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倏忽间,2018年即将进入尾声。相比2017年的热火朝天与当年末的急转直下,这一年从头到尾都显得有些沉闷乃至压抑。

回过头看,以小赢科技为代表的多家新金融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算的是2018年难得的振奋人心的事。

尽管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公司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对于这个动荡中的新生行业来说,每一场IPO都是弥足珍贵的。

这是因为,IPO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今年上半年,维信金科、51信用卡先后在港交所上市;9月份,小赢科技登陆纽交所;萨摩耶金服于9月底向美国SEC递交了招股书,距离上市一步之遥。

之所以特别提到这四家公司,因为它们的快速崛起,除了金融科技的助力,都要归功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大爆发。

如果将信用卡市场当做一个水大鱼大的生态系统,里头的机会还有很多很多,未来有望涌现更多的重量级企业。

另外,腾讯在近期开始高调推广旗下的信用卡代还业务“微乐分”,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大爆发与新机会

随着零售业务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中国信用卡市场在近年来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从2017年开始,信用卡市场更是全面爆发。

根据央行最新统计,截至第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6.38亿张,环比增长4.17%。

而在2016年末,这一数字仅为4.65亿张。也就是说,自2017年以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全国大概新增了1.73亿张信用卡。

换句话说,去年以来,平均每个月新增信用卡接近1000万张。看上去是不是很疯狂?

然而,从信用卡渗透率来看,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不到0.5张,而美国、日本至少2张。哪怕考虑到发展不均衡的因素,中国信用卡市场依然远未进入饱和阶段。

过去三四年来,以腾讯微粒贷、蚂蚁花呗及借呗为代表的类信用卡产品狂飙突进,累计放款量高达数万亿,从侧面印证了信用卡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偏低的渗透率之下,发卡一直是当前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中之重,整个行业仍处于相对粗放的跑马圈地阶段,尚未走到精细化运营和差异化定价的地步。

这种粗放尤其体现在银行对新生代人群的服务上。他们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长大,对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有着更高的期待,但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并没有完全紧跟时代。

诸如信用卡额度偏低、产品同质化、定价机制僵硬、分期条款苛刻……由此形成了许多痛点,从而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

简言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持卡人群,但是银行的风控能力和服务能力满足不了他们。

这正是属于新金融创业公司的机会。

在小赢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唐越看来,金融是一个非常长的雪道,因为中国的个人金融是几十万亿元到百万亿元的市场,而现今的传统金融机构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做得远远不足。

事实上,大部分新金融领域的机会,都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要么填补了原有的服务空白,要么解决了原先的市场痛点。

如果我们将信用卡视为一个入口,那么,如何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更好地服务持卡人,深度挖掘这一人群的价值,蕴藏着无限可能。

为什么是余额代偿?

围绕信用卡市场,目前相对成形的业务模式是信用卡余额代偿,这也是发达国家最成熟的信用卡衍生业务。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第二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3.98万亿元,环比增长6.40%;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6.26万亿元,环比增长7.83%。

如此庞大并且快速增长的应偿规模,自然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小赢科技与艾瑞咨询早前的一份调研报告,预计2018-2020年,中国信用卡代偿市场规模分别将达到1600亿元、2500亿元、3200亿元。

信用卡代偿业务的本质是债务置换,用低息债务置换高息债务,用灵活期限的债务置换固定期限的债务,最大限度减少利息和违约金支出。

事实上,信用卡代偿业务的鼻祖正是鼎鼎大名的Capital One。而著名的P2P平台Lending Club,其大部分借款正是用于置换信用卡债务。

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信用卡代偿需求尚且如此普遍,更何况信用卡市场尚未成熟的中国呢?

在腾讯微乐分、小赢卡贷这类代偿产品问世之前,很大一部分代偿需求被线下高利贷所占据,它们并非不存在,只是没有阳光化罢了。

有人认为代偿业务属于次级业务,风险比较高,因此忧心忡忡。但如果深度了解这一业务的商业逻辑,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判断。

在中国这样一个征信体系不完善的市场,持卡人群至少经过了银行风控体系的筛选,对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可以从一开始大幅度降低信用风险,尤其是欺诈风险。

过去几年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由于普遍没有接入征信体系,且缺乏违约惩戒措施,因此欺诈问题突出,很多创业公司都倒在了这一关。

另一方面,除去部分恶意套现情况,代偿业务面向的是一群暂时缺乏还款能力但是还款意愿强烈的人,这群人或许是银行眼中比较差的客户,却是最能贡献利润的高价值客户,也是新金融公司重点经营的对象。

互金领域的另一个重大痛点是获客成本高昂。而清晰的场景与精准的定位,又使得信用卡代偿业务的获客成本相对较低,这从多家公司的招股书中均得到了体现。

更重要的是,信用卡作为一个入口,在余额代偿的基础上,可以开启更多可能性。伴随着用户的成长和变化,不断完善用户画像和风控模型,从而提供更多相匹配的消费金融服务,以及更精准、合理的价格。

这并非空洞的故事,而是Capital One曾经走过的路,其核心是数据与科技。

在国内,小赢科技从代偿业务切入信用卡市场之后,逐渐延伸至场景化消费分期以及信用贷款业务。今年8月,小赢科技还推出了一款“小赢钱包”的新产品,满足用户的在线购物、支付等需求。

对这些新金融公司而言,信用卡市场的大爆发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而它们最终能够走多远,取决于各自的金融科技成色。

相信市场很快会给出答案。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