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出借人教育没法做、二级市场没法管,是金融市场两个无解难题。直接管,或往远端(如建立征信体系)寻求“抓手”,是制度建设的两个路径,要立体化的管起来,就要求对金融体系的机制、角色进行梳理。

可能由于贴近学院派,我遇到的科技企业都非常靠谱。多年前在北大总裁班周边遇到做P2P的,有些讥讽的问人家,你收的回钱来吗?对方说我们主做车贷,收款不成问题。听了就感觉自己受教育了,企业是思路的,于是开始用严肃的态度看待行业。这家盘子一直不大,几次转型,一直活的很好,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虽然总见报道一些疯狂的事情,看了触目惊心,但是我认定中国人讲究“闷声发财”,每个行业都存在潜流和主流,真懂、敏锐、扎实、有原则、有前途,一些现象注定只是扎眼球而已。

通过监管态度进行市场教育

行业对自身的问题是深知的。监管表态坚决,行业毫无怨言。

2017年到18年,对数字币市场的监管,尽管是“一刀切”了,但是行业却被管的心悦诚服。更早的不提,就2017年9月4日退币,传销币的发币者大都是些非常年轻的名校毕业生,自己都议论说“你看币圈都退币了”。从业者都有“信仰”,热爱行业非常快乐,都在巴巴的等监管,希望能够正名。在国外找渠道时,项目方会问“我是不是知道的太多了,其实他们拿走我们的币是用传销方式卖出去的”。行业互相揭底牌,言必称业界名人为“黑庄某”。

币圈媒体最发达,真假消息沸沸扬扬,但对于监管口径,94后都学会了“认准《财新》”,一个权威的发声渠道是必要的。但是《财新》在94监管后试着写了关于币圈的报道,画风突变,被讥讽为“财新俨然币圈老媒体了”,废话多了反而有损权威性,监管效力可能会大为削弱。

到2017年底比特币翻着跟头涨,行业也看不懂,试着去发些分叉币,钱来的非常容易,但是感觉这个东西没有起色时,核心团队也会认赔,把外围投资者的钱退掉。随后遇到过有东北地区投资者通过向本地公安系统报案,要“追回”投资的纠纷,我本人感觉公安局对传销、集资诈骗等涉众犯罪之外的投资合同类纠纷没有介入的必要,有干预经济纠纷之嫌。

监管有道义立场、明确法律底线,行业不会停止探索。

早期投资者非常清楚自己在一个没有保护的市场。比如ETH和ETC分叉后,转币写错了地址写成ETC地址,巨款就丢了、找不回来了。投资者会适应,自己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有各种风险。大家都在思考,怎么办呢?这一阵子,有人写错了转帐手续费,写2万多个ETH作为手续费,矿池打包时赚到了。如果是2017年,矿池会高兴的宣布说,看捉住一个倒霉蛋,大家欢乐和幸灾乐祸的哄然大笑就过去了。但今年就不是这样,矿池宣布说这个误操作的人可以来认领这笔钱,最后真的有人来认领了,于是矿池明确自己的立场,说确实应该维护公平、但是同时代表矿工的利益,两者要折衷一下,这么多ETH退你一半,另外一半还是矿工领走。双方同意以后,转帐附言把感谢记在了链上。

市场可以学会如何消化损失,转化为声誉资产。监管供给行为指引,法律提供底线救济。

总的来说,2018年前的市场是求知和娱乐的,2018以后的市场是责任和担当的。这个过程就是“教育”过程。监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监管提醒了行业,时刻敲打,使从业者认识到,哦我们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不能永远这样玩下去。熊市是教育的必要条件,泡沫不让它破灭,谈不上教育环境。泡沫破灭的原因可能一部分源于周期,一部分是法币发行自我约束的效果。

在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市场上,监管态度引导是有效的。

二级市场靠监管制定行业标准、管理实施细节

二级市场“割韭菜”是币圈明规则,有经验的投资者自称“老韭菜”,比如交易所“拔网线”成习,不许散户低价买入,甚至爆仓了不许平仓,经常明抢。某币网的老总,因为有良心但是也管不了,在巨大的压力下损害了身体健康;一些其他的币圈大伽行事总是乐观,行业最后定论说“书还能看,事不能跟”。币圈信息透明,不断交学费积累经验,凡事逐渐都能形成准确的认识。当然“事不能跟”可能不仅是大伽的问题,区块链适合公共事业、而不是创业公司,这种属性制约了项目的发展,也不能说大伽恶意不想做成事。这样大伽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之后,就宣布退出了。行业没有机会了、一个时代结束了,那么就这样结束吧。监管对这些人及交易所的措施是确认其戴罪之身、边控,要么出去不再回来,要么不要出去。

前几年开始,遇到放贷从业人士,说“以前可以占人家房子,现在不行了,法官告诉我一码归一码”。暴力追收是存在,但是法官和律师说“一码归一码”,行业就认了,就走程序打官司一件一件的说。监管资源也可能被不法利用,比如串通律师、公证人员“套路贷”,监管又把律师、公证处给整治了,虽然迟了几年,但是感觉确实很有效。一线审理形成的司法建议传达到体制内各部门,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从操作层面讲,二级市场的问题在于内盘和操纵。

内盘相当于交易所印伪钞,即本来没有100个比特币,交易所因为是中心化帐本,就写了100个比特币去操作买卖,这种行为属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诈骗。交易所系统和运营者的公信力,只能靠政府背书或者市场日积月累形成的声誉、或者相互信任的主体在场外进行暗池交易。日本在探索直接监管,交易所注册时需要交非常高的费用,监管成本就从这部分经费中支出;随后官方控制“上币”审批权,造成交易所经营没有起色,后来上币权又交给交易商协会,探索协会治理。

要降低监管成本、允许私人经营交易所又要避免内盘作弊,政府应该指定基础的交易系统,交易所只能进行二次开发。2017年也有人号称从微软引进了“云交易所”,提供公正的交易服务,许多人在尝试把专业的证券交易规则向市场引进。

这里也需要解决数据归属的问题,即各交易所带来的用户和数据利益怎么算“积分”,如何进行二次利用、分配利益,否则官方交易系统可能难以推行。在全球交易背景下,交易基础系统是不可能垄断的,例如纳斯达克系统已经成功授权了多家交易所。目前国内有课题是研究国家级别“去中心化交易系统”的。

操纵行为本质是资本竞争,庄家只有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才能控盘、操纵价格并相机渔利。交易所因为掌握市场数据,操纵价格是非常容易的,币圈叫做“看着底牌打”。但如果大币种价格是全球性的,有许多量化程序在“搬砖”,交易所也无法操纵。小币种难免操纵,涨停板制度原理上是约束操纵力量,保护小投资者。个人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反操纵行为的经验应该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只是区块链行业没有值得监管的内容,所以没有应用。

如果金融产品、交易程序是用透明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写的,那么不需要任何背书,监管只需要审计流程,对产品本身的逻辑作出评价。比如如果是差价合约,我国可以说这种投机性产品不合法。

用成本和收益的思路看监管实施

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是有区别的,事前投入主要考虑系统性风险预防的必要性,个体的救济可以交给事后的司法程序。

数字货币交易所被屏蔽之后,事实上限制了数字货币投资者范围,即只有一定“科技”能力的人才能炒币,进行了风险隔离。对于投资者来说,不受法律保护,当然只能愿赌服输,成了“另类沙盒”。

在自由试错的市场上,民间进行了二级市场的创新尝试,Fcoin的模式非常新,业内一度非常看好,但是不久也运营不下去了。币圈深刻的认识到,金融品的问题不在于投资者,而在于底层资产。底层资产无法支持,包括Fcoin在内的任何币种,迅速炒上天只能迅速跌下去,沦为庄家割韭菜的工具。而什么叫底层资产呢?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划时代的革新,声誉是最好的资产,虽然币圈会把这种声誉称为“技术币”。基于“成本-利润”结构的实体资产,需要等待纳斯达克、SEC将法律框架、产品形式、技术系统、管理流程嫁接过来。不基于“成本-收益”的新型交易品也会有。

不让投资者损失是发行方的义务,事实上每个咨询都要解决“怎么样让投资者没有损失”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没有发行基础,整个事不存在。没有发行者愿意挨骂,只是市场中存活的只能极少数,这是规律。历史是“一将功成万古枯”的竞争史,创新是克服人类认知极限的试错过程。金融监管的逻辑是保护投资者,但市场需要的只是一个公平竞争的规则。我们看到的许多现象,并非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市场竞争的客观结果和连带损伤。媒体在为一些现象哭泣时,实际上也是一种“刚性兑付”的逻辑,即残酷的竞争和面向未知的创新中,不能有任何人受委屈。

这怎么可能呢。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沉淀成为商业模式和品牌,有兽性的冲动,但没有健忘的企业。监管应该是适度的,更大的进化空间(和损失承受的责任)要留给市场(某些受害人也是市场的一部分)。回顾不远的过去,不能忽视的是系统性的推进和系统性的进步。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