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动产融资业务现状

动产融资是指融资人以其自有的存货类动产作质押担保,金融机构通过控制物流和资金流的方式向其提供的融资服务。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动产融资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可抵押财产不足的问题,因而也曾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间风靡一时。

但2013年以来,部分区域集中爆发的相关风险事件,使得金融机构损失惨重,一大批企业被列为失信企业,风险部门谈及动产融资色变,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在多数商业银行被列为高风险业务,并进入发展停滞状态。

二、动产融资业务的主要风险

动产融资业务的主要风险源于其“动”的特性,区别与不动产,动产可以移动,且以交付为转让生效条件,价值难以评估。商业银行自身由于不具有动产监管的资质和条件,目前的动产融资业务主要是委托仓储监管企业的方式予以实现的,仓储监管企业作为代理人,占有和管理货物,向银行提供质押物的数量、物理状态甚至价值信息。银行掌握质押物的信息准确真实程度高度依赖于仓储监管企业对质押物管理的尽职程度,然而,仓储监管企业仅从中获取监管费用,承担相应的货物监管风险。

在收益与风险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中小企业为了取得融资,会利诱仓储监管企业管理人员做出虚开仓单、内外勾结,擅自提换货物等行为。13年上海钢贸案和14年青岛港事件,就充分暴露出了动产质押融资业务中重复质押、监管不严、处置不及时等问题。

为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只能设置更为严格的操作标准,并投入更多的银行人力,这导致动产质押业务门槛极高,成为银行的“鸡肋”业务。

三、商业银行动产融资业务的重构

动产融资业务是一片蓝海,较之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产品,动产业务有抓手,只要把握好货和处置渠道,在众多电商平台、物流平台看来,甚至可以视作低风险业务。阿里金融、京东金融、找钢网、有色网等平台都在依托自身优势,在各自领域内广泛开展。在我国,动产共有70万亿的规模,但动产融资只有5万亿左右,按照国际惯例,动产贷款量约占动产总量的60%-70%,因而,动产融资业务的前景在我国异常广阔,但商业银行的传统动产融资模式已经无法突破动产融资中的既有风险,因此,要想重新在动产融资领域有所作为,必须有所创新。

(一)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将带来的金融变革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的出现,已经引起了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悄然变化。

物联网,顾名思义,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通过互联网让所有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最少或没有人为干预来实现仪器感知决策,将质押物信息无缝衔接融入信息网络,通过计量货物的数量重量,记录货物的移动路线,识别周围环境变化等手段,运用智能算法实现无人干预下实时对货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区块链,是一种呈链状数据结构存储的、去中心化的、以密码学为基础、通过共识算法保证拜占庭一致性的软件技术体系。围绕这一定义,区块链分别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去信任、开放性、匿名性、隐私性、自动执行等特点,其中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最本质的特性。

综合物联网和区块链各自的技术特点,前者保证账实相符,后者保证账账相符,应用于金融领域中,将真正打通线上线下的交易形态,构建全新的诚信体系:

1、质物的标准化、智能化

动产融资业务中,质物的选择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中简单地将可质押物进行了一刀切,根本原因是部分商品无法标准化,导致无法流通,从而难以估价;无法特定化,从而难以监管。目前可标准化的质物包括标准仓单,这主要是适用于大宗商品,对于大部分半成品或者工业制成品则很难达到标准仓单要求。另外是标准产品,主要适用于制成品,如流通性非常好的3C,家电,如苹果手机,同一型号下产品几乎一致,价格几乎一致。但是这两项标准标的局限性仍然非常大。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通过多种手段感知质物动产的客观存在,提炼出质物的重量、质量、位置、状态、性质、外观形态等,通过数据对物的描述,生成特定可识别的押品,实现质物的标准化。该标准化的质物可以体现为一份带着DNA可自证的“身份证”,一旦对应质物发生变化(物理形态、化学性能),“身份证”都可以自述至使用方,呈现动态实时变化。

2、存证的区块链化、可分拆

当物的存在用数据的方式描述后,联通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但在物虚拟化后,如何有效将源于现实世界的物的效力传递出去,保证其在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则是当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的架构、数据加密、共享账本,能快速有效地收集物联网所感知的真实世界的数据,且以存证的形式存储,向全网广播,有效防范数据被篡改。

动产存证的区块链化,还使得动产交易变得可追溯,可分拆,数据代表的物进一步单据化,逐渐具有货币特性,流转速度也进一步加快,甚至有了乘数效应。

3、参与方多元化、场景化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区块链都是分布式的,未来的世界将更加智能化,每个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声,进而作用于真实世界中。然而完全去中心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原本的权威或信息中心如监管方、保险方、海关、质检、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物流将通过区块链的方式接入到虚拟世界中。

(二)动产融资业务重构

动产融资领域将是受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颠覆性冲击最直接的金融领域。可以预见,在动产的业务场景中,技术将完美地展现如何将真实世界中物的价值传导到网络金融环境中去。伴随这种变化,商业银行的动产融资业务也必然从模式到流程,从架构到内容发生全面变化。

1、重构业务边界

当前业务中,根据动产的货权表现形式不同,动产融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货权凭证融资和现货融资。其中,货权凭证包括仓单、提单等,现货融资按照监管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静态监管和动态监管。商业银行对标的的接受度依次为:货权凭证融资优于静态监管现货融资优于动态监管现货融资。

当质物标准化、智能化、存证区块链化后,上述的业务划分将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所有的标的都将同时以现货和数据资产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押品的范围将极大扩展,原本不适宜进行质押的货物,可以被纳入到商业银行的融资范围,如快消品类、工业半成品类、甚至食品生鲜类。

融资客群扩大,原本动产业务主要服务于部分贸易类客户,在押品延伸后,可以拓宽至中小批零企业、加工企业、小微商户、农户,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业务范围扩大,原本无法实现动态监管,影响企业融资灵活使用,交易成本高的,现在可以通过存证的流通实现快速流转。

2、重构业务流程

在传统商业银行动产融资业务的决策与过程管理非常繁琐,首先要选择质物,判断质物是否适合质押,权属是否清晰,流动性是否充足,价格波动是否剧烈,其次要选择仓储监管方,要了解仓储监管方的资质位置,与银行合作情况,要对客户尽职调查,了解资金用途,衡量总体收益是否达到盈利目标。在贷中贷后,还要核库、巡库、对账,这些都必须有人工参与,不仅操作风险大,同时交易成本高。

物的标准化和存证的线上流通,将实现上述决策操作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降低人工干预,提高融资效率。在存证区块链化后,银行可以作为区块链的节点,通过分布式接入到动产质押区块链联盟中,同步更新押品存证信息。在场景化的联盟链中,客户、监管方、保险方、质检方等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共同监督。押品存证和押品关联,物的转移即伴随支付的同步完成,当客户需要融资时,只需在线申请并对押品加签质押标注并登记公示,银行即可在调取相关信息匹配通过后自动化线上放款,客户实时取得融资款项。

3、重构风控体系

当前动产融资的风险痛点,“看不住、抢不过、处置难”,都是因为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应对风险事件的效率和效果难以确保,伴随物联网与区块链思维在供应链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实现物物、人物的价值交互,动产融资下的风控思维、风控手段和流程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

在贷前风控决策过程中,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可以形成客户与物的真实画像,从而实现对参与方风险的多维度精准识别。在贷中风控决策中,通过对场景化平台中各方信息的收集分析,交叉验证客户的使用用途、贸易背景真实性,从而精准判断市场风险和信用合规风险。在贷后风控管理中,通过实时化的跟踪感知押品状态,分析库存产品周转情况、市场价值变化情况等,第一时间做出反馈措施,化解风险。

四、结语

动产融资业务是一个看似没有门槛实则门槛很高的业务,商业银行在经历了前期的狂热介入,中期的盲目禁止,到现阶段的冷静试水,是这个业务逐渐成熟的标志。

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互联,而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出现将实现价值的互联,可以预见,这两项技术的应用将会给动产质押融资业务乃至供应链金融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投入成本不菲,现阶段社会整体普及率并不高,作为金融机构当前布局于此,短期内无法发挥最大效益,盈利模式存在一定挑战。然而,就如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促成了阿里、京东的成功,待社会步入工业4.0,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的时候,动产融资业务实现上述意义的重构就在眼前,当然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贸易金融。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