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杨望、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牛虹燕

中小银行深耕区域经济,在服务基础、服务深度和服务效率等方面与大银行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从资金、规模上讲,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具有共同的天性。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为搭建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互联互通的通道提供了新机遇。依托金融科技,实现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在信息、数据、资金管理方面的无缝对接,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可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借贷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并丰富中小企业增值服务,实现双赢。

新形势下中小银行发展

随着经济形势复杂性加剧和互联网巨头的冲击,传统银行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为范畴的中小银行业,在风险管理、业务区域、资产规模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加上人才、场景的缺乏和互联网机构的跨界渗透,令中小银行发展普遍受阻。

存贷利差收窄,盈利压力加大

目前,中小银行仍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收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6 年报》显示,利息净收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结构中占比达 73.4%。但与资金实力雄厚、市场份额较高、盈利模式多样化的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因中间业务不发达,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度要远高于大型银行。随着 2015 年利率市场化、2016年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考核等政策先后落地,中小银行日益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此外,中小银行在满足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等方面,也面临不小挑战。

科技降维打击,业务发展受限

随着金融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从支付、零售、财富管理到保险、中小企业服务、资本市场服务,金融科技已经全面渗透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凭借先天优势,或强强联手,或单打独斗,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金融科技手段不断开拓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优化金融服务,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用户对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以往传统银行提供的标准化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其定制化需求。中小银行在信息、体制、成本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渐弱化,加上服务改进速度无法与用户需求时效相匹配,在获客、业务增速等方面困难重重。

经济形势放缓,客户波动较大

中小银行以中小微企业为重要客户源。这类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产业模式单一,在产业链上居于依附位置,对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走向比较敏感,抗风险能力不足,营收状况随行业景气而波动。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收益受到重大影响,其资金用度对外界变化更加敏感,或减少存款量或加大贷款额以应对流动性危机。对中小银行来说,这意味着在存款业务方面,其资金供给备受挑战;在贷款业务方面,其面对的资金需求往往集中在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一些区域内传统产业面临转型甚至关停,令区域性中小银行面临严重的中小企业客户流失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提供社会就业的中坚渠道,也是中小银行的主要服务群体。根据《2017 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 年我国中小企业利税贡献稳步提高,但融资问题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的重要阻碍。长期以来,规模较小、财务信用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抵押资产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98% 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三板市场上有57.4% 的企业没有任何交易。

一是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金融市场融资渠道、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民间融资渠道三种。在金融市场中,银监会测算数据显示,银行贷款的主要投向是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为 100%,中型企业为 90%,小型企业仅为20%。中小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银行渠道,原因是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较小,具有“短”“急”“快”的特点,且审核程序繁琐,对大中银行没有较好的利益驱动。在资本市场中,中小企业融资情况也不理想,在主板上市的企业主要是大中型国企,仅有少数产品成熟、前景较好的高新科技中小产业能够直接上市筹资,二级市场严苛的信息披露制度也阻断了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融资渠道狭窄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选择在民间融资,主要为职工入股或高利贷借款,虽然手续简便,资金到账快速,但是融资成本较高,制度与规则不健全,易引起经济纠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是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缺乏、资产规模小、持续经营弱、业务单一等问题,当市场出现变化或波动性较大时,其抗风险能力明显较差。由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过高的运营成本与风险成本,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复杂的风险审核,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心存芥蒂,投入有限。中小企业缺少抵质押品也严重影响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在银行借款时,很难享受到大企业的贷款优惠,在利息支付方面比大企业要高许多。通常情况下,银行为了防止出现倒闭破产等风险,还往往要求中小企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进行融资。中小企业自行承担的担保费、抵押评估费等更加大了其融资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可以付出的融资出价有限,在融资成本较高的前提下,还需要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使得能够覆盖成本并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大大减少。

三是信息不对称。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首要解决的就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多数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财务制度不健全,业绩不稳定,信息透明度不高,导致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很难准确判断企业实际经营风险,进一步使得银行放贷意愿降低。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包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如开展对企业的尽职调查,处理可能存在的法律、业务、财务与合规等问题。银行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致错误判断,侵犯银行利益,往往选择不发放或少发放贷款。

构建中小银企生态互联体系

对金融科技企业来说,助解融资贵、融资难,关键在于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帮助双方实现资金管理的无缝对接,防范信贷欺诈,降低中小银行资金借贷风险;二是交易成本高企问题,通过实施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金融服务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人力投入,推动传统信贷模式向以信息服务、撮合交易、证券化融资为核心的数字金融模式转变。

区块链 + 供应链融资

区块链技术利用互联网和加密算法,为供应链中的众多金融机构和众多企业搭建起共享、可信的信息网络。在区块链技术平台上,每个参与者都是一个节点,所有节点共同维护同一套账本,有助于打通全局全流程,有效解决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业务信息流都可以作为电子存证保存在区块链中。通过区块链实现端到端的信息数据透明、不可篡改。所有参与方都要通过一个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分享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降低供应链中可信数据采集、传递的难度,以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式,实现供应链融资信息、资金与资产的高效对接,形成信息流、资金流共享畅通的产业链闭环。

在此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网银等渠道与上下游企业产生资金往来,金融机构据此获得真实的企业运营和财务数据,再根据这些运营数据和财务信息决定开展授信决策。金融机构通过区块链供应链系统,可以有效缩短收集资料数据时间、简化信用评估流程、降低授信审核成本,提升放贷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中小企业通过区块链供应链系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信用审核,提升融资效率。

区块链 + 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在传统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融资外的另一种融资方式。是票据持有人在资金不足时,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是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向银行提出的金融需求。长期以来,票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划款不及时、信息不透明、融资周期长等问题始终困扰着票据市场。而区块链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票据融资“效率高、成本低”的问题。

区块链链技术在票据领域的运用核心在于将票据交易主体连接在线条上,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规范各个参与主体的交易行为。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发挥可追溯、无法篡改的技术特性,保证系统内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征大幅度节俭了交易成本,点对点交易、不可篡改等特征又解决了票据交易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票据融资平台通过对企业客户、银行等各方经过标准化的流程认证及筛选,将个交易参与方链接在区块链的链条上。所有的票据信息、融资信息、资金流转信息、票据保管信息等都可随时在互联网平台内查询、取证。线上化的票据交易操作流程,不仅有助于解决票据领域市场中介参与带来的操作风险及合规风险,还有助于解决票据融资领域的时效性问题。

(原刊于《当代金融家》2018年6月刊)

了解更多深度内容,欢迎关注“杨望金融”公众号。(ID:yangwangjinrong)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