户进行惩罚。

保险公司若想在互联设备领域占据先发优势,需要开发出真正适应客户需求、能对客户行为做出积极反馈的产品,并且要充分利用从这些产品中获取的数据。

网络安全险

关于网络安全险,其实你可以阅读下文,很详细了:

平安、阳光纷纷入局,网络安全险市场争夺战开启?

搜索框内输入“网络安全险”,你会发现近期关于网络安全险的产品在增多。上周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与平安产险合作,要打造一个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平台。可以说,网络安全保险正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

1. 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对比

从全球来看,网络安全险是一个未被开拓的蓝海市场,对于中国来说则更甚。以网络保险的最大市场美国为例,但2016年的美国传统保险公司对网络安全险的承保总额仅为13亿美元,这一数字有望在2022年达到140亿美元。

有研究表明,美国每年应对网络犯罪而付出的平均成本高达590万美金,因此,越来越多的被保险人通过购买保险来保障由于出现网络安全事故而遭受的财产损失。

有调查报告显示,年收入处于10-50万美元区间的中小企业,其每年保费支出处于800-1200美元区间;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企业,其每年的保费支出会超过10万美元。

安联集团预计这些企业的保费支出会在未来不断上升,并在2025年达到最快增速。美国的保险行业组织——保险信息协会预计,未来网络犯罪风险将是企业面临的第三大风险。

造成市场需求提升的是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研究发现,网络犯罪令全球经济每年损失接近4450亿美元,其中约50%发生在全球十大经济体。网络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威胁之一,且势头强劲。

来自普华永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间,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企业检测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平均数量高达2577起,与2014年相比上升了969%。而安联最新发布报告也显示,中国每年预计遭受600亿美元的网络损失,居亚洲第一,是位列第二的印度(40亿美元)的15倍。

损失背后是一个巨大的企业级市场,目前我国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企业数已经超过1100万家,绝大多数企业均已接入互联网,但却缺少安全可靠的IT系统。多家网络安全厂商表示,随着企业网络安全意识的觉醒,网络安全保险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促使企业级网络安全市场变成千亿级,甚至万亿级别的大蓝海。

2. 开拓蓝海市场的难点在于?

这么大一块蛋糕,谁都想吃,但吃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网络安全险的评价和建模方式和传统的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保险公司难以开展这块业务的最大难点来自于无法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定价。针对国内来说,又存在以下痛点:

网络风险模型建立困难重重

网络风险建模难的最大根源在于数据。网络安全保险发展历史较短,没有一个提供大量数据的权威统计机构。虽然现在数据收集的速度变得更快了,但是目前数据太过杂乱,保险公司难以高效整合。而且与自然灾害不同,网络灾害由人为因素造成,黑客会不断改变其战术、技术以及攻击目标来击溃网络防线,也就是说其风险是动态的而不是稳定的,这就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个难点在于,网络安全产业包含了繁多的参数、标准、基准和评分等技术性指标,这些种类繁多的指标也加大了保险公司建模的挑战。

实际上,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定价难,并非难在病毒或黑客入侵事件发生风险概率的评估,而是难在事件发生后投保客户损失的确定。鉴于数据泄露的数量和损失难以精确计算,因此网络安全保险公司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如何对这种风险进行定价?”“企业需要购买什么样的保险以及购买多少?”“企业能够从投保中得到的实际回报是什么?”

道德风险和欺诈风险较高

众所周知,骗保是保险面临的一大痛点,网络安全保险也不例外。业界的担忧在于,客户投保网络安全保险后,对待网络系统安全的态度可能会有所放松,病毒或黑客入侵的概率会提升。同时,不排除有客户会骗保,也就是购买保险后“自导自演”黑客攻击并向保险公司寻求索赔,而事实上,客户可能已经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备份。

相关数据隐私和安全法律的缺位

在美国,法律法规的发展及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成为网络安全保险行业的坚强后盾,数据保护条例坚定了人们的想法和看法,并促进市场迅速壮大。但我国对于网络安全的相关法规模糊,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网络安全保险的发展。不过今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无疑是一种进步。

国内发展历史短,入场玩家少

在美国,包括AIG和丘博在内的大型保险公司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提供网络安全保险服务了。到如今,已经有80余家保险公司提供此类服务。相对而言,我国能够提供支持的保险运营商少之又少。目前在网络安全保险方面只有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安联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和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推动力度较大,近期入场的玩家又开始增多,平安产险、阳光产险等。

3.建立网络风险模型的注意点

互联网的发展是动态而又迅猛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本身的构造也越发复杂。网络风险也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大幅波动,不断变化,不断进化。所以,建立网络风险模型时,保险公司不仅需要想方设法收集相关数据,还需要在一个动态的、实时变化的大环境下跟上网络风险发展的脚步。

数据收集和风险建模相辅相成,并且会互相影响互相反馈。一个优秀的网络风险模型是可以在两者间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正反馈闭环的,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模型的准确度会越高,而更高的正确度会带来更有意义的数据,从而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准确度。

保险公司需要一个描述网络风险的量化经济模型,该模型不仅能预测网络攻击的频率(可能性),还要能对网络攻击的严重性、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二次攻击的可能性等性质做出预测。

此外,因为保险公司关注的往往并非是一家公司,而是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公司组合的网络安全表现,所以网络风险模型还要能够反映风险累计后产生的综合经济效应,从而让保险公司可以有详实的依据在网络风险领域做出决策,即满足投保人的需求,也能达到股东的期望。

4. 实例:海外公司如何建模

最近,开始出现一批关注网络安全保险的创业公司,Cyence是其中一家,他们为保险公司打造了一款数据分析平台,帮助保险公司对网络风险这一新兴险种进行建模和定价。针对网络安全风险建模的痛点,Cyence是这样做的:

开发了一个多样化可扩展的数据引擎,该数据引擎能够以非侵略性的方式收集特定公司人员和机器的数据,从而创造出客观真实并且具有实时性的风险评测模型。为了和网络风险的动态趋势匹配,Cyence这一配备了数据引擎的平台,也会实时校准模型,最大程度地精准分析网络风险。

对一些过往的网络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在最近Cyence和劳合社联合发布的报告中,Cyence对一起重大的网络风险事故进行了量化分析。在这起事故中,黑客攻击造成全球云服务器宕机,最终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5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此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2012年飓风桑迪所造成的500亿美元损失。通过过往事故的分析,可以累积案例与数据。

而海外最新的动态是,有研究机构正在开发高级模拟系统,通过模仿不同维度和方式的网络攻击来评估投保企业的网络安全程度。这一模拟系统会根据模拟进攻的结果为企业制定一个网络风险评分,这一评分的制定是基于如NIST、CVSS3.0和DREAD模型等这类被广泛接受的风险计算方法的。

这一模拟系统技术有望大幅度提升保险公司对于网络安全险的定价能力,他们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对投保公司的分析,获取该公司的网络风险评分,从而决定是否承保,并且确定保额总量以及保费水平。

5. 国内部分网络安全保险盘点

国内首批提供互联网安全保险的险企是美亚保险和安联财险,两家公司都在2015年推出相关产品。

美亚保险产品的承保范围包括敏感数据外泄(个人及企业数据)、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雇员恶意破坏数据或处理数据失当、数据盗窃、网络保安系统失效、计算机系统事故所引发的第三方索赔或导致的业务中断,以及网络勒索相关赎金的保障。

安联财险的网络安全险则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数据丢失、网络被加插恶意软件、网络盗窃与网络敲诈等风险事件作出理赔,保障范围包括营业中断损失、设备损坏费用、赎金等。

近日,阳光产险也有所动作,面向金融机构、医疗卫生行业、政府事业单位等企业客户推出网络安全综合保险,该产品对单一客户可提供最高达8000万元的风险保障。因计算机恶意行为、恶意软件、操作人员失误、DOS攻击等导致的数据损坏,以及网络勒索、名誉损失、利润损失、数据泄露等风险均在保障范围之内。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