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忽如一夜春风来,科技大潮席卷整个金融行业。一瞬间街头巷尾每个人口中都在谈论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哪到底什么是金融科技呢?

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内涵,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给出了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定义:“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过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金融科技又划分出四个核心应用领域:“存贷款与融资服务”、“支付与清结算服务”、“投资管理服务”以及“市场基础设施服务”

-- “存贷款与融资服务”领域涵括网贷、征信、众筹等产品;

-- “支付与清结算服务”包括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等内容;

-- “投资管理服务”典型代表是智能投顾与智能投研等;

-- “市场基础设施服务”的内容则最为广泛,意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安全等技术所带来的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国内金融科技的概念被进一步的延伸,每个人对金融科技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如果你问金融圈的人,他们眼中的金融科技可能就是使用科技手段再造优化流程,达到效率提升目的;如果你问科技圈的人,他们可能觉得大数据风控、甚至流量变现都算金融科技。笔者更多的倾向于认为金融科技是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前沿科技技术为合规金融机构提供辅助、支持和改进,其核心是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三升两降”,即提升工作效率、用户体验、业务规模,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

得益于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近年来众多优秀金融科技企业的兴起,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之一。纵观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信息化阶段,科技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服务方,为金融机构提供软硬件服务来实现办公电子化和业务自动化,从而提高金融业务整体效率,这是金融科技的1.0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金融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机构开始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移动终端来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资金端的互联互通,同时科技公司开始涉及金融业务,各种余额宝、P2P、现金贷、互联网保险层出不穷,这是金融科技2.0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智能金融阶段,也就是金融科技3.0阶段,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金融模式,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区块链等。

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科技正处于从2.0向3.0过渡阶段并逐步呈现出以下趋势性特征。一方面,强监管将成为行业常态,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业务边界日趋明晰。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例:蚂蚁金服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京东金融未来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金融机构在经历移动端失利之后也充分认识到科技元素的变革性力量,纷纷布局金融科技公司,比如建行银行成立建信金融科技,民生银行成立民生科技等。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影响逐步从C端延伸至B端。金融科技初期以C端市场为主,将消费金融作为主要发力点,但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被瓜分,B端业务逐步成为金融科技的布局重点。工业4.0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和国家的政策指引进一步催化供应链的蓬勃发展。最后,新技术的应用(比如区块链、智能投顾、人工智能等)为金融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但需要具体的应用去落地和实践。

站在风口上的B端金融科技,在经历了C端业务的野蛮生长之后,如何实现逆袭和弯道超车?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源出发,金融科技的客户到底是谁?客户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如何为客户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

笔者认为金融科技本质上并没有脱离金融行业,金融科技所服务的客户就是金融机构,他们需要的就是如何高效率、低成本的开展贷款业务,同时风险可控,这是他们的核心诉求和痛点。

行业内B端金融科技业务模式大体可分成三种。第一种是自建生态圈,最典型的是蚂蚁和京东,金融科技公司就是核心企业,拥有极高的业务壁垒和客户黏性,他们充分了解产业链甚至每一个风控细节,可掌控体系内的业务场景和核心数据,这种模式下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不管是输出资产还是输出风控能力,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缺点就是自建生态体系前期需要大量投入、总体成本代价高昂,并不是一般机构玩得起的,同时横向延展受到限制。第二种模式是为金融机构输出基础风控能力,比如同盾科技、百融金服,这些基础风控能力可以是数据、模型、系统等,金融科技公司依托自身项目经验帮助金融机构从底层提升风控效率。优点是受众面广,基本每家金融机构都会有这种风控需求。缺点是金融机构的信任度问题,如何证明风控模型的有效性?如何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性?这种模式下,团队和经验至关重要。谁能尽快形成成功案例打造品牌优势,谁就能在市场上夺得先机。第三种是采用“供应链+金融科技”的模式。一端对接核心企业,通过科技手段赋能核心企业,获取关键场景和核心数据;一端对接金融机构,依托扎根于细分行业所获取的实践、经验和资源等,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资产以及和资产对应的风控支持。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行业可延展性强,定制化风控解决方案,有客户有风控,金融机构的合作意向强。缺点在攻坚核心企业有难度,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核心企业。

综合以上,笔者结合行业案例及自身经验,将B端金融科技总结为以下公式:

金融科技(B端)=行业洞察+中小企业场景+科技实践+金融服务

行业洞察能力是B端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离开金融场景谈金融科技,B端与C端最大的区别在于,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这直接决定风控核心要素的不同,20%可能是共通的但80%是差异化的,与C端的“一招鲜吃遍天”不同,同质化的赋能不是金融科技的全部。金融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粗放型风控向精细化风控的转变。

行业中大型企业的需求已被传统金融所满足,只有中小企业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中小企业庞大的数量和需求,为后续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核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数字化转型催生出了B端流量场景,如电商平台、佣金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等,这些流量场景既是行业信息反馈的前沿阵地,又是批量获取中小企业的入口和抓手。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有效的模型和系统是需要经过大量验证、反复修正、长期打磨的,这个过程的产物将是金融科技公司面对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重要壁垒。“行胜于言”,金融科技就像华丽的袍子,我们不需要将其描述的多么科幻、多么的先进,实践的数据就是叩开金融机构心扉的钥匙。

金融服务是前面三要素水到渠成的结果,金融科技公司依托于对行业的洞察,通过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实践科技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金融机构提供贷前、贷中、贷后的风控服务。金融机构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无法深入到每一个行业、无法洞悉所有的风险点,这个时候金融科技的机会就来了,金融机构也需要真正了解行业的合作伙伴来提供配套服务。

总而言之,做金融科技若烹小鲜,一定要循序渐进、小火慢炖,真正的下沉到产业中去。B端并不会像C端那样指数型增长,但同样B端更安全、价值也更高。B端不会像C端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但预计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会诞生独角兽企业。金融科技的角色是个谨怀敬畏之心的烹饪大师,为金融机构食客打造资产的饕餮盛宴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