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消费金融市场火热
多元化主体如何差异化发展?
大数据深入获客、风控领域
哪些数据成为定义你的“关键词”?

本期嘉宾

赵成刚:中国银行业协会系统部主任;

曾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徐东:360金融CEO;

常富洋:360金融数据智能部负责人。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国内接待游客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全国电影票房超过50亿元,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及银联网络交易总金额双双首次破万亿。这份亮眼的数据展示了我国强大的消费潜力。巨大的消费潜力蕴含巨大的商机。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消费总额的逐步增长和消费升级,消费金融迎来了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跑步”进入这一领域。其中既有商业银行、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包括一些互联网巨头及金融科技平台。

传统模式做不好的不如交给别人做? 

现在消费信贷这个领域参与的主体有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创业平台,是否有必要有这么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赵成刚:所谓的多元化,一方面在于需求驱动。我们看到现在需求旺盛,过去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做消费金融的时候,有很多地方还是存在不足,包括传统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为了补齐短板,大家纷纷介入

第二方面,随着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变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过去我们看到消费金融包括房贷、车贷,信用卡业务。随着越来越多生活场景的便利化、互联网化,这个时候场景、流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金融提供主体越来越多。自身的条件、出发点不一样,这些主体可能看到的市场不一样

曾刚:现在我们更多看到是生态而不是相互竞争。大家都在里面不是相互竞争的状态,而是合作,服务同样的一群客户,以联合贷款、助贷或者提供第三方增信服务的方式,输出的是同一个产品。实际上他们的结合是根据现有的消费金融市场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专业化分工的模式

这种模式对中国尤其是线上的这块消费金融市场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从运行的实际效果来看,它的不良率、风险控制也非常好。所以不是数量多就显得过剩,它的数量多并不是因为过度竞争,而是因为他们侧重点不同,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消费金融的生态圈里,参与者们找准各自的定位和场景优势,差异化发展。其中,互联网巨头们尤为显眼。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纷纷推出消费金融产品,覆盖了现金借款、电商购物分期等业务领域。部分“流量新贵”如今日头条、美团、滴滴也在其各自擅长的场景中开始探索尝试。而一贯以网络安全为标签的360集团,也正在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切入消费金融领域。

360自身是带有网络安全属性的,那么360的定位是什么?

徐军:我们本身并不是一家金融机构,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司,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帮助我们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去更好的开展消费信贷的业务。所有的资产、贷款是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我们是一个技术服务公司和科技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说,这个改善是很明显的。比如五年以前,要想从银行借一笔分期贷款,需要做的是去税务局打印税单,去公司打印收入证明,去银行打印银行流水,然后去银行柜台填一张很详细的申请表,去面签把这个申请材料交进去。可能过了几周之后,银行会反馈一个结果,说“你的授信被审批了,你现在可以过来签贷款合同了”,再过几天银行才放款到你的账号。

这几年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把所有这些环节浓缩到一两分钟之内,就完成所有的这些事情,这就是用户体验的变化。中国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用户体验已经远远好于欧美成熟市场。当然这里面有很大程度得益于我们的后发优势,当我们很多四线五线城市还没有银行网点覆盖的时候,大家先迎来了智能手机时代,再加上人脸识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再造这样一个用户体验。

曾刚:这么多银行原来都想做过电商,都失败了。做不好的不如交给别人做银行、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平台,各自寻找各自的比较优势。银行持牌,干持牌机构的事情。客户推荐是不需要持牌的,所以这块就按照市场规则来。如果产生收益,付给他一定的手续费。从银行角度来讲解决了它获客的问题,从第三方客户来讲实现了它客户流量变现的问题,对于客户而言解决了它不能获得贷款的问题,这是一个共赢。

和用户、数据、技术不相关的创新都是耍流氓? 

面对消费金融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参与者或利用电商场景积累数据,或通过社交属性带动流量导入,或依赖品牌背书增强产品竞争力,但在国内居民征信体系尚未完善的时期,机构之间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同质化”产品极易引发重复授信,获客成本逐渐攀升,消费金融领域参与者如何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如何突出重围?

徐军:其实你可以看到,我们跟其他巨头系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比,我们更加专注和聚焦在消费金融领域,其他很多公司他们产品线是比较长的,覆盖了贷款、理财、保险、众筹、支付,我们相对来说非常聚焦。我们认为消费金融这个领域是最有潜力的,同时也跟我们自己的优势最契合的。

我们连接了10亿台移动设备,每个月有超过5亿的月活用户在移动端。我们这么多年专注在安全领域,积攒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来判断一个用户行为的属性和特点,然后我们致力于给用户提供最安全的金融解决方案,因为安全是我们核心的东西。这包括信息的安全,我们不会泄露和采集用户的隐私信息,包括你的用款安全,支付流程是安全的。

所以我们跟电商类公司比,差别是我们在反欺诈方面更明显,他们掌握了很多用户的消费信息,消费信息指向的是信用风险,消费信息指向的是还款能力的问题。我们掌握的是还款意愿的问题,比如你有没有上赌博网站,你有没有被催收,你有没有一些不良爱好。电商有很强的还款能力的信息,大家角度不一样,而恰恰在这样一个小额贷款上面,欺诈风险或者还款意愿比还款能力更重要

这个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还是三样东西,用户、数据、技术。首先你要有一个海量的用户,否则你谈不上人工智能大数据;其次你要有海量的结构化数据,让你有一个基础去做各种算法;第三个就是你要有技术,同样的数据同样的用户群,你不同的技术水准和算法,能够得出来的结论是截然不一样的,能产生的商业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本质上我经常在内部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公司,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最后一定要帮助到这三个问题当中的一个。所有跟这三个不相关的东西都是耍流氓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深度应用,有效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助推消费金融业务的智能化,在传统消费金融模式中,获客大多以线下推广模式为主,效率低,成本高,无法精准推送到目标客群,而在风控方面,则更加依赖于央行征信记录,对于部分未曾被传统金融机构服务覆盖或在央行无征信记录的客群而言,存在极大的风险。随着新技术被普遍应用在获客、风控等方面,也将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推上了快车道。

常富洋:从获客角度来讲,第一点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线上渠道反欺诈。由于是我们单用户授信成本蛮高的,举个例子就是说有一些刷量,刷什么量呢?线下渠道就是给你送一袋米、一袋面,然后你到我这儿做一个授信。那就会导致他虽然授信通过率很高,但是后期转化率就会很低,我们就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发现哪些渠道是通过这种欺诈的方式授信的,所以我们会做渠道反欺诈。

风控方面的话,我们有了更广阔更高维度的数据。比如说大家每天开车,开车本质上是一个两维的问题,比如说你前进、后退、左转、右转,一个X轴、Y轴就可以解决了,但是你遇到堵车没有办法,只能堵着。但是比如说我们类比到消费金融里面去,我们只要有更高纬度的数据,汽车上再加一个维度,遇到堵车的时候,我在Z轴上飞过去就好了。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加入更多纬度的数据,解决同样的问题,可能采取的一些方法就是跟传统不一样的地方。

赵成刚:过去的所谓消费也好,金融也好,消费是一个场景,金融是一个场景,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消费者拿着你的信息到银行,银行看你的征信才了解你的信用。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变化,最大的变化这个信息的不对称性会逐步被打破,这样银行也好,小贷公司也好,金融场景随着场景化、互联网化,大家对信息是实时了解的。这样一方面有了对个体的了解,包括消费者个人的行为,他的个人属性、消费属性、金融属性。第二方面有了对团体的了解,我们看到社会化是不同的群体他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能力,以及消费之间的影响。这些角度上我们看到的信息对称性越来越多

哪些数据正在勾勒出你的“自画像”? 

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每天所产生的数据量已经达到指数级别,其中包括社交数据、消费数据、行为数据等,绝大多数都属于散乱的“非结构化”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关联、分析和处理也成为了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庞杂的数据基量中,如何区分筛选有效信息,成为提取大数据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对于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哪些数据在进行用户画像和征信工作中更为有效?

哪些数据是在金融风控领域提取出来是更有效的?

常富洋:其实是360做安全有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采用了360杀毒,用了白名单的技术。所谓传统的杀毒软件的意义就是非黑即白,在互联网上只要收集到足够多白的话,剩下的认为是灰是黑就好了。同样的映射到金融风控里面去,比如说你手机上装的APP列表,或者你PC上的一些软件包等等,我们都会做一个类似于白名单的策略。我收集到的,我们有一个强大的鉴定中心,经过鉴定我认为你这个软件是可信的。假如你手机上装的软件全是可信的,那我们就认为你不是欺诈用户。欺诈必须要有一些特定的软件,比如说地理位置穿越,其实是有专门的软件提供这样的功能。假如白名单当中的软件全部没有这样功能的话,就认为你就是一个安全的手机,这是白名单的技术。

同样我做到网站或者IP上,都可以形成类似的白名单。这样有一个人来申请,我就会知道你是不是在一个可靠的IP,是不是你装的应用在一个可靠的系统上,你的应用是不是都安全等等,我会做一个白名单。从这点来讲,360的数据首先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白名单库,你第一次进来的时候,我就会知道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有欺诈倾向的人,这是第一个维度。

然后我感觉我们做的更多维度,实际上是脱离了传统的。搜索行为是海量的,到底哪些行为和关键词是有效的,如果通过人工方式提取的话,这是一个很低效的事情,我需要养一个很大的运维团队。人工智能有一些专门的技术,比如说组成成分分析,降维的方式。对我们技术来讲,我们就把它降到一个计算机可读、但是对人不可读的维度上,也作为一种标签。

比如说我如果频繁的在搜索引擎里面搜索借款信息,或者说我的手机里面有很多借款的APP,是否会影响我在你们的模型里面整个画像的评测?

常富洋:因为对风控来讲是多维度的数据。多头就是你在多少家贷款平台有过借贷行为,这毫无疑问就是一个风控的重要参数。其实现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优点是大家申请贷款太容易了,多头复借也比较容易,这个人在一家借可能是一个好人,在多家平台借的话可能就有爆雷的风险,我们控制这个风险,多头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多元化合作生态将成未来趋势? 

支撑着消费金融领域不断创新的是中国庞大的消费金融市场,清华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中显示,消费金融规模已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份的8.45万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由1.7%上升至6.3%。2018年,消费金融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0%。

您现在怎么看待中国消费市场的体量和消费金融的潜力?

曾刚:应该说空间是很大的,过去几年发展很快,原因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为整个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消费潜力在迸发,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另一方面商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商业基础设施是开零售店,如果到二三线城市让他们消费兴起的话,需要把大卖场修到农村去,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巨大的投资、交通、物流配送等问题。但是中国因为电商的发展,把这个过程大大缩短了。

第三个,当然就是消费金融本身的兴起。消费有了需求,它就有消费金融的需求,反过来消费金融必然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中国目前消费金融增长的前景、空间仍然是很大的。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