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近日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特急文件。

《通知》要求,支付机构能够依托银联和网联清算平台实现收、付款等相关业务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开立在备付金银行的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规定可以保留的账户除外。

多家支付机构向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表示,将根据央行规定的进度如期执行。

备付金的统一管理,对于用户来说资金相对更安全了。但是对于支付机构来说,意味着躺着挣钱的日子结束了……

原盈利模式受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中,客户备付金被定义为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只要用户不提现,这笔钱就会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里,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拿这笔钱购买基金或存到银行产生利息,由于基数比较大,每天可以躺赚不少。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2017年年底,79家机构估算了备付金集中交存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这79家机构累计缴存客户备付金119.96亿元,影响2017年利润总额约1.97亿元。

除了失去这笔巨额利润外,备付金的统一管理对支付机构,尤其是大型支付机构来说,更是失去了其与银行谈判的筹码。

“支付机构从中收取利息,银行也多了存款来源,支付机构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从银行那里取得通道费率、限额方面取得议价权利”,融360分析师刘银平向独角金融分析称,“但是集中存管之后,支付机构不仅无法动用备付金,也无法利用备付金进行生息;支付机构备付金也无法向银行贡献存款,银行也就没有了让利的动力,今后通道费率有可能会上升,限额也会更加普遍。”

备付金的统一管理,也将打破现有支付行业的格局。

刘银平进一步分析,对于众多小型支付机构而言,盈利前景黯淡,有可能因此被淘汰出局,支付牌照的价值也会因此缩水。

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称,结束“躺赚”后,特别依赖备付金利息存活的支付机构将加速被淘汰,特别是预付卡机构。

转嫁商户、消费者覆盖成本?

备付金统一管理之后,利息收入无法持续,支付机构能否依靠提高手续费达到转嫁成本目的呢?

刘刚称,备付金集中存管后,支付机构在银行的议价权降低,可能会导致通道成本的上升,那么支付机构要么和银行继续博弈,要么就会将成本转嫁给商户或者消费者,前段时间的微信支付和民生银行之争就有了这个苗头。

微信支付11月18日发布的一则将民生银行提现服务费提升至0.15%,引来一场与民生银行的“口水仗”。微信支付在之后的公告中进一步回应称,对于微信支付绑定民生银行卡的用户,每使用一次快捷支付消费,民生银行都会向微信支付收取手续费,且手续费相对其他银行较高。

不难看出,微信支付希望通过提高对民生卡用户在提现和转账方面的收费,来弥补自己在民生卡快捷支付消费方面付出的成本。事实上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所负担的成本越来越高,开始收费或提升手续费来缓解压力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2016年2月,微信个人用户的微信零钱提现功能开始对超额部分收取手续费,支付宝也于2016年10月份开始实行提现收费。

不过,刘银平对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分析称,由于目前双寡头支付机构已经将手续费价格拉得很低,其它支付机构的手续费价格就得更低,以后很难靠手续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衍生增值服务

那么未来,支付机构将要如何生存呢?

连连支付方面告诉独角金融,对于支付行业来说备付金的统一管理,将倒逼一些支付企业迫切通过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以及服务创新以保证持续发展和盈利。

支付作为商业的闭环和用户金融行为的第一入口,积累用户的同时为未来的全方位增值服务奠定基础。当前,C端市场已被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拥有强大消费场景的公司垄断。服务B端是成了中小支付机构的一个方向,“支付+”模式已是行业趋势。

亚联咨询研究员刘福生认为,野蛮生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监管强化,支付机构的市场竞争将更完全,可以让更具备服务思维和精细经营的支付机构参与进来,优化市场结构。比如可以利用支付机构的信用系统为银行放贷提供数据和信用支撑,有利于控制银行不良率,提高资产质量,积极向零售转型,做活轻资产,并寻找优质的放款对象,回归本源,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

“由于支付机构有着天然的“科技+金融”的属性,未来除了继续寻找新场景扩大商户数之外,会越来越多的深耕已有商户,提供技术性很强的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刘刚称。

刘银平则认为,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扩展增值服务收入或平台衍生收入,收集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寻求更多支付场景,衍生出互联网金融、征信、营销、产品销售等增值服务。但实际上,大型支付机构收集的信息足够多,数据变现价值较大,拓展增值服务相对容易,但小型支付机构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去海外市场

目前,由于国内的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普及率极高,需要跨境支付的场景越来越多,比如出国旅游,求学,海外购物等。国内支付机构首先以国内出境游热点场景为切入点,开启了C端支付市场出海的序幕。

据《2018年(上)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25%。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大规模的交易中,B2B模式占主导地位,达到交易总量的84.6%。

易观金融中心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向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分析称,“中国的第三方支付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模式层面都领先世界。相较海外动辄1.5-3%的费率,中国市场费率最高0.6%,却仍然存在下行空间,去海外市场追求更高利润成为必然。”

一位支付领域资深人士透露,大型三方支付公司出海是必然,主要通过并购和参股方式实现。中小型公司可能也会在细分市场和领域布局,主要通过设立当地新公司并获取牌照实现。

王蓬博告诉独角金融,支付企业出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监管环境,合规性问题除了与当地代理商合作的便捷方式以外,目前支付机构已经探索通过收购或自营弥补。不过欧美等成熟市场培育出的用户使用粘性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运营难度。此外,如何在当地运营环境下防止欺诈、洗钱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