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未央研究 刘颖格

12月22日,全球金融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决赛51信用卡专场圆满举行,51信用卡CRO蒋燕青出席了本次大赛。未央网有幸采访了蒋燕青先生,蒋燕青分享了工作经历和心得并对行业发展提出了看法。

利用外企丰富经验,回国助力51发展

蒋燕青在担任51信用卡CRO之前,曾在多家外企工作,包括Opera Solutions,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MasterCard Advisors等知名咨询公司和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信用卡相关的营销和风险管理工作。在外企工作的几年,蒋燕青积累了丰富的业务和管理经验。

谈及主要感悟,他表示,第一,过往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需要自己不断的提高业务能力。例如在Discover时,自己曾参与BT——余额代偿业务的拓展。这是信用卡公司获客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获得新客,一方面是把别人的老客变成自己的新客。蒋燕青为此专门开发了一套针对BT业务的融合营销和风控的算法模型,优化客户响应度的同时控制风险。为此,蒋燕青跟几个同事在美国申请了专利,为公司带来了很高的价值。第二,需要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一个项目会涉及到很多的部门,分工比较明确。例如在Discover时,蒋燕青负责了包括用户风险、市场营销相关的模型开发,还有催收模型等,所有模型的实施上线需要方方面面打通,这需要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第三,分工比较明确,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但这一点有利有弊,专业性强,但很多时候视野有限。

经过了几年锻炼,蒋燕青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除美国业务外,他还负责了万事达咨询在亚太区的所有数据分析业务,不仅包括中国内地的银行,也包括万事达卡服务的大商户。各个市场的人群的数量级和数据基础不同,给蒋燕青带来了丰富的处理不同人群的经验,也为以后处理市场庞大,数据多样,业态多变的中国网贷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了一段时间亚太区的业务后,蒋燕青觉得在外企已经待了一段时间了,而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正当红火,因此萌生了去互联网看一看的念头。考虑到利用和结合过往金融的专业的优势,加上零售金融领域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数据,蒋燕青觉得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再仔细考虑,如果要比较丰富的数据,再加上信用卡相关信息,两者加一块,那就是51信用卡,这是结合过往的经验最好的延续性。而从51信用卡来看,当时企业在B轮之后,C轮之前,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他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跟老板一块把这个企业做上市。

如今,51信用卡已成功上市,而蒋燕青也利用过去在信用卡方面积累的风控和营销经验和实践,继续助力企业发展。

带领团队自主研发iCredit体系

加入51信用卡后,蒋燕青担任公司CRO,管理信贷撮合的资产业务,包括信贷产品、渠道推广、运营、风控,风控里面还包括模型策略、反欺诈、信审、催收、大数据等。

蒋燕青总结,他来51信用卡后主要做的事情概括下来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是搭建和培养团队,从五六十号人,扩张到如今的三四百号人,并建立了很多新的部门。第二是拓展了51信用卡产品的用户,对51人品贷进行了多次升级,改进产品体验,调整产品的形式和覆盖的客群。此外,也尝试开发了多种产品。第三是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iCredit大数据风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负债能力、还款能力、消费偏好等等这些东西,在此基础上有继承更有创新。

iCredit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iCredit不是一个模型,而是一个体系”蒋燕青强调。它是一套风控的端到端的闭环体系,包括四大块:数据、模型、策略和决策引擎。整个从数据模型策略到决策引擎,就构成了iCredit这一套风控的系统。这套系统本身又是跟51其他的业务系统,包括产品,信审系统,催收,贷中预警,还有反欺诈系统链接。“它有点像大脑,指挥我们各个业务环节,能够去识别和覆盖风险点”。

目前所有的订单里面,只有5%的订单是人工审核,余下全部由机器自动化决策。人工的目的其实并不只是为了审核,更多的是复核它的风险点。比如说有一些在边界的,会转移到人工信审去,看看这群人有没有什么新的风险点出来。如果捕捉到了新的风险点,就可以把它变成一个模型或者一个策略,自动化的覆盖它。

蒋燕青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当时在审批的时候,第一个系统报警发现有一些大概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申请的流程特别快。但按理说这个年纪不应该比年轻人还快。在把这拨流程拉出来,找人工信审去跟这些人聊后,团队就发现她们实际上说不清楚借钱的原因和具体操作。最后一打听,其实就是中介代办做的。这样的例子就不能光交给机器来做,因此需要人工核实。

风控业务的特点是用户的需求跟他的风险之间的判断和权衡,所以怎么去拿捏彼此矛盾的关系,是其竞争力的体现。

反欺诈能力很重要

由于中美的征信体系存在差异,国内缺少相应的信用数据基础设施和失信惩戒措施,导致要在反欺诈层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蒋燕青表示,iCredit一方面是基于信用卡层面的信用风险,这个是过去传统的,积累出来的优秀的东西。但另一方面就要针对反欺诈的特征,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包括机器学习,包括一些新的数据的采集方式来做。

蒋燕青坦言,在其他层面,他们倒不是太担心个别的欺诈,而是担心的是群体性、有组织的欺诈团伙。因此51花了很大的精力应对他们。“反欺诈是时时刻刻去斗智斗勇相互PK,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控能力。”

未来用科技助力银行

谈及未来51信用卡的规划,蒋燕青表示,现在城商行和农商行都挺想做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和小额贷款两大部分。如果银行做线下,成本比较高,如果做线上,则会对产品、流量,风控,会有新的挑战,对于很多中小银行来说,建立这两样东西会很有困难。此外还有人才问题,制度和薪酬体系使得银行吸纳这方面的人才有些困难。

所以51信用卡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通过信用卡、用户、获客和风控能力的积累,把这些经验和技术逐渐转型到to B的业务里去,同时,更多的定位于金融科技。在这个过程中,51信用卡能够提供的是更加全方位的东西,通过和银行合作,将iCredit系统的大数据风控能力输出,让其业务能够立马上线,立马可以用起来,产生业务价值,而不只是某一个环节。蒋燕青打了一个比方,51信用卡的定位是一个整车提供商,给用户一个车子,他就可以立马在路上开,而不是给你一个很强的发动机。因为对于银行来说,竞争激烈,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如果做的比其他机构早一点,就可能有先发优势。这种解决方案就是产品、风控、运营三位一体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助力银行。之所以叫“科技助力银行”,是因为银行有它的优势:完整的体系和更低的资金成本,这对于有技术能力,有产品能力和风控积累的51来说,这两个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能够助力把普惠金融做得更好。

谈及和助贷模式的区别,蒋燕青表示51信用卡和银行合作的目的是让银行最终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不只是搭建一个体系,时间久了,银行自己能做产品层面的,风控层面的,运营层面的东西。所以核心问题还是希望能够让银行本身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银行不希望采用一个输血模型——如果不输血就无法生存。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