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自从消费贷火爆以来,每个人眼中都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消费贷印象:

有些人看到了一片蓝海,有些人则看到了红海里的厮杀;

有些人看到了普惠金融,有些人则看到了高利贷;

有些人看到了行业暴利,有些人则看到很多机构在亏损前行;

有些人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些人则看到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有些人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有些人则看尽了人性的贪婪;

……

是的,这都是消费贷,这个业务涉及的机构太多、链条太长,不同的人便有了不同的视角,看上去迥然不同的结论,也许都是对的。

在本文中,不妨简单选择几个视角,分别来看看不同的消费贷侧面,更多的,还是要了解时下消费贷这个大生态冰川之下的故事。

客群层面:白领VS蓝领

2015年上半年,身边很多人去申请银行的消费贷,额度20万-30万元不等,年化利率6%-7%,此类产品通常只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国企总部员工及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员工开放。

银行的消费贷营销人员很热情,也很铁面无私,若发现职业不符合产品准入门槛,无论收入等其他外在条件多么优质,都一概拒之门外。符合条件的人也都很欢欣雀跃,能申请几个是几个,杠杆率不可谓不高。

后来股灾发生,很多人损失很大,但无人拖欠银行的消费贷还款。

前几天,和一个专门从事助贷业务的朋友聊天,他给我描述了另外一幅客群画面——

2015年以前,很多白领来找他,这些人资质都很不错,但满足不了银行苛刻的准入条件,他这边负责推介给专门的民间借贷机构,基本都能借到钱,只是利率要高得多;

2015年之后,这些白领逐步不再和他打交道,因为有了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画像,在蚂蚁借呗、苏宁任性付等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上,这些人都是优质客户,可以便捷地借钱还钱。不过,他的生意却更火爆了,一方面是开始有更多的人来找他,另一方面,除了民间借贷,他这边还开拓了大量的互金消费平台,“撮合”成功率大大提升了。

这里面,有资质相对不错的白领,正规渠道只能借到10万元额度,但本人急需50万元资金,只好找他对接资金;也有资质一般的白领,从上征信的贷款平台借了钱,一时没有钱还,担心影响个人征信,只好找他来进行过桥融资;也有已经陷入以贷还贷困局的借款人,资金链条紧绷,需要他来对接资金……

问题来了,还不上怎么办?以贷还贷若仍然还不上,便只好不还了,要不还能怎么办呢?没错,这才是这个客群真正的风险。

机构层面:巨头VS创业者

消费金融被称作场景金融,有场景的巨头纷纷入局。阿里、苏宁、京东等三大电商巨头分别推出借呗、任性付和白条,微信推出了微粒贷,百度推出了有钱花,小米推出了小米分期,同时,几大巨头与旅游、医美、培训、出租、装修等场景合作,推出了相应的场景分期产品。

传统金融巨头也开始发力消费金融业务,一方面是拓展已有消费贷产品的覆盖群体,一方面则是联合实业机构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大量的传统金融巨头和实业巨头涉入其中,如苏宁联合南京银行发起成立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招商银行旗下永隆银行联合中国联通成立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海尔联合红星美凯龙成立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湖北银行联合TCL集团成立湖北消费金融公司……

巨头们发力消费金融,背后有客户、资金甚至场景基础,相对比较容易。以苏宁任性付为例,依托多元化场景数据,在亿级用户里面挑选优质白名单用户进行预授信,在用款环节与O2O消费场景融入一体,轻松实现预授信用户的额度激活。再以招联消费金融为例,可以依托股东——联通的沃信用分数据,从3亿联通用户中筛选出近亿的白名单客户,直接应用到联通后付费的现金分期、手机分期、话费充值、永不停机等业务场景中,轻松获客。

另一侧则是创业机构,从早期的场景分期,到后来的现金贷,消费贷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模式也越来越简单粗暴。买单侠、趣分期等均是早期场景分期创业的代表,买单侠主打线下3C场景消费分期,其客户主要集中在中国二三四线城市工作的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年轻蓝领;趣分期则是校园贷平台的代表,主打大学生线上3C场景消费分期。

随着优质的场景越来越少,后来的创业机构开始主打现金贷模式,针对不同群体,或有风控,或无风控,或有资金,或无资金,或有客户,或无客户,都能分得一杯羹。

举个相对极端的例子,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一个创业平台可以通过VC找启动资金、通过助贷机构找客户、通过金融机构找放贷资金、通过大数据机构做风控,一个完整的现金贷链条便出来了,足够激进,也能很快上量、很快盈利。不过,层层转包意味着需要层层分润,所以这种业务模式看上去简单、去中心化、非常地互联网化,但其实成本非常高,需要高利率放贷模式,最终只能匹配给低资信用户。

显然,不同的机构出身,基本决定了不同的展业模式。

风控层面:抵押物VS数据

说到消费金融的风控,最时髦、最主流的说辞是大数据风控,略显传统的说辞是抵押担保。

其实,就个人借款人而言,可供抵质押的资产不外乎车和房,这便有了车抵贷和房抵贷产品,在2014年以前,传统银行的个人贷款主要便是这两种,所以这两类产品也就打上了“传统”的烙印,不够时髦。同时,抵押担保的模式需要依靠线下渠道和队伍,与互联网消费金融主打纯线上的模式不符,大多数平台走的都是大数据风控的纯信用授信模式。

细分一下,大数据风控又可以分为自建模型、风控外包和无风控裸奔(只是对外宣传有风控)三种。原理很简单,在不考虑团伙欺诈的情况下,小额的消费金融业务,无论是哪一类客群,其违约率都符合大数概率,只是高与低的区别罢了。所以,风控能力强或者弱、甚至有风控或者无风控,其结果只是影响概率本身的高低。举例来讲,针对某一类客群,在不进行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然逾期率为30%,加上一些风控措施,其逾期率可能降低至15%,如果风控水平很厉害,逾期率甚至可以降至5%以下。

问题是,当你的年化贷款利率可以高至200%时,有没有风控真的有区别吗?似乎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赚的多一些少一些罢了,而且严密的风控措施可能会导致客户准入门槛的大幅提升,业务规模下降,盈利能力甚至还不如没有风控。

所以,通过一个消费贷产品的年化利率水平,可以大致倒推其风控能力。一般来讲,年化利率水平越高,其对不良的容忍越高,对大数据风控的紧迫性和积极性也就越低,其大数据风控水平也便越差。看到一些年化利率高达50%以上的平台也在谈大数据风控时,你不妨当个笑话来听好了。

相比高利率模式下大数据风控一词的水分,真正的抵质押消费贷模式反而比较令人放心。抵押贷通常对应低息模式,低息模式对不良的容忍度很低,其对风控精准度的要求通常比较高。这个模式下的风控模式,大数据也好,抵质押也罢,都来不得半点水分。

随着今年4月份监管对高利率模式的关切,很多消费贷平台纷纷将贷款利率降至36%的合规水平,虽然利率之外单独收费的情况依旧屡见不鲜,但高息模式的确是越来越不可持续了。进入低息模式后,消费贷平台的转型只有两个,要么去做抵质押贷款,要么切实提升大数据风控水平,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在全貌面前,我们都是摸象的盲人

上面选取了三个角度,每个角度选取了两个对比性侧面,其实,消费贷行业的复杂或者说多元远不止如此。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多元,任何绝对化的结论和观点都是片面的。毕竟,在全貌面前,我们都是那个摸象的盲人。

(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