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数字革新使银行与金融科技间的界限不再分明,发端于支付领域的数字革新震动了整个金融服务业,改变了人们的资产管理方式,使消费者的选择范围跳脱银行账户之外,拓展至数字领域。

正如普华永道《2017数字银行消费者调查》中所述,联结消费者的银行账户与数字生活可创造高质顺畅的客户体验。比如Prosper等市场借贷企业正变革着个人信用,Robinhood提供零佣金股票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交易服务。

凯捷公司《全球零售银行报告》也指出,相比传统银行,金融科技企业所提供的银行体验可能更受欢迎。金融科技创新使消费者更易充分利用资金周转,消费更具效率,保证财务目标成功实现。金融科技企业成功地通过创新提供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并缓和了过快发展。然而,正如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所言,"几乎所有金融科技企业应用的软件栈都在某种程度上指向了银行。"

未来,金融数据监管方式或将塑造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经营模式。如今,欧洲已经制定了开放银行标准与数据共享规则,在数据监管方面领先美国。然而,受市场力量与消费者选择的驱动,同样的转变也正在美国上演。

开源应用程序接口与创新

满足顾客对便捷与易操作的期许需要,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正在积极加强合作。这种互依互存催生了开放银行与应用,利用消费者数据与创新创造可带来新收益源的具体化服务。比如,通过开源应用程序接口(API),尚未与银行建立联系的第三方同样可以合法获取到用户交易数据 (例如将Venmo等转账账户与银行机构的个人支票账户相关联)。这种参与模式保证银行融入到这种市场导向的合作关系中,同时保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可见度。

这场数据驱动的转变所影响的并不只是银行的资产负债。零售商是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要零售商接入银行应用程序接口,消费者可能只需点击智能手机应用按键就可完成购买交易。由于开源应用程序的本质与其对专有软件的公共开放性,银行对安全与隐私的担忧我们也可以理解。换句话说,银行数据监管将对未来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而欧洲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

开放银行与《支付口令修正案》

迄今为止,大多数监管机构还未对金融数据所有权问题进行明确表态。不过,英国开放银行标准与欧洲《支付口令修正案》(Revise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PSD2)即将于2018年正式生效,而这将对消费者信任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开放银行的核心议题在于用户许可。这是消费者首次可掌控其银行数据,决定何方可获取及如何使用其数据。按照这个新规,消费者可以:

  1. 使用服务,汇总其银行数据至单一提供商。
  2. 允许已注册第三方会计人员直接获取其交易数据。
  3. 直接通过一个银行账户进行购物支付,而非指定某一张借记卡或信用卡。

尽管美国并未出台类似法规,但向开放银行的转变仍将到来。开放银行与《支付口令修正案》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数字化提升消费者体验。欧洲所推出的规则反应了一种共识,即通过开源应用程序接口共享银行数据未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个性化、易操作且富洞见的服务。为迎接此项转折,整个市场需认定开源应用程序接口是安全的。如若不然,市场就将陷入仅有个体定义而无标准化的风险。

美国银行应将欧洲所发生的转变视作市场力量席卷全球的证据。开放银行机制影响重大,甚至已经催生了《支付口令修正案》等一系列监管举措。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美国会剑走偏锋。事实上,即便没有监管刺激,金融数据变革也会在消费者需求驱动下持续演进。

未来,具前瞻性思维的金融机构必须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保证消费者数字身份安全,同时打造个性化顺畅的服务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先发优势。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