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使中国在普惠金融发展速度上超越全球其它发展中国家,主要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等方面的普及度和技术的成熟度。但同时,中国也是全球被传统银行金融服务排除在外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仍然有2.25亿成年人没有账户,是无银行账户人口最多的国家。这表明,中国离真正的普惠金融还有一段时间的建设期,其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大助力金融科技发挥更强大的力量。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使更多人群可以获得银行账户后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机会,具体主要包括数字化身份系统和e-KYC应用、开放的电子化支付系统、以及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1. 数字化身份系统和e-KYC应用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数字化身份系统只要是以生物识别方式使系统自动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和验证,作为用户身份的唯一识别,在国家层面可以减少重复注册过程,在企业层面可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有效性。而E-KYC(了解你的客户)应用平台的建设基于数字化身份系统,用于对客户的尽职调查,是有效降低开户成本,维护市场公平的重要措施,满足机构对合规、反洗钱行为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多个国家建立了了发展数字化身份验证和e-KYC的战略规划,如印度、香港和新加坡等。

2. 开放的电子化支付系统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使用性。数字化支付系统是促进数字金融向实体经济流动的关键工具,其与数字化身份验证系统和e-KYC应用的深度结合为支持更为广泛的金融交易与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我国在三方电子支付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最为熟知的是阿里支付和微信支付在提高金融服务的使用频率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建设更为开放的电子化支付体系,将需要政府在电子支付方面更广泛的参与度,例如税收支付、养老金支付或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支持性支付等,来扩大数字金融及其相关服务的使用。通过支持可获得性,支付和储蓄,为数字金融转型和金融普惠奠定基础。

3. 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金融市场中的政策和监管框架的完善有助于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开发及应用,在满足可获得性和使用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升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满意程度。目前我们已看到很多基于互联网及电子化的信贷、储蓄、保险及理财产品在金融市场中的活跃度,但我们也看到不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潜在给机构和客户带来的风险。

围绕可获得性、使用率和服务质量,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需要金融、科技和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的深度协同与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同时平衡好与金融稳定、金融公平和客户保护之间的关系。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