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到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对当前、乃至203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致强调,在扩大农业总需求的同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建立农业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完善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正处于“向左转、向右转”的P2P网贷金融,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或许是一条康庄大道,为迷惘中的互联网金融“闪亮”了一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广阔天地;乡村农户或农村经营合作组织“散、小、频”金融需求和“诚实笃信”社区文化,刚好契合了P2P“小额分散”和“信用等级评定”的风控特征。作为已经插上“互联网”和“金融”翅膀的P2P,一定要主动下沉新天地、把握新机遇、探索新方法。

下沉新天地

1、三农“压舱石”,需要农村金融贴身支持。2019年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若干意见》(简称“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具体落实在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四个优先”上:

一是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 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要破除阻碍城乡要素流动、平等交换体制机制障碍,改变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格局,引导和支持资金等各类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要坚持把农业和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过去长期是“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今后要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四是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实现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用农民的话说,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够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农业是公益产业,农村是执政基础,农民是国民主体,发挥好三农在国民经济“压舱石”作用,必须得到农村金融贴身支持。

2、乡村振兴,需要乡村金融贴身支持。2019年1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实金融机构向农户、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鼓励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核心企业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可得性。乡村振兴,必须得到乡村“草根”金融的贴身支持。

3、农户提升,需要农户金融的贴身支持。2019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简称“两办意见”)明确定位,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主要经营方式,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加强面对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升金融服务小农户水平,鼓励产业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为小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探索完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不断提升小农户贷款覆盖面,切实加大对小农户生产发展的信贷支持。小农户主要经营方式的重新定位,决定其在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必须得到农户金融的贴身支持。

把握新机遇

《易经》云“龙虎相济,形风布雨;助力三农,无上大德”。如果三农隶属“龙”,则农村金融、乡村金融、农户金融等就是“虎”,龙虎相得益彰就一定风调雨顺,P2P服务三农必定善莫大焉;有“刚”才有“需”,“需求”都是创造出来的。综合分析历史大数据,为P2P资产端下沉三农新天地,清晰地彰显出了以下几个难得的机遇:

1、农村金融市场顺势而变,需求旺盛。

首先,以安徽小岗村为代表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产权试点变革正风起云涌,澎湃而来,沉积上千年的农村“闲置”资源正在被激活、被盘活、被放活,释放出巨大的金融市场。其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2016年8月22日发布《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简称“蓝皮书”),如果三农领域资金投入中信贷资金达到65%,则2014年贷款投入需求大约为8.45万亿元,而实际农户贷款余额约为5.40万亿元,因此,2014年以来我国三农金融缺口约为3.05万亿元;由于我国涉农贷款统计口径“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如果剔除县域地区的房地产贷款、建筑业贷款、环境治理贷款等与三农毫无关联的贷款,则三农金融、尤其乡村金融缺口更大。再次,据有关专家调研测算,在农村乡镇,平均每贷款1元,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0.2018元占20%;每贷款1.1万元,其收入增长相当于增加1个外出务工人员给家庭带来的人均收入、或人均增加3.2亩耕地带来的纯收入。

2、传统金融机构动力不足,投放放缓。

第一、体制机制沉不到乡村。无论县域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新型农村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小贷、典当、融租、保理等非银行类传统金融机构,其体制机制本身就是为大工业服务的,其考核考评办法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必须遵循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国际上通行的《巴塞尔协议(Ⅲ)》,这些从国外泊来的、建立在农业产业工业化基础上的制度办法,更多地将农村金融业务当作政治任务对待,产品创新能力有限,缺乏激励机制,其贷款覆盖面难以下沉到广袤的乡村。例如某商业银行规定,包括农户贷款在内的三农贷款准入,“必须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有两人以上公职人员保证担保,有乡镇或县农业专门委员会的推荐函…”等,乡村农户做得到吗?

第二、机构网点立不住乡村。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物理网点逐年减少。到2017年末,我国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机构网点12.61万个,银行物理网点平均1.3个/万人,其中乡均3.93个,村均0.24个,以上三个数据比2016年不但没有明显增长,反而出现下降趋势。二是农户贷款获得感逐年降低。《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农村58.6%农户表示资金紧张,69.6%的农户表示农村贷款不便利;农户信贷资金满足率27.6%,农业互助组或农村经营组织等公司类信贷资金满足率也只有28.5%。三是三农贷款投放力度逐年减缓。按集雨面积计算,城市占1%,农村占99%;按耕地面积计算,城市占15%,农村占44%;农业占GDP比重9%,农村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只有6.4%。虽然近年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增长率却逐年下降,特别自2014年后涉农贷款余额增长率一直低于信贷整体增长率,信贷资源在城乡之间明显处于失衡状态。

第三,成本高企留不住乡村。

(1) 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按10人制银行小型乡村网点预算,年固定成本主要如下:人均应发薪酬10万元/年,10人即100万元/年;场地租金,30万元/年;装修费用120万元,5年后重装,24万元/年;电子设备运转费用,CRS、ATM、CDM各一台共计50万元寿命5年,10万元/年;押运费用,12万元/年;水电费用,每月7000元左右,8.4万元/年;其它捐赠支出等社会费用约15万元,物理网点年均固定成本约200万元。

200万元的物理网点固定成本,全额资金管理体制下,按照某商业银行现行FTP(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下同)测算,如果组织活期存款则需日平8510万元/年,半年期定期存款则需日平36360万元/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则需日平46500万元/年;如果组织一年期存款发放一年期贷款,在不考虑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备付率、货币乘数效应和贷款利率不上浮、贷款损失率、增值税等前提下,则需日平存款7020万元/年,完成这样的任务谈何容易?

(2) 风控成本居高不下。

勿庸讳言,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户居住分散、部分农产品产供销周期过长,这些导致了涉农贷款坏帐率明显高于传统金融业平均水平。在农村金融机构中,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商业银行(原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量最具有普惠性质,客户最为下沉,不良贷款比例近年来均超过7%,接近银行业平均1.8%的4倍;次级、可疑、损失类农户贷款,通常分别按照40%、50%、100%计提减值准备,极大影响EVA考核结果。由于受政策限制,上述风险成本传统金融机构并不能体现在贷款定价中,即三农贷款政策定价收益不能覆盖高成本;传统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存款为主、审慎放贷”经营策略,这种“抽水机效应”,加剧了城乡金融资源的不平衡。

(3) 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蓝皮书》数据显示,传统金融机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直到贷款收回和总结评价,以农户贷款为代表的乡村贷款,平均营销成本5000元/笔,同样城市个体工商户贷款营销成本900元/笔,乡村是城市的5倍以上,如果与城市住房按揭贷款、汽车分期消费贷款、住房分期装修贷款等批量型贷款比较,营销成本差别更大。

 3、P2P网贷华丽转身,大有作为。

1955年毛泽东主席指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2013年11月P2P网贷从上海传入我国,其小额分散和评级授信的风控模式刚好契合了广袤农户诚实守信的社区文化,与三农金融需求似乎天作之合。我们有理由相信,P2P网贷不仅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还必将成为支持三农的一支生力军。

(1) P2P的公益性。

农业是公益产业。人之生命无论富贵贫贱,都要买得起粮吃得饱饭,穿得上衣保得了暖,粮棉价格一旦超过普通公民的基本承受能力,政府就会主动进行市场干预调节,甚至进行政策补贴,这也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根源之所在。传统金融机构之金融资本天生就是逐利的,支持不了公益产业,或者说公益产业成为不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从国外消费金融、三农金融路径分析,基本遵循了先“普”后“惠”的发展规律,互联网具有普惠、共享的社会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以互联网为本质和精神特征的P2P也相应具有普惠、共享的社会公益服务性质,可以利用更为灵活的市场定价和产品创新来保证乡村农户金融在商业层面的可持续性。

(2) P2P的便利性。

一是P2P的共生性。

2018年12月2日,银保监会议资料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理财子公司发行公募理财产品,将不设销售门槛,即银行理财产品同P2P网贷一样1元可投;同时不再强制要求投资者首次购买必须到银行柜台面签,而且销售渠道不再仅限于银行柜台和电子银行,将来还将通过第三方平台销售。2019年2月26日,银保监会制定《信托公司资信管理办法》,信托产品可以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发行公募信托产品,认购起点为1万元;据第三方透露,信托产品收益率在9%左右,与P2P收益率基本持平。上述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其销售渠道、起点金额、销售对象等与P2P并无多大差别,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也为P2P资金回流农村确定了投资端。金融行业的竞争从来就不是你死我活、尔虞我诈,而是互相补充,相伴而生,共同成长,共同繁荣。持续多年的全民储蓄时代将彻底转换成全民理财时代,因为理财不是存款,不能保本保息,与P2P没有本质区别。

二是P2P的共享性。

P2P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线下调查和线上风控,通过高频移动支付收付款数据等多维度动态数据生成风控结果,替代传统的线下风控,并据此进行线上放贷,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服务门槛,提升了服务效率,真正增强了乡村农户在融资需求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P2P的坚韧性。

2019年2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954.63亿元,环比下降7.95%,同比下降43.52%。主要是因为2月仅28天,再加上春节七天小长假,导致非假期成交天数减少,且部分平台假期期间暂停发标,二者综合影响本月成交量下滑。2018年系P2P合规元年,健全监管,有序推动备案;经过国家一系列的强监管,强规范,行业去伪存真,真正有核心优势的P2P行业将脱颖而出,最终助力国家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3) P2P的反哺性。

在去担保的大趋势下,一笔正常P2P交易至少包括出借人、居间人和借款人。下沉乡村的新型P2P,充分彰显信息中介的功能,把城市里的资金从投资端通过P2P平台融通,资产端下沉到广袤乡村农户和农村合作组织,让社会上的资金有效流动起来,真正架设起“农村金融资源回流”的桥梁,进一步造就城市金融主动向三农倾斜的良好氛围。2019年后生存下来的P2P,作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实践者和探索者,尽管道路蜿蜒曲折,但发展前景仍然可期。

探索新方法

P2P没有一套统一的可以复制的营销管理模式,连业务流程和借款合同也是见仁见智。在目前探索的有效的营销和风控模式中,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基于线下的尽职调查模式。受制于乡村客户数据化程度不高,征信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在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链条中,包括前端获客、信用评估、贷款用途跟踪及贷后催收等关键环节,乡村P2P对传统线下模式仍然非常依赖。与乡村P2P资产端极其相近的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致力于为那些从正规商业金融机构无法获得贷款支持的难以覆盖的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妇女)提供无需抵押的小额信贷,2016年12月,蚂蚁金服正式宣布战略投资中和农信,采用的就是这种线下尽调模式。2017年共放贷41.15万笔86.23亿元,放贷量增长29.68%;平均单笔贷款额度约为2.10万元,86%的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内;到2017年末,中和农信共有在贷客户38.20万户,贷款余额59.41亿元,增长36.4%,M1逾期率仅为0.94%。

2、基于电商的大数据模式。其鲜明特点为,种养加在线下,运供销在线上。即线上电商依据大数据进行消费者消费偏好和消费量分析→与乡村农户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电商为乡村农户提供种养加贷款→农户委托电商销售指定农产品→电商收回贷款本息。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营造诚实守信的农村社区文化,采集和完善农户的信用信息,信贷资金封闭运行。缺点是只适合部分“人有我特”的农产品,不能大面积推行。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和京东。

3、基于供应链的小农户与农合组织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农业产业链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和农业产业支付四大领域。农业产业链金融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涉农借款“小、散、差”,银行不愿意做的问题;农业供应链金融由于存在上下游的联动效应,畅达的信息保证了相关各项投入能及时到位,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消费金融则致力于满足农民日益发达的消费需求;农业产业支付作为三农贸易结算工具,满足乡村农户的日常支付和出借需求。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农村农业农民有深刻理解的互联网金融团队;二是基于真实交易的优质借款资源带来的安全出借;三是面向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市场,成长空间巨大。突出代表是希望金融。希望金融是新希望集团旗下一家连接农村借款人群和城市出借人群的信息中介平台,专注于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致力于为三农小微企业及优质农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渠道,同时为广大机构、个人等出借者提供专业、高效的出借渠道。2018年末,累计成交金额26.2亿元,其中三农类借款标的成交金额占99.49%;累计借款标的3.56万笔,服务三农类客户借款标的3.55万笔占99.58%;三农类借款标的成交金额26.06亿元,其中养殖业、个体工商户和种植业借款标的分别占交易金额34.97%、30.97%及13.18%。

参考资料:

(1) 李勇坚 《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

(2) 苏宁金融研究院 《互联网金融如何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