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联合放贷”,也是消费金融的一碗饭。

近期,“躺赚”的消费金融公司又传出增资的消息。这次增资的是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金融”),完成注资后,其注册资本从22.1亿元增至40亿元。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陆续大笔增资。比如,1月份,中邮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至30亿元;同月,招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加至28.6亿元;3月份,中原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加至8亿元;4月份,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8.89亿元增加至43.89亿元;5月份,海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5亿元增加至10亿元。

增资当然是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实现更多的收益;但想要扩大规模、增加收益,也许并不只有增资一条路可供选择。

增资补血“困局”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去年底以及今年以来的消费金融“增资潮”的出现实在是不足为奇。2017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1.8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0%,马上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5.78亿元,同比增长约88倍。若再加上捷信消费金融的10.22亿元净利润,3家合计的净利润就已经将近28亿元,相当于纳斯达克上市的“袖珍平台”点牛金融(DNJR.O)目前体量的1.6倍,真可谓是“躺着赚钱”。

不过,即使是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并非银行,无法吸收公众存款,加之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有着对消费金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亿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的限定。在现在整个行业迅猛发展的时期,资本金规模已经成了制约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为了扩大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更多的收益,各消费金融公司纷纷祭出了“增资”的法宝,一时间,你争我夺,增资大战轮番上演。

这场增资补血的大战,就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都不能幸免,更不用说监管对资本充足率要求更高的非持牌机构。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去年12月蚂蚁金服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增资82亿元,将注册资本金从38亿元大幅提升至120亿元的事情。

蚂蚁金服旗下的消费金融产品“借呗”、“花呗”,运营主体分别为重庆蚂蚁商诚小贷、重庆蚂蚁小微小贷,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同,其杠杆率所奉行的是《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中关于网络小贷公司融资比例的规定。具体到两家小贷公司的注册地重庆,这一最高融资比例为2.3倍。而今年3月份,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蚂蚁金服消费贷款规模至少已经达到人民币6000亿元。

蚂蚁金服之所以能把消费贷款的规模做到这么大,主要是因为使用了ABS(资产证券化)这个融资利器。想要对ABS进行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到微信公号独角金融后台回复“ABS”获取。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向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表示,《通知》出台前,部分地区网络小贷发行ABS是可以不计入表内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发行ABS规避杠杆率限制;《通知》出台后,明确规定“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通过发行ABS出表来做大规模的办法行不通了。

据彭博社数据显示,蚂蚁金服2017年全年发行ABS规模为2430亿元,而今年第一季度,仅发行了107亿元规模的ABS,而这,还是在去年底大举增资补血之后。由此来看,想要通过增资补血的方式来化解资本充足率的困局,限制性还是太大。

除了增资,消费金融还能怎么做?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消费金融公司除了增资之外还可以走什么样的路,也已经有公司实践过了。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合作,进行联合放贷,是个不错的办法。

王诗强向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进行联合放贷,不仅是开拓消费金融公司收入来源的好办法,也可以较好的规避资本充足率限制。举个例子,一个客户借款10万元,消费金融公司放款5万元,银行放款5万元,显示在资产负债表里的金额只有消费金融公司自己放出去的5万元,但是另外银行放款的部分可以通过收取助贷服务费增加公司收入。

进一步来说,如果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按照1:9的比例进行联合放贷,消费金融公司放款10亿元的同时,银行放款90亿元,总体的业务规模就可以做到100亿元。但是,显示在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只有自身放出去的10亿元,却可以从银行放出去的90亿元中收取服务费。这部分收益能有多少呢?若按照借呗万五的日息来算,年化利率可以达到18.25%,如果消费金融公司收取10%的服务费,那么一年的收入就是9亿元。

那么,既然这么赚钱,银行为什么就愿意参与联合放贷呢,自己干不行吗?金融从业人士李先生向独角金融分析认为,许多地方性的城商行,空有资金,但缺乏可供放贷的资产端,而互金公司正好能与之在资金和资产端的需求上形成互补。再加上贷后管理之类比较麻烦琐碎的工作一般都由互金公司来承担,银行可以很轻松就获得一部分利润,因而在客观上,银行也有这种联合放贷的需求。

不过,李先生也提到,一些互金公司的资产端客户相对于银行传统客户来说,具有较高的风险系数,在联合放贷的模式下有可能把这种风险传导到银行体系内。所以,银行对于“联合放贷”的合作对象,也是有选择性的。

到现在,这种可以与银行合作进行联合放贷的对象,更是被监管筛了一遍。早在去年8月份,网上就曾流传一份《关于联合贷款模式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规定“贷款人应将联合贷款的合作机构现定于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持有金融牌照并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虽然此文件最终未能得到官方层面的证实,但在随后去年11月21日《通知》下发后,明确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也就是说,想要做联合放贷的业务,首先要取得放贷业务资质。但目前来看,网络小贷牌照的发放已经暂停,消费金融牌照更是几乎不可能获得,而如果只有一般小贷牌照的话,含金量又太低,难以获得银行的青睐。显然,能够上桌分食这块蛋糕的玩家不会太多。

事实上,先知先觉的机构已经开始了动作。早在2015年9月,腾讯旗下产品微粒贷就建立了“同业合作”模式的联贷平台,对接数十家以城商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业绩一路攀升;去年8月,也有媒体报道,阿里旗下产品蚂蚁借呗从去年初就已经寻找多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联合放贷。不差钱的巨头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融资难度和成本更高的中小型玩家了,不快点上车,不免白白浪费了参与游戏的资格。

你是否看好“联合放贷”这种模式,欢迎在留言区进行交流。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