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P2P风险化解除了去年“雷声大、雨点小”式的推动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介入P2P风险化解外,并未有更多举措推出。P2P行业风险化解难的劫症根本还在于行业窟窿大,缺乏买单资金。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先前开了个会,召集一些产业资本对接P2P,引入外部资金介入行业并购,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然在备案悬而未决之际根本无法落地。

双方对话的频道完全可以脑补:

平台方:亲,入股我吧,价格好说,优惠大酬宾。

产业方:啥?我肯定想入啊,但还是备案后入吧。

平台方:那能签个意向不?

产业方:我现在已经表达了意向了哈,那个贵行业现在不太平,你懂得,合同不好签啊。

在P2P备案重启苗头出现之际,我们发现互联网巨头中至少阿里、腾讯、京东三家对于拿一张或多张P2P牌照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东,死磕厦门,在2017年新设网贷平台,并于12月底就进入了计划单列市的厦门首批预备案名单,可惜被银保监会窗口指导叫停。此后又于2019年4月收购易利贷,再次于厦门冲刺P2P备案。针对互联网巨头们投资拟备案平台的热情,我觉得银保监会大可以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摆明鼓励欢迎态度,但游戏规则必须变一变。

这一轮互联网金融浪潮中,草根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们可以说是烧了不少资本的钱,培育出了整个互联网金融借款人和出借人市场,但自身赚钱能力却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当下更是面临雷声阵阵、不断清盘的尴尬处境。大家也都心里清楚P2P行业的备案落地需要以给未备案平台买单为前提。先前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介入P2P化解的实际举措受限,很大一个原因是容易形成对于财政买单P2P的预期。P2P行业买单不应该由政府背负,在我看来更合适的是让这轮吃互联网金融流量红利吃得最彻底的互联网巨头买单。我们看到现在这些互联网巨头到处收购P2P,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到了P2P备案的苗头,想来收割市场了,卖水的变成上台表演的。我们要鼓励互联网巨头上台表演,但针对互联网巨头获得P2P牌照的具体路径需要变一变。

我去年8月份以来就在一些监管场合建言依托官方背书机构成立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极低成本投资拟备案P2P,有限合伙资金可以针对所有有意向投资P2P的机构募集,也可以用政府专项资金;政府通过设立基金投资拟备案机构把自己创造的牌照垄断租收过来,备案成功后可以将基金持有的P2P股权份额卖给诸如BATJ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价值增值部分截留在基金层面,为未备案的P2P买单,为遭受财务损失的出借人买单。假设最后有100家P2P获得牌照,每家备案成功的P2P平均估值50亿,该基金平均持股50%,那么政府就有2500亿可供出售的股权价值可以为行业买单。因此这一轮银保监会需要敲打地方监管的是坚决不能让互联网巨头们如此低成本提前埋伏这么张P2P牌照,而只能让BATJ们去收购备案后的P2P平台股权。

我提出的这一思路有相关经验可供借鉴。王书记在主政广东时,广东国际信托和粤海信托在内的国有投资公司因无法偿还外资银行百亿美元的贷款而深陷困境,相关风险处置和不良资产的化解就借重了高盛的作用。高盛后来能成立国内首家合资券商高盛高华,顺利进入中国市场,与这一贡献不无关系。既然BATJ们那么想进入P2P行业,那么就先请BATJ们为P2P行业买单吧。

作者陈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秘书长,百舸新金融智库创始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