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银行发力金融科技创新
技术与金融如何有效结合?
在金融科技领域竞合中
银行如何应对?

本期嘉宾

赵成刚:中国银行业协会系统服务部主任

赵   宇: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助理总经理

关铁军: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蒋建明:江苏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伴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应用金融科技、推进数字化变革。比如基于移动互联的智能终端金融、基于位置服务的智能营销、基于大数据的反欺诈和智能风控、基于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客户智能洞察等金融科技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金融服务的运作方式,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向高效率、低成本和优质体验方向发展,促使传统银行向新型银行转变。

新技术如何落入场景应用

金融科技从概念逐渐落入应用阶段,我们也看到传统商业银行开始借助新技术发力创新业务,金融科技创新对于银行自身业务来说,更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成刚:第一是银行本地化的感知能力,第二是其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创新带来的变化是数据信息越来越多,银行对信息判断的认知能力发生变化,以及对产品模式、服务模式带来创新性的变化。

所谓创新来源,一个是商业模式,一个来源于网点的变化,对业务形态、服务形态的变化,只是银行创新资源配置间的效率、成本和风控的问题。

赵宇:以前的银行主要是借和贷的关系,但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的加剧,我认为未来这种只吃利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银行意识到这个问题,就需要不断创新,业务创新体现在多方面,其中服务模式创新体现在此前银行更多在网点等用户来,而现在银行通过网上银行、手机支行、直销银行等电子渠道主动触及用户。

服务产品创新则体现在近一两年以来,银行也非常关注对公业务,包括供应链金融业务,此前银行更关注核心企业自身的贷款需求,并没有看到其上、下游,较为小微体量的贷款需求,而随着银行逐渐重视围绕核心企业做一些小微贷款,都表明银行在主动创新。

科技创新方面,其实最早的大核心系统都是银行引入的,从线上渠道到线下渠道,包括智能投顾、AI、区块链应用等,银行作为先行者尝试了很多。

而在组织架构创新方面,我们以往认为银行的企业体制决定了其经营方式、组织架构更为传统,但包括现在直销银行、科技子公司等独立化,也预示着银行正在将自身的角色不断丰富进行转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不同体量的银行存在诸多差异化因素,在利用新技术进行银行创新的过程中,您认为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农商行等不同的主体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进行差异化的创新?

赵宇:传统意义上的大行和小行只是论其资产规模大小,但部分小规模银行的某项业务可能在全国做得风生水起。每家银行都有它自身的特色,重点在于它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

赵成刚:银行本身的使命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特征和特点。中小银行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所有中小银行要做同样的事情。第一,中小银行应更多立足于自身服务的范围;第二,中小银行应关注这个区域相对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及自身的人力资源结构,因为人才的培养是创新的第一要务,只有人跟上和管理体系跟上来了,才能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创新。

关铁军:一方面,是银行自觉、自发做的规划,包括资源投入、路径安排,整体拓展。银行可以自选方向,这种选择不能是盲目的,而是依据现在擅长做的门类以及未来资源可以触达的门类来做的路径规划。

另一方面,是不断变化,包括根据客户、社会的需求变,根据整个行业或者产业的变化去变。时事在不断推着这个行业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在客户有强烈需求的波澜里面,银行也会重新找到新的定位。

简而言之,是一方面你想做什么,另一方面是你能做什么。

银行是高价值数据的富矿?

商业银行拥有着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数据,如何筛选有效数据?如何将这些数据与日常的业务创新相结合?

关铁军:银行其实是一个数据的富矿,因为银行的数据都是高质量、高含金量的,比如真实的客户身份、交易数据、账户余额、冻账形态,以及交易的地点、时间和习惯。

一方面是指银行在对个人数据进行保护。第一个层次是对客户隐私的尊重和保护;第二个层次是,如果把数据资产当成一个有价值、可变现的财富,银行也是在既有规范下为客户保障这方面的资产。

另一方面,是指银行在依托这些善用数据,为客户提供更多“千人千面”的服务。大数据可以使得银行比更懂客户更懂他自身,有些潜在需求客户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是银行通过对数据关系的挖掘能够发现。以前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更像于散点,只是一项业务、一个交易。数据的应用使银行可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用户已经不是单个用户的画像,而是用户群、用户关系的生态画像。

蒋建明:从总体框架上来看,银行首先要有底层的技术系统平台,往上要有数据的平台,然后要有数据运用的工具,最后是各个业务部门要驱动场景客户使用的诉求。具体来看,数据化实施的时候,银行也是通过体系化和规划后,逐步积累和演化发展的。

在数据处理方面,银行首先要把数据存起来,这时数据需要标准化,同时标准化会形成很多数据的标签。数据通过标准化和标签化,就会形成大量的数据积累。银行可以利用这些数据积累,根据客户特征逐步对客户进行分类,就可以画出客户的风险画像,比如投资偏好、使用渠道的习惯性画像。

创新模式如何把控风险?

风控是银行开展业务的核心,而创新业务和传统业务对于风控系统的标准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对此该如何协调?

赵宇:风险无处不在,因为跟资金有关的借贷业务是高风险的,而银行本身经营的业务就是借贷。风险如果产生损失就会被放大,但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把这种损失扼杀在萌芽之中,风险其实是良性的。

银行的风险分为业务和技术层面。业务风险来自于业务创新与变革;技术风险来自于新技术。以前的存取款都是相对安全的,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银行服务的窗口越大,面临的风险就越多。

赵成刚:传统业务在银行体系里强调合规和风控。过去线下业务的制度体系、风控体系及管理体系是得到验证的、多年来被使用的。而创新模式对制度体系发起了新的挑战,管理模式、流程和人员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所以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是对人员和流程的控制。

合规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是国家的制度法规;第二个是相关的监管制度、监管要求;第三个是当地区域性、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第四个是企业自身形成的合规制度。

合规是比较狭隘的,细微的一些条款是滞后的,但从国家层面、数据经济发展层面,有很多鼓励性的政策和原则性的内容可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同步进行制度建设。

金融科技中的竞与合?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部分互联网巨头和金融科技公司业务范围逐渐开始与传统银行业务重合,面对新金融主体的竞争,传统银行如何应对?

蒋建明: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各有所长。金融科技公司经过多年成长已经有了它独特的能力,它已经开始服务于银行原先的弱势服务客群,在移动支付、结合线上场景流量做的网贷部分都有所显现,这是其所长。但是银行的金融科技也有其长处,所以相互之间需要学习。在此基础上,合作共赢是两者的关系所在。

关铁军:银行与互金表现不一样的原因很多,除了自身基因、模式不同,还有他们受到的限制不同。银行是一个持牌机构,这就意味着它会受到更多、更严格审慎的管控,而互金公司不会如此。两者未来的发展也会因为这些差异而不同。

商业银行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关注是否设立金融科技公司。除此,这其中还包含着银行前瞻性的部署,即数字化部署。未来技术的应用、资源的整合及落地时间都可能形成新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正因为银行管控缜密,风控得到强调,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强,但互金就不一定。

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赢已是发展的主旋律,我们也看到像四大行都已和BATJ建立了合作关系,而另一方面,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发力金融科技领域,未来的竞争格局如何?

赵成刚: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整个经济的生态体量足够大,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长短各异。在将来,由于银行自身基因所在,银行不可能再做很多技术性突破和创新,而是考虑如何把金融服务做得更好;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冲动可能更强,但就理解金融资源配置而言,没有银行理解的这么深刻。所以这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生态关系。

赵宇:部分银行自身具有非常大的实力优势,但并不是所有银行都如此,所以在此前互联网客户流量的竞争中,好像看到互联网公司更占优势一些。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其自身科技实力毋庸置疑,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一些银行,近期我也看到一些银行系科技公司纷纷成立,但其定位不完全相同,部分科技子公司要做平台化的内容,让中小银行可以享受到它科技上的优势;部分科技子公司意在服务银行自身体系,还有一部分则是为了市场化的发展,定位各不相同,所以并不预示银行未来一定会走科技子公司这条路线。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