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年一度、每年规模都在扩大的云栖大会结束有几天了,但其舆论热度仍未消散。

张勇接班、平头哥等热门词汇让阿里近一段时间都处在关注中心,但相对于这些“个体事件”,回过头看,把云栖大会作为一个整体,或许更能看清人人都在关心的“巨头阿里究竟是什么、未来要朝哪里走”的问题。

大众对数字化进入“无感知”阶段,以及阿里的“隐形存在”是云栖大会作为整体透露出的未来趋势,而这二者原本也在相互关联。

“数字化”终究要走入“无感知”终局

在普通人眼里,数字化早已不是什么时髦的概念,但本质上,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新潮技术或应用,都属于数字化的一部分。

“数字化”本身经历了三级跳,现在只是到了第三跳的时候。

1、“实物感知”数字化

这种感知从数字设备等“实物”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最早的例如BP机、手机(大哥大)都是大众接触“数字生活”最早的内容。

PC互联网到来后,计算机让大众、企业、政府等对“数字化”感知深化,数字化的提法也正是彼时开始兴盛。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互联网是“附着”在PC上的,多数人对“设备”本身的感知高于互联网本身。

2、“服务感知”数字化

真正让人脱离对“设备”敏感的,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经过探索被定位为“下一代互联网”而不是“PC互联网移动化”,移动互联网让多数人摆脱了设备的束缚。

用户对手机的感知远不如当初拥有PC那么强烈,且越来越平淡,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数字化服务体验却越来越强烈,支付、打车、社交、游戏、办公等“服务”本身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电商、信息流、短视频的精准推送让不少人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神奇。

3、“无感知”数字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走向深入,虽然生活、工作中的诸多元素都开始被数字化,但是多数人却不再提起数字化的概念。

这说明,数字化进程已经逐渐走向“去感知化”,大众开始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数字化开始彻底内化到生活中,未来的没有数字化,因为什么都是数字化的。

这个进程仍在继续。

在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新制造的概念,认为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制造业靠数据。显然,如果说“电”由最早时候通过电灯、黑白电视表达感知,到如今多数人感受不到其存在(习以为常,除非停电),数字化(数据是数字化的第一站)最终也将从实物和服务的强感知走入类似的“无感知”时代。

以“驱动数字中国”为主题的云栖大会,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CEO、CTO,超过12万人现场参会,举办了16场各种各样的峰会。这些数字可以被拿去渲染阿里平台与生态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几乎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各行各业负责人、信息化专家、开发者们聚集,其价值更在于表达了数字化对全球、对社会各方面的渗透之深,已经到了处处皆数字的阶段。

“无感知”数字化时代正在到来,这一切是在我们没有感知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城市大脑2.0看起,“无感知”才是阿里云服务关键词

城市大脑是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最知名的应用项目,城市大脑2.0亦成为本次云栖大会热点发布。以城市大脑2.0为案例,结合阿里云的诸多服务往外看,尽管舆论对云服务巨头阿里云有诸多不同的、有争议的定位和评价,但不论如何,“无感知”才阿里云服务在实现的“最终状态”。

1、城市大脑降低了对“治理”的感知

根据官方数据,在杭州目前城市大脑已覆盖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共420平方公里,由其支撑优化的信号灯路口达到1300个,这个数字囊括了杭州四分之一的路口,4500路视频被接入。此外,城市大脑还参与到现场人员指挥层面以便更好地协调交通,通过交警手持的移动终端,城市大脑已可实时指挥200多名交警。

依据公开的城市季度报告,在全国最拥堵城市排行榜上,杭州从2016年第5名下降到第57名。民众固然感知到了交通的改善,但他们无法感知到摄像头、红绿灯、交警背后的庞大数字控制系统,一切方式似乎还是“照旧”,只是交通不知不觉变好了。

主动对拥堵、违停、事故、乱点等报警(占全部警情95%以上),主动指派交警机动队去现场处置交通事故……这些数字化内容民众并不直接知道,但交通治理效率却在实实在在提升——降低“感知”才是最好的城市治理。

2、破除“信息孤岛”是“无感知”的必要条件

数字化在城市交通治理这里的意义,不只在于把过去那种仅靠机动车保有量、路口交通感性认知来进行交通政策制定的做法,变成了在云端全数字化的操作模式,还在于数字化本身是“跨领域”的,数字属性让信息孤岛的破除成为可能。

城市大脑在杭州把交通管理、公共服务、运营商等部门/企业的数据汇聚、融合、计算,通过飞天系统形成城市交通总体、实时的动态数据(甚至能得出某一时刻实际在路上车辆究竟有多少),这种云上数字交汇比跨部门沟通客观上要简单很多。

而交通工程过去不是没有数字化尝试,只是这些尝试尚在实物/服务感知层面(如装监控,自动调节单一路口红绿灯),除了效果不尽如人意,普通人“装灯、加探头、来交警”的感知十分明显。

越是前端的无感知,越需要后端复杂的数字化支撑。都在说阿里云城市大脑破除了“信息孤岛”,其实这种做法更在客观上让“无感知”数字化加速实现。

3、“一体化”加速“无感知”的实现

城市大脑只是阿里云服务城市的一部分。在阿里云为云栖大会推出的海报文案中,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说着“不知道有阿里云,但知道现在跑船只要一个证”,“不知道阿里云,但知道今天跑步没有坏天气”,“不知道阿里云,但知道城市正在变得更安全”之类的话语。

事实上,这些文案除了所谓的暖心技巧,更重要的是说明了阿里云在做的“数字化科技动能”呈现的结果就是大众的全方位“无感知”。

如果只有交通效率的提升,其他领域照旧,普通人在更大的城市生活范围内会明显有交通被改善的感知,而方方面都被数字化推进后,大多数人都会慢慢开始习以为常。

数字化生态系统,比单一系统更容易实现无感知的结果。对阿里云来说,包括城市大脑2.0在内,那些服务于城市数字化的所有体系,通过生态化的方式形成了城市整体样板,可以实现以“城”为单位的复刻。

对应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所言,“这些新杭州故事,明天将在更多城市发生。”

“隐形存在”,是阿里“做百年企业”的必然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无感知”数字化只是一种必然结果,是用来解读的一个可行角度,而并非数字化从业者刻意的目标。对阿里来说,实现“隐形存在”或才是其有意为之的目标,它与数字化“无感知”的最终结果是不谋而合的。

在云栖大会上,张勇正面回应了业界对阿里自身定位的疑问,“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体”是对其回应的概括,电商被囊括进去成为被驱动的那部分。

这意味着,当下和未来的阿里由“显性存在”的电商巨头,开始走向全平台、全幕后的“隐形存在”。

无感知数字化时代,无处不在的数字意味着做“驱动”庞大而持久的市场。阿里在电商领域做到4.8万亿GMV后,要做马云口中的102年老店,“隐形存在”就成为恰当的选择。

按照张勇的说法,阿里已横跨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云计算等各个领域,“通过生态的演化和交错,整个生态正繁荣发展”。而这些核心领域,正是数字化走向“无感知”的关键承接:随手就来的电商购物,通过手机完成的支付理财信贷,一两天就到的快递和店里永不缺货的爆款,成为工作一部分的云办公系统。

在看得见的政治、文化、民生、商业背后,看不见的数字化市场想象空间远比比当下的移动互联网要大得多。生态化让阿里成为全社会“无感知”数字化的直接推动者,“使得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新的服务方式,使得整个经济资源高效匹配,使得所有参与者的体验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云计算作为底端资源和“能量来源”,成为推动“无感知”数字化时代发展更基础的存在。如果说阿里是“隐形存在”,那阿里云就是“隐形背后的隐形”,几乎所有促进数字化时代进步的内容,都被云计算所支撑。

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公布的合作案例为例,其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未来城市实验室,与OBS合作发布奥林匹克转播云,与SAP扩展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在肯尼亚进行野生动物智能保护。此外,飞天2.0、云数据库、8K远程医疗亦成为大会热点。

在未来某一时刻,普通人或许会发现城市规划变得更科学,体育赛事观看更加便捷,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真正提升了效益、数据更加安全,医疗更加智能治疗能力更高,濒危动物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他们并不会感知到这背后是被数字化所驱动,被云计算所加速。而阿里和阿里云,就成为了那个让数字化改变社会的隐形存在。

这不是办企业的理想,而是比移动互联网、比B端服务更有想象力的现实选择。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