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按照惯例,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离不开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据粗略统计,近20年来,农村综合收入和消费水平正稳步增长,人均收入增长6倍以上,消费规模增长接近5倍。随着农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诉求也日益增强。然而,受我国金融体制和风险收益结构的影响,金融下沉农村终端依然受阻,融资难、融资贵,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迟迟打通。缺少金融资本的支持,农村经济很难走向规模化扩张和循环经济发展。截止2018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仍保持在2.77:1的高位水平。

农村金融下沉难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之一。在传统金融环境下,农村金融基本被农信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等垄断,部分大一点的城镇县域还有邮储银行。很多观点认为,这类银行扎根农村当地,对当地经济环境、人际关系更加熟悉,利于放贷过程中的风险把控。事实上,银行基于低风险偏好,在农村当地揽储,却把资金拿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低风险放贷,抽空农村当地仅有的资金循环。稍好一些的村镇,银行将资金放给当地的小地产商、建筑性企业,即使分成三六九等,资金轮到中小农户、个体户的概率都少之又少。

金融机构逃离农村,最主要原因是运营成本高,收益和风险不匹配。据测算,一个10人左右的村镇银行,一年的运营成本超过170万,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因此降低设立村镇网点的意愿。而收益与风险方面,广大农村人口信贷需求零散,收入不稳定,缺少可抵押资产,信用体系不完善,诸多因素与传统信贷条件相悖,银行不敢放贷,农民自然无法获得低成本融资。另一方面,农村市场金融产品单一,农业保险发展缓慢,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和平摊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年农民人均总收入为14574元/年,名义收入较上年增长8.5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较上年增长6.3%,农民总收入为81119亿元。农民收入扣除外出务工收入为2086亿元,较上年下降为54.2%。换而言之,非外出务工农村劳动者进入极端贫困状态,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农村本身缺少激活经济发展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农村市场的金融诉求亟需解决:小到中小农户需要资金采购农资产品和消费需求,中到种植户、养殖户的产业链贷款需求,大到大型农企的大额贷款需求。面对市场供需矛盾,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金融创新呢?

多种模式实现农村金融创新

针对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和巨大商机,各种创新模式正逐步渗入农村基层。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类主流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银行+担保”模式,以龙头农企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电商平台为主导的大数据模式。

受益于国家财政对农村市场的支持,鼓励各县域政府参与到农村金融的终端市场,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基于此,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的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政府发起或扶持担保机构,为农村贷款提供担保,分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放贷难度。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已于2016年成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已组建完成运营,并开始向县市延伸,逐步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担保体系。部分地方政府还引入保险机构,增强履约的保证,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未来,随着农村担保体系和保险体系逐步完善,可以引入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然而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更新周期和政策支持。

植根于农村当地的地方龙头农企在农村金融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以新希望、大北农等大型农企代表。这类农企纵深产业链上下游,上游种养殖、采购,下游加工销售,依托多年的数据积累和对产业链各环节的了解,形成以自身供应链为核心的金融生态。金融机构也可以以龙头农企为底层资产和风险控制线,为上游农户提供贷款、担保、保险等服务,为下游客户提供应收帐款融资等服务。不过,这种供应链模式局限于农企上下游,只能惠及部分产业链上的农户,无法批量复制。

除此之外,以科技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大数据模式也在加速占据农村市场。早在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了“千县万村”计划,即未来三到五年,阿里巴巴将投资100亿,建立一个覆盖1000个县,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2016年蚂蚁金服成立了农村金融市场部,将农村水电费、燃气费等终端支付转移到线上,用互联网的方式沉淀数据,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依据历史人口发展趋势测算,到201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55661万人,这部分群体需要的是单笔额度小、频次高、操作简单的金融服务,传统的授信模式几乎无法实现。而依托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模式恰恰能解决这个难题,通过数据积累、数据分析,建立风控数据模型,从而低成本快速授信。

农村金融需要打造产业化场景和闭环模式

从2014、2015年前后,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P2P平台先后试水过农村金融市场,如翼龙贷、希望金融等等,部分平台布局了上百了县域地区。然而,单纯的借贷并没有赋能到农村产业中去,反而让有些人钻了模式的空子,套用了平台资金,坏账率逐年增长。

笔者认为,对于农村金融,如果无法紧密地和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无法打通产销通道,从全产业链解决问题,都是空谈白谈,不能真正激活农村经济,所贷款的对象也非真正的资金需求对象。

农村金融需要一个产业化场景和闭环信贷循环。如中国小康研究中心搭建的三通惠民电商平台和线下服务站,正打造农村产业金融雏形。电商平台一方面引入厂商直供的农资产品,去中间环节,让农民拿到低价实惠的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为资金短缺的农户提供贷款,资金仅在电商平台内购买农资产品,确定资金使用用途,以闭环方式控制风险。同时,在各县域建立线下服务站,针对性地增加附加农资服务和对外销售路径,打破闭塞地区有产无销的局面,形成以金融资本支持下的采购、种养殖、销售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还在探索中,如果有足够的资本做支撑或取得县域政府的财政支持,很可能真正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未来很多标准化产品和金融服务都可以一并输入,进而建立更多产业化场景,实现良性循环。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稳定是社会安定的保障,农村振兴是国家发展战略性任务,而农村金融是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随着利率市场化、产业规模化、金融数字化的发展大势来临,农村金融必将迎来新的创新机遇和发展环境,真正切实服务于三农,推动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立!

本文作者:刘烜宏,专注资本市场研究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