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前几天“愉见财经”发了一篇关于“消费返利”骗局陷阱的稿子,果不其然,后台一堆留言开始把我们当咨询机构使,各种各样的“天上掉馅饼”模式、莫名其妙的理财高收益模式,问我们是不是骗局。

我说是,他们却还继续问:

-  不会吧,听他们说有XXX项目呀?

-  他们公司的注册资本好几千万呢,还请我们去参观过公司呢!

-  老板看起来很有实力的,不像骗子呀?

-  他们是高科技企业、他们是创业创新的,总理都鼓励的,怎么会骗人?

-  不可能是骗子,人家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风控啊!

-  听说他们老板有XXX政府背景,老板的某某亲戚是XXX官员,老板还有和XXX官员握手的照片,这是有强背书啊,不会有问题的吧?

-  某某名人也去过他们企业,有照片的;某某名人给他们拍过广告!

-  那买半年就走,应该不会亏钱吧?

……

别说其他人了,就连我爹妈,前天跟我说周末不用回家看他们了,因为他们出去参加一日游了,还是免费的。我以为又是什么“劣质保健品高价卖”的推销团,结果这次花样更甚,是卖“养老院床位期权”了,也就是告诉他们有某老年人疗养院,让他们掏钱投资所谓的“床位”,5万10万20万的,美其名曰投了一个床位,自己可以优先入住,如果不住也可以“租”掉,租金每年15%,并答应三年归还本金。

花花绕绕一大堆,说白了还不就是个骗子理财模式,用所谓的免费一日游做营销诱饵,所谓的养老院这些老年人听得懂的“故事”做幌子,用每年15%的高息来刺激老年人。然后估计又是一个“你看中人家利息,人家看中你本金”的老套路。

我问我妈一个团多少人掏钱,我妈说将近一半,她们小区里某伯伯某阿姨都投了。一声叹息。

这个骗局设计得多巧妙:免费午餐,满足了像我爸妈住得那种中档小区里普遍的上海阿姨妈妈们爱贪小便宜的心态;所谓“养老院”的叙事模式,对这些老年人目标韭菜来说,比骗区块链要好,因为他们不但听得明白看得明白,还能满足老年人普遍缺失的安全感;最后是年化15%的收益,满足他们的贪婪。

投了那“项目”的阿姨还振振有词地说,标的清晰,就是那个“床位”,养老院总跑不掉,投亏了就天天睡到养老院去。唉,真是劝也劝不听,你劝了她还觉得你多管闲事断了他们家财路。真是“呵呵哒”。

也不想想,骗子每天带一批又一批老年人去看同一个养老院,姑且不说这合同只是跟一个理财公司签的,钱又不是直接打给养老院的,就说这投资人的人数吧,一批一批地“中招”,早就远远多过养老院床位了吧。

今天在一个记者群里看到了石家庄卓达投资人拉横幅讨债的视频。第二声叹息。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其实媒体在一年多前已经报道过卓达疑似非法集资了。可惜当时良心记者的下场,是被投资人们围攻,一群投资人还跑到这家媒体去闹过。

“愉见财经”有过极其相似的经验。两年前我在一财电视的新闻连线里独家爆了上海中晋系的非法集资问题,同日上海经侦也查封了中晋的办公场所。在那天之前中晋还被投资人们连续多日排队购买理财产品,生意好到中晋的员工要天天加班。我做完那篇报道的下场,是投资人集合骂到电视台楼下,那天我也怕惹什么麻烦,就在工位上磨洋工到半夜11点下班的。

这之后的半个月里,我的手机都不停接到中晋投资人的“辱骂类”或“教育类”电话,说中晋产品的金融设计可不是我这种小记者能看懂的。

投资人的第一条脑回路是,媒体负面报道出来之前,这些“好公司”的资金链很正常呀!之前购买的产品也都刚性兑付了呀!所以是媒体的负面报道导致了公司资金链断裂,进而导致了他们的钱也出不来了。

投资人的第二条脑回路是,好吧就算骗子公司已经在借新还旧了,那你们媒体不报道,他就可以赶紧去赎回,等他拿回钱了你们再做后续报道好了,这样他就不骂你了。

闹心的事情说完了。下面针对这三则故事,说些面上的事儿。

我们当然知道,这事儿怪不得投资人,尤其是那些拿着一辈子积蓄去投骗子理财的老人家们。也正是因为同理心,我们媒体人已经在尽力做些报道了。

但也请理解站在我们的立场,有些骗局靠常识反而很容易判断,但真要做报道、在公检法之前去定论,其实非常吃力不讨好,比如为了证明他们的自融自担,我们要一层一层拉工商、找关联关系、去探所谓的项目……而且也都是从外围包抄。

而真正“内部”的、真正能说明问题的资金往来、账户数据、以及企业的真实的财务数据,其实是不公开的,我们既不是央行也不是公检法,我们只是媒体,是没有任何合规的权限及办法,去够到别人的账户、搞到财务数据的。

如果遇到精明的骗子,自融自担起来也搞上好几道关系、走好几道帐,我们就很难把板子打死,说那些体外的公司,就是你的“自己人”或你控制的人头在那里倒账、洗钱。

打个比方吧:想要弄一笔钱,那就成立一家财富管理公司A,再暗地里做一家自己可以实际控制、但对外是自己找来的假股东和法人的公司B,A公司为B公司项目募资,B公司去投投房地产,或者前一两年流行借壳港股,成了港股股东了,股权还能质押融资,融来的钱还可以继续滚动,或者还还A公司理财平台上的利息,再到处做广告、赞助论坛,虚张声势,搞来更多钱。于是一个“有借有还、社会形象良好”的A公司就诞生了,借新还旧不愁,还有一群投资人天天念着它的好。至于B公司的项目,股票大涨当然就皆大欢喜,捞钱走人,要投得不好,有什么关系,A平台可是继续圈钱的利器。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采取隐射,采取提示风险,采取反反复复告诉大家常识是什么、这些投资为什么是不正常的等等,来尽量让大家擦亮眼睛。我们并不敢过度定论,因为我们也怕对方的律师函,我们也怕被告诽谤。即便我们说的是真的,只要证据不足,对方依然可以胜诉。

而监管部门是滞后的。其实他们要掌握确凿证据也要联合公安部门去查,他们也有他们的监管合规要求及查证上头的为难。你以为他们不想一刀切吗?他们的监管合规要求他们不能一刀切啊!

更何况,骗子层出不穷,关了这个开那个,今天叫这个名字明天换那件“马甲”,你叫监管怎么跟得上。

并且同时,地方金融监管还要保障地方金融的基本稳定,他又不好直接一刀下去处处暴雷,反而后患无穷,所以他们在做的,也是先控量缩量,然后让经营着的单位一步步合规起来。

而管公司注册登记的工商部门,管的是核名、商标侵权、假冒伪劣商品这些,事实上是管不到骗子们的资金运作的。所以别以为他有营业执照就是正规公司,营业执照之于公司,好比身份证之于个人,有身份证的人并不代表不会犯罪;也别看看他注册资本好几千万就以为实力强,注册资本都认缴制了,他就是暂时填了这个数字而已;至于老板看起来有实力、办公场所高大上、请得起名人来代言、广告能做到大媒体去,我只能说,这些花的不都是你们的血汗钱吗?

所以各位投资人朋友,能否请大家接受,外部环境的净化、监管手段的跟进、社会征信的再造、评级体系的完善、商业文明的发展,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也是有庞氏骗局发生的),因此不要指望自己只会当宝宝,全然依赖政府家长能赶尽杀绝所有骗子:你能遇到的都是好公司,万一投错了就游街找政府。

拜托!政府凭什么拿着所有纳税人的钱救你们那一小撮人?问问我们没做这个投资的人同不同意。

如果是高净值投资人,有与获得高收益所匹配的投研能力,那么自不必我说,人家会得做尽调,也有与所追求的收益所匹配的风险承受能力。(“愉见财经”也曾提供过一些相应的尽调方法,可参见《识破问题理财平台:调查记者也用这招》。)

如果你就是一个投资宝宝、对金融一知半解的普通投资人,那能否请您选择适合您投资的品种。虽然我也感同身受跑赢通胀太不容易,我也理解大家看着手上的钱贬值的焦虑(今天暂时先不讨论这个话题吧),但这无论如何,总比冒太大的损失本金的风险来得安心吧。

请您相信常识:

-  常识就是,全国十几亿人呢,莫名其妙的好运气不会偏偏就要砸你头上,隔壁那位买着银行理财的大妈并不比你笨,为什么她收益5%你收益15%,你还能多锁定一个养老院床位、还要求本金收益全然牢靠?

-  常识就是,这是一个全A股市场全部上市公司剔除银行后平均ROE只有6.5%(去年度财报没出全,数据基于前年情况)的大环境,你投的公司,为啥资金、运营、担保、业务员提成等等加在一起,能搞出30%的收益?而它效益既然这么好,为啥不在银行融资不去市场发债不做他自己的行业内拆借也不私募到高净值投资人那里去,偏偏要靠拉人头拉到居民小区里、发宣传单发到信箱里,来找小老百姓去投钱呢?

-  常识就是,如果他找了你还不够,还你去发展你的下线,还要你的下线去发展下线的下线,那么上线就算赚得再多,也都是来自传销下线们的钱,跟借新还旧一个道理。这些“带血的筹码”我看还是不要的好,就算捞一笔跑得快没亏损,也是伤功德。不正常的模式,就算骗上天,就算能骗好多年,早晚也会崩盘,你又何必助纣为虐?

好了,以上是本系列“愉见财经”韭菜观察系列的上篇。在下篇中,我会以一个我亲手报道、全程跟进过的具体案例,来给回应本文开篇三则故事中,投资人的代表性问题和疑惑。也会再和大家聊聊,投资人心态上的共同误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