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是指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按支付账户的性质,可以分为银行卡支付、第三方支付账户支付、通信代收费支付三种模式。2018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8年一季度,移动支付业务109.63亿笔,金额70.82万亿元,同比增长16.76%;2019年5月6日,《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报告(2019)》在福州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末,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指数(CMPI)为197.84,上海、杭州、北京位列前三。

近年来,移动支付呈现井喷式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方便快捷、安全性高、便于携带...这些都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动支付。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移动支付就真的安全了吗?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又有哪些呢?

全民择优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提示:

一、移动支付中用户的隐私很容易泄露,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需要录入真实姓名和手机号,一旦信息泄露势必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然而支付机构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存并不完善,倒卖客户的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目前的法律保障并不健全。

二、在资金寄存方面,由于支付平台是非金融机构,在资金保存、信息技术、人员配备等方面都与银行、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差距。移动支付的盛行大大减少了纸钞的流通,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黑客盗取用户钱款提供了便利。

三、在支付过程中,用户可能会因为过失、被诈骗而导致资金错转,由于移动支付快捷迅速,即使用户及时发现,资金也已转入他人账户中,后续资金的追回由于技术限制用户很难依靠自己挽回损失。2016年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的悲剧发生后,央行要求银行ATM机给非本人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在此期间转账人可以向银行申请撤销,但是在其他几种移动支付中均无此类规定。虽然微信、支付宝可以设置转账延迟到账,但是转账发起后,资金将无法撤回,一旦到了规定时间,资金依然会转入对方账户,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必然会给法律带来新的挑战。移动支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交易双方,还有支付机构、网络运营商、银行等,这就意味着法律必须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及义务,可以参照《合同法》以及《电子商务法》的有关规定,针对每项特殊操作具体立法;支付机构在用户转账时也应作出相应改变,灵活变通。

总的来说,移动支付利大于弊。但在享受第三方支付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其中的风险。

(更多法律信息及咨询服务请关注全民择优)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