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7年3月31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以下简称“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目前,网联平台在北京、上海、深圳3地建设6个数据中心,并已开发完成协议支付、付款、网关支付、商业委托支付和认证支付等5大类支付业务功能。2017年8月,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正式设立。包括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内的央行直属机构及其他国家机构共7家单位持有37%的股份,包括蚂蚁金服、财付通在内的3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持股63%,这45家机构共同出资20亿元。

2018年2月12日,网联公布平台已接入328家商业银行、87家支付机构,还有剩余120多家商业银行、40多家支付机构并未接入,网联清算平台将全面覆盖直连模式下的双向渠道。2018年初,网联官网数据显示平台单日业务处理量突破1亿笔,支付交易平均耗时208.72毫秒,系统成功率99.99%,进入旺年第一个小时(2018年2月16日凌晨0点至1点),交易峰值处理量超过7000TPS,即每秒处理7000笔交易。

值此网联平台上线周年之际,嘉银新金融研究院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总结网联平台对各方的影响,以期为支付行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1、央行:银联网联双管齐下,利于统一监管

事实上,央行推出网联的意图非常明确:统一监管。此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绕开银联,与多个银行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具备了跨行清算的功能,这加大了央行掌握资金流动性的难度,这一模式也成为洗钱、套现获利、诈骗盗取资金的温床,造成了支付和金融市场混乱。

网联成立后,支付机构全部迁移至网联清算平台。无论是线上支付还是线下支付,支付机构的跨行清算均在央行下属清算平台下进行,资金流向一清二楚。

2、银联:“断直连”在即,或将迎正面较量

自去年开始,监管文件频发,“断直连”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在此背景下,银联在2017年启动并建成了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

银联成立的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是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清算结算连接的桥梁,模式上和网联重合。2018年1月,中国银联正式宣布,新一代银联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经过半年的运营检验,正式向各类成员机构开展大规模的各类业务承载服务。银联作为之前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在支付行业的技术、资源的积累,使旗下的无卡转接清算平台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未来,网联银联平台的业务范围重叠,迎来正面的竞争,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双方市场份额取决于交易处理速度、资金清算效率等各方面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3、第三方支付机构:盈利模式“生变”,寻求转型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按照牌照分类,主要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和受理,其中网络支付主要是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网联在民间的理解是线上支付清算组织,其成立主要影响网络支付机构。之前,网络支付的盈利来源主要是交易佣金和备付金的存款利息。

网联成立对支付机构的费率和备付金有直接影响。银行和支付机构面向的接口都是网联,由原来的“N”变成“1”。网联接口统一定价,直连模式下的头部支付机构议价权消失,而议价能力弱的支付机构享受统一费率,成本降低。网联统一管理备付金,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隐性收益”减少。对于头部支付机构来说,备付金虽然损失较大,但其消费场景下金融业务众多,备付金利息收益占比并不高。

而对于中小支付机构来说,虽然备付金统一管理对其“隐性收入”影响较大,C端市场已被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是拥有强大消费场景的公司垄断。因为缺乏场景支撑,B端突破是中小支付机构的一个方向,“支付+”模式已是行业趋势。具体运作上,支付公司可以扎根垂直细分行业,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通过打造产业链闭环,支付公司可以更好的识别交易真实性,从而控制金融风险。

4、银行:或将从中受益,推动零售业务创新

虽然,网联统一管理备付金使得中小银行失去这部分衍生业务收入,但亦从中获益。中小银行无需再花费大量成本对接逾百家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后就能分享支付机构与电商平台的众多消费场景,推动零售业务创新。除此之外,面对大型支付机构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原先停留在支付机构的大量用户交易信息,通过网联流向银行体系,为银行开展各类业务创新提供数据基础。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