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经过大半年的推进,截至目前整个网贷行业的银行存管平台数量已经较为可观了。据媒体披露,已有580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28.94%。相信很多投资人都感受到,开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的陆续推出和存管银行的开闸,制约网贷平台上线的最大障碍被破除,由此才形成一波存管潮。

尽管各大平台都叫嚷着存管成本高昂、存管系统开发难,但是在事关平台生死的问题上,没有一家平台含糊。政策一放开,各家平台想着法的去上马银行存管,对于大量资质和实力堪忧的平台,组团争取和银行的议价权以及寻找“边缘”银行成为选择。然而,本以为傍着银行这棵大树可以为平台增信,拉拢那些不知情或者辨别能力差的投资人,谁想到上线银行存管简直要将平台扒一层皮,那些虚掩着不愿意示人的东西不得不被暴露在阳光下,于是一些平台在落实银行存管上犹豫了,那些在对接过程中洞悉了网贷平台内幕的存管银行也犹豫了,毕竟合规风险是不得不可考虑的问题。至于存管雷的发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平台自身的问题兜不住酿成的必然结果,真心与银行关联不大。

见多了行业的存管事件后,尽管一些理性的投资人认识到,网贷平台上线银行存管并不能完全保障自身资金的安全,于是调低了对于银行存管的预期。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人,尤其是那么看重资金安全的投资人来说,银行存管是平台合规的标配,在目前全行业整顿的大背景下,为资金寻找安全避风港变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自从存管潮开始后,投资人就在关注和不停询问平台的存管进度,笔者就被投资人追问了四个多月。

尽管投资人各种催促,但是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现实,不是平台想上就可以上,即便平台做好了各项准备,地方监管政策的不确定也可能导致之前的努力白费。比如银行存管是否属地化的问题,沪深两地明确要求了网贷平台与所在地银行或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开展存管合作,虽然行业和监管各执一词,但最终还是得服从地方监管,忍受着高昂成本转换存管平台,给平台造成无谓损失,更加迟滞存管上线时间。

再比如存管模式的问题。按照《银行存管指引》,直接存管模式成为合规的模式,联合存管被否定。但是根据笔者接触到的同行业人士以及体验其他已上线存管系统来看,即便是那些标榜着直接存管的平台,实际上也并非完全合规,有些仅仅是挂着银行的名头,有些仍然是将用户资金在平台账户汇集,实际上依然是资金池。银行方面并非不知道,只是配合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银行存管方面的监管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堵住从业机构逃避和打擦边球的漏洞。

上面说到的问题地方监管机构并非不清楚,只是他们自己对于监管政策尚未取得完全的共识,因此在具体落实监管政策的时候莫衷一是,这样网贷平台接收不到明确的政策意见也陷入难堪。一方面是地方监管政策不确定,另一方面投资人频频催促、耐心有限。以笔者所在的河南省为例,截止目前尚未出台针对网贷行业的监管意见,关于是否存管属地化没有给出权威意见,本地银行在系统开发上也进展不顺,目前仅中原银行和郑州银行实现了存管系统开发,并且与省内多家网贷机构或签署存管协议或存管待上线。然而,两家银行的存管系统并不非那么契合监管要求,还存管调整优化的空间。在监管政策不明确,存管系统不达标的背景下,省内多家平台选择犹豫观望。然而投资人已经急不可耐,无奈之下部分平台选择妥协,将存管系统以公测的名义对外发布,或者采取双系统运行,安抚投资人的同时对外获得上线银行存管的名。只是这样的操作仍然会受充满不确定的监管政策的影响,届时存管体验遭遇干扰不可避免。最近,监管部门又开始了新一轮现场检查工作,每个平台接受为期一周的全方位检查,这是六月份收到整改通知书的平台除每月两次汇报整改进度以来来自监管部门的新的“关照”。

在互金整改延期一年后,确实地方监管机构在行业整治方面可以采取更加细致和针对性的政策和行动,这样更有利于行业的净化和规范。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监管政策的变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贷平台的合规进度,如果监管机构能够及时公开发布监管政策、权威无疑地指明政策方向,行业能以比目前更快的速度推进合规。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