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过去几年在中国,因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普惠金融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在普惠金融实际应用方面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亟需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未来普惠金融发展前景如何?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作者从消费金融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

新时代的消费金融以小额、分散为原则,可为消费者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具有“普惠金融”特征。消费金融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新重点,各类消费金融平台不断拓展场景服务和消费模式来引导、迎合消费行为。与其同时,在“长尾理论”的新金融商业信仰下,普惠金融也发生了技术性变化——它不再是公益性的“扶贫”,而已经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行为。

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尤其是对农户、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信贷服务供给问题,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在金融市场上由于存在信贷配给问题,即均衡状态下信贷供给小于信贷需求,所以金融市场常常表现为卖方市场,普惠金融市场尤其如此。新时代的消费金融以消费信用贷款为标的,通过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广泛金融机构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以消费贷款目标的现代金融服务,具有“普惠金融”主要特征,尽管我国消费金融从无到有发展迅猛,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践行普惠金融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故而需要构建与完善消费金融视角下普惠金融。

一、新时代普惠金融发展要义

(一)普惠金融定义

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始于20世纪70年代,届时主要采用微型金融概念,孟加拉乡村银行利用社会压力和连带责任建立起了成功的小额贷款金融模式,成为孟加拉第一大银行。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了涵盖微型金融,并具有更广泛定义的“普惠金融”概念,即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

我国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普惠金融的定义、覆盖群体及发展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即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二)普惠金融特征

普惠金融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普”遍性(accessible)。普惠金融不但是所有的人群,而且在所有需要金融的时间和地点,都应该能够得到覆盖;好的普惠金融,应该无微不至;(2)“惠”及性(affordable)。普惠金融用以触达用户和覆盖风险成本要具有“惠”及性,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降低,普惠金融是没有办法广泛发展的;(3)便捷性(convenient)。普惠金融具有便捷性,普惠金融服务越便捷,其生产要素的潜能越能够得到释放。(4)包容性(inclusive)。普惠金融从商业角度上应具备可持续发展并可复制的特点;从金融消费者角度上应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新时代普惠金融发展要义

在我国,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和劳动力转移政策促使社会不稳定风险的增加,为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各行业政策应向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重点倾斜。金融机构应在可承担的范围内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提供恰当且有效的金融服务。

二、消费金融,为消费者提供更普惠的现代金融服务

(一)消费金融定义

由于国家地域的差异性、金融活动的复杂性、金融发展路径的异质性,因此消费金融有着不同定义。目前我国共有2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但并没有消费金融明确定义。银监会在2009年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的业务范围做了规定:“本办法所称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指出“本办法所称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金融的本质是消费信贷。截止到7月,我国共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6家。

十九大后,我国进入新时代,笔者认为:新时代的消费金融是以消费为目标的信用贷款,主要是指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通过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深化金融科技的应用,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务方式。

(二)消费金融的“普惠金融”特征

新时代的消费金融以消费信贷为标的,通过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金融机构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以消费贷款目标的现代金融服务,具有以下的“普惠金融”特征:

1.单笔授信额度小额分散,具有普惠金融的包容性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不应超过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且借款人贷款余额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这充分体现消费金融的单笔授信额度小额、分散的特征。小额、分散的特征,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分散降低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普惠金融内在的包容性特征。

2.贷款期限较快较短,具有普惠金融的便捷性

在新科技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消费金融紧密结合,形成更精准、更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运用智能决策审批系统,形成更智能、更效率的贷款审批体系;在创新的风控模式、单笔授信额度较小的特点下,决定了消费金融贷款审批速度往往较快。消费金融面向的场景往往具有频次较高、额度较小的特点,一般来说贷款期限相对会比较短,期限一般在1月至1年,有些现金贷系列产品,其贷款期限更短。

3.服务方式灵活,具有普惠金融的“惠”及性

传统银行的信贷模式,更多的是通过线下材料递交、审核、放款等流程,新科技背景下的消费金融采用金融科技手段(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通过创新的风控模式,采用线上渠道方式或通过与相应消费场景(比如教育场景、装修场景、旅游场景、家电场景等)相结合,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消费金融服务,都呈现普惠金融的“惠”及性。

4.无需抵押担保,具有普惠金融的“惠”及性

传统商业银行信贷需要抵押、质押或者担保等方式,新科技背景下消费金融由于其数额较小、较为分散,基于金融科技手段的创新风控模式,如基于大数据征信分析、生物识别技术、智能反欺诈系统,无需借款人办理抵押担保手续,具有普惠金融“惠”及性。

5.用户群延伸,具有普惠金融的“普”遍性

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金融科技发展,风控模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消费金融场景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用户可触达性得到不断延伸,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创新的消费金融获得更好的普惠金融服务。

(三)消费金融产业链价值助推普惠金融

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金融行业还处于成长阶段,潜力巨大。消费金融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包括上游消费需求方,核心消费金融圈以及下游消费供给方。首先,上游消费需求方的资金端,常见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股东存款、同业拆借、金融机构借款、ABS等,资金端的融资能力是各消费金融业务降低资金成本博取更大利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次,核心消费金融圈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垂直产业或零售公司、互联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此外风控辅助机构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外部风控支持,提供产品涉及贷前反欺诈、贷中风控流程构建、提供风控工具等;催收服务机构则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第三方催收服务等等;最后,下游消费供给方(场景端)覆盖“衣、食、住、行、游、学、玩、美”等行业的线上线下场景,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更多场景支撑。

图1:我国消费金融产业链地图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消费金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并产生了一些代表性企业,形成以场景为核心要素的消费金融生态系统。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产业链将更趋完善,消费金融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将更为丰富和专业化,进一步提升普惠消费金融的客户体验和运行效率。

(四)消费金融,为消费者提供更普惠的现代金融服务

首先,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消费金融公司是普惠金融的践行者,不断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基层、社区和县域延伸,促进线下分支机构经营重心下沉。根据当前形势,“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上,也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上,实现面向在校大学生、“三农”、弱势群体等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有效、全方位地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根据现实情况,科学决策,消费金融公司集中智慧,以新技术为支撑,大力开发普惠消费金融产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对贫困地区精准投放,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普惠的金融产品。

其次,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先天优势,与发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为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普惠金融平台。

三、消费金融视角下的普惠金融发展前景

(一)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空间很大

我国的消费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上升空间巨大。从消费信贷占比方面来看,虽然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消费信贷逐渐认可。消费信贷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截至2016年底达16%左右,相较2008年的3.6%,翻了几倍,但远低于韩国的41%和美国的30%左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上行空间非常大。消费信贷与GDP占比,我国仅为7%左右,美国近20%,韩国24%左右。消费信贷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美国高达66%左右,我国仅为16%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达到43万亿元,虽然目前我国消费金融的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市场空间非常大。

(二)消费金融将日趋现代金融、普惠金融化

消费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市场的重要环节,消费金融公司是普惠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从微观角度看,消费金融帮助目标客群实现跨期消费决策和消费规划,有利于提高客群的总消费效用水平。从宏观角度看,消费金融加速了社会资本的流动速度,促进闲散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并给予经济增长持续、平稳的需求动力,对宏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拉动作用。

首先,新时代的消费金融是以消费为目标的信用贷款,是指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其一运用到了诸多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其二通过货币资金的融通,为用户提供信用信贷的方式,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其次,新时代的消费金融通过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深化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够有效触达更多的消费金融长尾用户,覆盖更多的区域,有效的提高了消费金融效率,降低了消费金融的成本,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务方式。

(三)金融科技融合引领消费金融普惠发展

1.互联网思维重塑消费金融普惠发展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重塑消费金融普惠发展:(1)互联网重塑用户消费习惯,网络购物消费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艾瑞咨询预计该渗透率到2018年将达到19.2%,对应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高达7.5万亿元;(2)互联网助推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变更,品牌消费、体验消费、提前消费日益成为90后、00后的消费模式。(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及移动支付手段的逐步完善,互联网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消费金融体验,对社会生活服务各领域的渗透进一步加强,与日常消费场景的结合更加紧密。(4)互联网重塑传统线下消费金融模式,让消费金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触达更加广泛客群,覆盖更加辽阔的地域,促使风险控制更加精准。

2.人工智能推动消费金融向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在消费金融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向智能化发展,有效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实现消费金融业务的“普惠”发展。在人工智能“赛道”,机器视觉、图像分析、生物识别、智能决策系统、智能精准营销、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等在消费金融领域全面升级。(1)人工智能在消费金融智能决策系统领域发挥重大作用,智能决策系统具有实时审批功能,审批自动高度化,有利于提升客户体验,支持灵活配置。(2)人工智能在网络反欺诈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机器可以从海量的交易数据中学习知识和规则,发现异常,比如防止盗刷卡、虚假交易、恶意套现、垃圾注册、营销作弊等行为,为用户和机构提供及时可靠的安全保障。(3)如何在金融平台上有效识别客户往往是难点,人工智能通过用户画像和模型精准找到用户,实现精准营销。(4)在消费金融客服中,客户咨询的问题大都是重复性的,而且往往限定在不多特定的领域内,这些特点使其成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客服的极佳选择。智能客服可以解决用户的大部分问题,在不确定时可采用人工客服,实现“人机合作”,有利于提升客服效率和用户体验。

3.大数据全面渗透消费金融行业

消费金融的客户具有小额、分散等长尾客户的特点,在过去,个人信用特征信息不易获取,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的获取都变的成为可能。这些数据不但包括结构化数据,而且包含大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如日志信息、图片、影音信息等,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信息提炼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消费金融中的大数据技术可分为下面几类:(1)数据分析技术;(2)数据管理技术;(3)数据处理技术;(4)数据展示技术。大数据全面渗透消费金融行业,具体应用场景包括: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通过客户消费行为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和智能反欺诈;通过大数据技术,改善客户与机构之间的交互,进行服务创新,提高客户黏性;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更为客户化、差异化的产品创新等。

4.区块链技术重塑消费金融格局

区块链技术因为具有不可篡改性、安全性、分布性,和金融天然契合,多家银行、金融科技公司都在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平台研发、场景创新等,例如百度发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BS项目;腾讯发布可信区块链TrustSQL,建立区块链联盟等;京东金融ABS云平台与建元资本宣布将合作发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汽车融资租赁ABS项目;工商银行建立用于精准扶贫的区块链平台。随着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研究深入,区块链的应用越来越多。

区块链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影响深远,(1)在清算结算环节,联合开发区块链应用系统,用于两家银行联合贷款的结算、清算业务,降低运营成本,节省中间流程,保证信息的准确性;(2)应用区块链进行信息登记证明,联盟链将客户信息上传到链上,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可追溯性;(3)通过智能合约,保证委托支付中保证贷款的定向应用、反洗钱等。这些区块链技术都在不断重塑消费金融格局,具有“普”遍、“惠”及、便捷、包容特征,引领普惠消费金融业务发展。

(四)普惠消费金融乱象不少,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在目前“控风险、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对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日趋强化,部分不合规企业可能会退出市场,这对行业长远发展具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笔者认为未来消费金融监管重点可能有两个方面趋势:(1)对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规范。实践中部分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未获得金融许可,突破了现有监管要求,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造成了诸多风险暴露,和负面社会影响,这些业务将会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规范;(2)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消费金融“黄金”时期,许多消费金融机构为快速占领市场,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拓展手段,导致借款人多头借贷与共债风险,此外暴力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我国消费金融监管体系在严控风险下对金融创新保持“理性”态度,有利于普惠消费金融长足发展。消费金融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整合和市场筛选,未来可能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普惠消费金融生态。不同消费金融机构根据各自专长,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将向更加专业化、合规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消费金融方式。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