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笔者相信,肯定有读者,看到标题就想打人。还投企业标,逗人呢?

这次雷潮,雷得最多的就是做企业贷的平台,以后再也不投企业标。

坦率来说,笔者认为:在未来,做企业标的P2P平台会大幅减少。这类资产不会是主流资产,但依然有一些空间。

写下本篇文章,目的不仅仅在选择企业标本身,更多想探讨怎么选择P2P平台和靠谱标的。

“这家平台的故事,逻辑上行得通吗?”

这是投资人选择平台和标的时,需要一次又一次问自己的话。

几乎,发企业标的P2P平台,都会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往往是这样:我们平台发企业标,是因为我们有这方面的资源,我们的借款企业很优质,大家放心投。

如果要让这个故事更精彩纷呈,那不妨加上“供应链金融”、“园区经济”这些关键词,这样显得更“科技赋能产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别误会,一家健全的P2P平台,都需要向投资者介绍自家平台的优点,有品牌宣传十分正常。对于投资人来说,重要的是从这些宣传中,找到关键信息,去判断这个故事,逻辑上是否行得通。笔者,将选择企业标的逻辑,分成了四步走。

第一步——摸清资产来源

P2P平台的资产来源,通常分为自营和合作机构提供两种。自营还是合作机构,这个比较好分辨。搜索平台新闻稿、信息披露中的合作伙伴、在投资人见面会提问等,都可以问清楚,平台是如何获取资产。假如平台连资产怎么来都遮遮掩掩,直接就不用投了,对投资人太不坦诚。

如果平台资产端是自营,一般是平台股东在成立P2P平台之前,就已经具备资产开发经验,或者在成立之后收购了一些小贷公司。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平台股东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或者与核心企业有密切的联系。

如果平台的资产是由合作机构提供,那么平台可能与数个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保持着合作关系,从中挑选适合在平台融资的借款人。

上述两种模式,都是开展企业贷正常的运作方式。当然,还有一种危险的情况,就是P2P平台的股东提供没有真实经营业务的壳公司,在平台发标。满标后,通过各种方式,投资人的资金最终流向了平台股东的其他企业,也就是大家说的自融。

为何要格外在意资产来源?简单来说,就是为了防止平台自融。自融不是一定会出事,但出了事以后基本整个平台就全面崩盘了。相反,如果标的是真实而分散的借款人融资,即便少数借款人逾期,也并不影响平台整体运营,投资人更安全。

第二步——深扒借款企业资质

判断借款企业资质,主要借助于标的详情页面的信息披露。比如,借款企业成立时间、主营业务、是否有证明经营业绩的资料(例如销购合同)、还款来源、担保机构资质(如有担保机构)等。

理论如此,实际操作中,会发现要了解借款企业,有很多阻碍。比如,借款企业的营业执照几乎被平台打满马赛克,无法看出借款企业是哪家。P2P平台披露了借款企业的年度营业收入,却没有相关资料进行佐证。

如果发现自己犹如被关进了黑匣子,什么都看不见,那就不要忙着投资,这时候需要搜集更多信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查到借款企业工商信息。一般情况下,可从从标的详情页面披露的信息中找出线索。例如用注册资本金,法人姓氏,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等,用企查查、天眼查等工具尝试组合查询,筛选出借款企业。或者,尝试进行一小笔投资,从借款合同中尝试是否能看到借款企业的全名,查到相关工商信息。

深扒借款企业工商信息,主要还是为了判断标的是不是在用壳做自融。一般,做自融的壳企业具有成立时间较短,近期股东频繁变更,大批量借款企业注册在相邻地址等特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借款企业在同一园区或者某集中地区是可能存在的,此时需要关注借款企业的经营范围是否与核心企业相关。

第三步——跟踪运营数据表现

曾经,笔者遇到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平台的核心企业或者合作伙伴,到底能够带来多少借款企业呢?直到现在,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但笔者摸索出了一些技巧,其中最重要的看运营数据变化趋势。

假如一家做供应链金融的P2P平台,在核心企业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单月成交量连续数月大幅度上升,这时需要长个心眼了。举个例子,核心企业年产值5亿元,但是平台借款企业年化融资总额却高达10亿元。至少可以说明,只有部分借款企业来自核心企业。此时,需要进一步了解,平台成交量由哪些借款人构成,分别占比多少。

更难判断的情况是,资产由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提供。这时,成交量大幅上涨的原因难以验证,一般情况下,这些机构确实能够提供大量借款人。此时,投资人需要做的是将上面的第二步——深扒借款企业资质,做得更细致些。

此外,核心企业自身经营状态、合作机构变更、合作机构数量变化,均可能带来成交量和借款企业不同往常,应该及时关注。

第四步——核实股东背景和高管经验

直到现在,笔者仍然认为,平台股东和高管,对平台影响巨大,他们给平台定下来基调。稳健OR激进,由股东和高管决定。

金融往往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背景强的股东和高管,可以找到更优质的资产,开出漂亮的“花”。资质一般的股东和高管,优质资源轮不上他们,要想突出重围,通常需要干一些“脏活累活”,壮大后才有好资源,运营过程中出问题的概率会大些。

股东背景和高管经验这般重要,为什么要放在第四步呢?笔者相信,绝大多数投资人,最开始关注某家平台时,就已经了解过平台股东背景和高管团队。遗憾的是,投资人经常被所谓的股东背景和豪华的高管团队“亮瞎”了眼,不管不顾其他因素。看到平台的硬伤,还是要硬上,投起来不手软。

此处,要做的是,在考虑完其他环节之后,再次核实,平台股东背景和高管经验是否属实,去验证这个平台的运营风格,去验证股东和高管是否能够带来平台宣传的资源。

谨慎选择平台和标的,每一步走来 ,不轻松,工作量很大。那何为要如此谨慎呢?

诚然,在前几年,投资人更看重平台资质,认准平台就“闭着眼睛投”。更甚者,连平台都不用自己仔细研究,看着第三方排名投就好。行业上升期,这些简单也许技巧就够了。

行业洗牌期,谨慎的作用就显现了。我们不止一次看到,都是投网贷,有的投资人一家没雷,有的投资人雷到心碎;投同一平台不同标的,有的投资人顺利回款,有的投资人只能看着借款人逾期。

笔者总认为,投资需谨慎,那样才能挺过行业低谷,比如这次雷潮。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