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今年的6月30日是原定的网贷备案大限。

许多人把2018年都称为网贷备案元年,在6月的最后一周,发了疯似的连倒42家平台,给备案大限到来的节点添薪加柴,把6月的雷潮推向顶端。

让人总以为要发生点什么才对得起这波风起云涌的时候,波澜不惊地就来到了7月份。

回顾过去半年来网贷平台因监管发生的种种问题:

1、网贷平台发行销售资管产品被一刀切;

2、面对监管层要求的降低业务规模、降低不合规存量业务时,平台如何苟存于运营成本前;

3、网贷备案到底是应该全国统一标准,还是分地而治;

4、备案过程中,做合规动作的平台越活越惨,「敢与天公试比高」的平台风生水起,劣币驱逐良币依旧发生;

5、网贷平台到底是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

6、这么多雷掉的平台,事后处理有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出台。

整个行业在去芜存菁的状态中,不免泥沙俱下,甚至产生「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的结果。

投资人成了行业动荡的牺牲品,在一次又一次的雷潮中,有人庆幸自己下车及时,洞若神明;有人却深陷泥淖,买个路由器都陷入漫漫维权路中。

在公安局报案的累累卷宗里,有一遍遍填写材料的身影;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网贷公司,哭诉着毕生积蓄的买房款付之一炬。

这么多雷掉的平台,与受害的投资人一起,构成了一串冰冷无情数据。

网贷行业从高峰时的三千多家平台,下降到1836家,上百万投资人本金受损,上百亿的诈骗金额追讨无果。

这串数据是网贷行业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见证。尽管过程中,我们这些自媒体都在发声说行业未来是光明的,用「I told you so」的语气说着敬畏风险,认为受害者把投资这件事过分轻视而自食苦果。

勒庞在描述大众心理的书中指出:「在群体中积聚的是愚蠢,而不是让人明智的常识。」

但老T并不想讨论个体意识与群体行为的因果,也不认为问题平台的受害者是行业发展牺牲品,是想说说刚性兑付这件事,它背后的国民理财意识、投资风险控制和监管层意图,挖挖冰冷数据后的血与肉。

一、刚兑模式中的中国理财人群

《隐藏的逻辑》书中引用现代物理学的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社会的群体逻辑:“部分的性质通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组织,它们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

简单来说,就是同样的元素,在常温下是水,在冰箱里却是冰。他们的性质取决于组合的模式,不在于性质的区别。

也许分成单个投资人,在接受了市场的投资教育后,大部分作出正确的投资决断并不难。

但投资环境的组成模式往往由浅入深地影响着每个投资人,习惯性地张望「有没有人跟我一起参与平台活动」,或者「认识的朋友说这个平台没有问题。」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投资行为又反过来巩固这种人情(社会关系)为纽带的投资模式。

直到最后爆雷,一起成为维权斗士。

有意思的是,上个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和陆金所一起发布了一篇报告。

调查了中国理财客群,认为中国投资者的水平不太能接受「去刚兑」的投资环境。

「中国理财客群仍在追逐固收类产品且产品选择单一,并不重视权益类、中长线投资,关注机构的刚兑能力,而不是投资标的。」

是不是看起来,并不太符合我们对自己或周遭环境的审视?

比如,报告里说80%的资产投向固收类产品,银行存款+银行理财达到63%。

比如资产配置的平均期限短,对流动性要求强烈,秉持比较强的投机心态进行理财。

再比如,中国投资者自主性强,对于投资决策有70%的用户把平台和产品的品牌背书作为关键考量因素。只有26%和11%的用户把投资期限、投资标的这两个与风险相关的因素作为关键考量。

结论是,中国理财用户的风险意识还停留在机构的体量和刚兑能力上,并非投资标的。

天啊,我们平时最爱说的,不是价值投资吗?最爱追逐的,不是「复利+时间的魔力」吗?最信奉的准则,不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吗?

难道我们为了小小的加息券,会忘记风险吗?

深谙此道的网贷平台,在各种造节活动中,疯狂加息送礼,有投资过百万送豪宅豪车的,有投资数十万送手机旅游的。一浪接一浪的诱惑,让投资人眼里只看到哗啦啦的钞票,看不到暗流汹涌。

当然,为了让投资人能忠于自己的「准则」,网贷平台也需要造出各种牌子,上市系、国资系、风投系一应俱全。让投资人既赚了安全感,又赚了收益。

群体模式下缺乏风险意识的中国理财人群,却在2018年开始,要独自面对风险,这在网贷行业里看,尤为艰难。

比如上周末,老平台信融财富还在刚兑和大款逾期的沼泽里无法自拔,不刚兑的话,投资人纷纷离场,刚兑的话,自己承兑不下来。

监管层虽然在投资者承担风险和网贷平台承担风险之间选择了前者,在长期的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网贷平台的本息担保、货币基金的启蒙理财中,本金不可损失几乎成了投资的必备条件。

网贷平台成为信息中介路上,或许并不是那么坚定不移。

二、刚兑模式中的网贷平台

网贷平台虽然被监管层定性为信息中介平台,但从一再推迟的备案态度中,P2P的定位和功能并不那么明确。

老T曾经的观点是,网贷平台在资金、交易、资产三部分的金融活动都深度参与,不可能仅仅作为信息中介存在。

资金端:投资人的资金流入与流出,利息计算,以及借款人的资金流入流出;

交易:第三方支付的参与,征信;

资产:借款人的资产抵押,逾期处理,风险评估与鉴定;

所以网贷平台一直都肩负着信用中介的责任。如果作为纯撮合的信息中介,网贷平台就不用对借款人的资产做信用定价、担保,没有必要对风险做评估控制,连逾期处理都不用做。

多轻松,光在网上发布借款产品,撮合投资和借款,只要保证双方真实性即可。

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高估了网贷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网贷借款者的资产优质程度。

前文已经提到了,中国理财人群的风险意识还停留在机构的体量和刚兑能力上,对于风险的理性分析和投资偏好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

另外,网贷平台往往是次级资产。资产风险分类有五种:正级、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正级和关注这种优质资产都会流向大金融机构和银行,而留给网贷平台往往只是次级或以下。

让不成熟的投资人群,直面风险较大的借款人群,造成的冲突不亚于羊入虎口。所以监管不可能如此草率地将网贷行业去刚兑的风险交给普通老百姓:

网贷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和借款资产的市场准入门槛,都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1、要么让老百姓面对一个值得信赖的网贷平台,不仅有信息中介的展示作用,还带有一些信用中介的增信筛选的功能,帮助老百姓分析投资风险;

2、要么让老百姓面对一个具备强力的前、中、后期监管体系下的借款人资质,类似于股市,只有符合资质的借款资产才能入选。

用直面风险的方式来对投资者进行教育,是不可逆且充满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比如一个用了人生黄金十年积蓄去做投资的普通人,一旦本金损失,他还有下一个十年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吗?

在刚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贷行业,对投资人来说已经形成路径依赖,更由于普通人的惰性与群体无意识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既单一又不可靠。

监管层在面对国家降低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又不得不考虑到目前国人的风险接受程度,所以备案进度只能一推再推。面临的尴尬处境是,网贷平台既有信息中介的明确属性,又有信用中介的模糊属性。

仅仅分地而治的备案,似乎不能准确定位网贷平台的金融属性,全国统一标准想界定的功能,正是网贷平台的信用中介那部分模糊属性。

三、走向良币驱逐劣币

目前网贷行业仍然有1800多家平台,而业内普遍的看法是,最后很可能只剩下几百家。

无论未来是走良性清盘还是跑路雷的方式,很有可能还要淘汰一大批网贷平台。

这在6月雷潮的遍地哀嚎中,是不是显得前路黑暗?

事实可能正相反。

对于联璧金融、唐小僧这种高返利、披着P2P外衣的非法集资平台,侧重的是投资人教育。他们很有可能只是被高返利吸引,在模式识别上未必是个合格的投资人。对于五星财富、i财富这种假国资P2P平台,内里却干着自融诈骗的勾当,侧重的是行业整顿管理。他们应该在监管中被筛选出去,而不是用雷了的方式伤害民众。只有最终认真做资产的平台大规模倒下,我们才会认为P2P走向了黑暗。

有句话是这样说:世界上最怕不守规矩的不是好人,而是坏人。如果大家都不守规矩了,坏人就没法对好人使坏了。

认真做合规的平台在去刚兑、做双降、公布逾期信息,让投资人觉得惊慌失措。破罐子破摔的三无平台承诺保本保息,做各种高息返现活动,拉来各种假上市、假国资背景圈钱,却让投资人觉得温暖如家。不,这是上半年经常能看到的图景:劣币驱逐良币,好平台活得没有坏平台滋润。

可是经历了动荡的2018上半年,老T认为下半年是做合规动作平台的春天。下半年并不黑暗。

随着假P2P、以及做假标自融的平台套路逐渐浮出台面,市场的应对方式和投资人的群体模式都在发生转变。

尽管还有一大批平台在倒下的路上,努力做资产和风控的平台会越活越好,他们不依赖疯狂的加息和吸金来维持运转,不担忧大规模提现造成的挤兑风险。

打破刚兑,让投资者感知到风险,是未来几年金融行业的难题。但监管的稳步推进,大环境下去杠杆、降低系统性风险,让投资人无论面对信托、私募、银行理财还是P2P,都必须在未来两年里发生改变,而这也将悄然改变投资群体组合的模式。

产生良币驱逐劣币的运转体系,不仅仅是监管的重任,也是投资者教育的重任。这也是马云说的:我们相信一件事,今天很艰难,明天更艰难,但是后天很美好。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