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对农户、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信贷服务供给问题,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消费金融是以消费信用贷款为标的,通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机构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我国消费金融从无到有,发展迅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消费金融的普惠特征 

消费金融的普惠特征普惠金融具有四个特征:一是“普”遍性。好的金融应该无所不在、无微不至。二是“惠”及性。普惠金融用以触达用户与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要具有“惠”及性。三是便捷性。普惠金融服务越便捷,其金融服务的潜能越充分。四是包容性。普惠金融从商业角度上应具备可持续发展、可包容的特点。因此新时代消费金融具有普惠特征。

1、单笔授信额度小额分散,具有普惠金融的包容性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保监会批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消费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余额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这充分体现消费金融的单笔授信额度小额、分散的特征,而且不能超过消费金融客户的风险承受力,这些消费金融特征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小额、分散方式来降低风险,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普惠金融的包容性。

2、贷款期限较短,具有普惠金融的便捷性

消费金融场景常常具有频次高、额度低的特点。一般来说,贷款期限较短,大都在1个月到1年时间,有些“现金贷”系列产品,贷款期限更短,时常在数个工作日至数周时间。在金融科技深化的背景下,通过大数据技术,消费金融形成更准确、更敏捷、更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消费金融形成更智能的贷款审批体系,贷款审批速度更快更高效;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消费金融更加快捷地触达用户,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3、服务方式灵活,无需抵押担保,贷款利率下降,具有普惠金融的“惠”及性

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模式主要是通过线下渠道获客,但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金融由于数额较小、较为分散,基于金融科技手段的创新风控模式,无需借款人抵押担保。消费金融通过线上渠道或者与消费场景相结合的方式获客,其成本得以降低。通过金融科技的创新方式,消费金融的风控成本等得以大幅降低,贷款综合利率快速下降。此外,消费金融呈现出灵活的服务方式。

4、用户群延伸,具有普惠金融的“普”遍性

得益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消费金融场景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用户可触达性得到不断延伸。消费金融具有多重“普惠金融”特征,我国普通白领、工薪阶层、蓝领等提前消费、分期支付的习惯尚未形成,而高昂的生活成本却令人难以承受。如果针对这些人群进行深入挖掘,满足生命周期内的消费诉求,既能开拓出巨大的消费市场,也能很好地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发展普惠消费金融的意义

传统金融体系在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弊端是集中服务价值较高的客户,而忽视众多的利基客户,其金融可得性、覆盖性和普惠性难以满足。

一是众多小客户被排斥在金融服务对象之外,大部分低收入人群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金融服务,发展普惠消费金融应该从广度与深度上完善现有金融体系,靠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来推动消费金融市场向更偏远的地区开放,并提供种类更丰富、价格更合理的消费金融产品。

二是从建立健全普惠消费金融体系与发展普惠消费金融的趋势来看,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对于弱势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在普惠金融理念中,建设普惠消费金融体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贫困人群、偏远地区开放金融市场和推进金融服务的过程。普惠金融体系的愿景是满足金融服务需求,为人们提供享有金融服务的公平机会,消除金融服务歧视和不公。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过程中,一是在不违反金融机构基本规则的公平性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前提下,应该以创新手段来开发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制定宏观金融制度,保证金融机构适宜的生存空间,使其有能力持续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

三是通过差异化定价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为低收入人群服务,提高金融普惠程度。

从消费金融角度看,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消费金融公司是普惠金融的践行者,不断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基层、社区和县域延伸,促进线下分支机构经营重心下沉。根据当前形势即“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上,也体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上,构建面向在校大学生、“三农”、弱势群体等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全方位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另一方面,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优势,与发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为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提供普惠平台。

三、消费金融视角下的普惠金融前景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上升空间巨大。从消费信贷占比看,虽然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消费信贷逐渐认可,消费信贷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截至2018年底达18%左右,较2008年的3.6%,翻了几倍,但远低于韩国的41%和美国的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另外,消费信贷与GDP的比例,我国不到10%左右,美国近20%,韩国24%左右。而消费信贷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美国高达66%,我国仅为16%左右,可见我国消费信贷渗透率并不高,未来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据预测,在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达到43 万亿元的前提下,消费信贷占比每提高1%,便是千亿元级市场,因此,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市场空间非常大。

1、互联网思维重塑消费金融普惠格局

我国互联网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网民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与消费金融更加深度融合,不断驱动消费金融普惠发展:一是互联网重塑用户消费习惯,网购消费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二是互联网不断助推消费升级,品牌消费、体验消费、提前消费日益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消费模式。三是随着移动支付手段的逐步完善,互联网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消费金融体验,促使日常消费场景的结合更加紧密。四是互联网重塑传统线下消费金融模式,让消费金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触达人群更加广泛,覆盖地域更加广阔,风险控制更加精准,互联网消费金融“顺风启航”。

2、人工智能推动消费金融向智能化发展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在消费金融行业予以深度应用,有效降低行业成本和进一步提高效率,实现消费金融业务智能普惠化发展。其一,人工智能在消费金融智能决策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智能决策系统具有审批自动高度化功能,有利于提升客户体验和灵活配置。其二,人工智能基于深度学习、知识图谱,可以有效识别团伙欺诈、信用欺诈,从大数据中不断发现异常情况,从而为用户和机构提供及时可靠的安全保障。其三,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模型与用户画像,能有效解决消费金融识别客户难的问题,提高用户识别精准度,实现用户精准营销。其四,智能客服能有效解决消费金融客户大部分问题,倘若遇到棘手的问题可交给人工客服,实现“人机交互”,有利于提升客服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

3、大数据全面渗透消费金融行业

消费金融具有小额、分散等特征,主要用户群体为长尾客户,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个人信用数据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这些数据既有结构化数据,也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管理、处理和展示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在消费金融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众多,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通过客户消费行为的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和智能反欺诈;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洞察公司经营,为管理层提供经营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技术,改善客户与机构之间的交互,进行服务创新,提高客户黏性;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更为差异化的产品创新等。

4、区块链技术重塑消费金融格局

近年来,区块链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其具有不可篡改性、安全性、分布式账本和金融天然契合。一是在清算结算环节,通过开发区块链系统用于银行之间联合贷款的结算、清算业务,降低运营成本,节省中间流程,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应用区块链进行信息登记证明,联盟链中将客户信息上传到链上,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可追溯性。三是通过智能合约,可以保证委托支付中保证贷款的定向应用等。四是区块链技术正在应用于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项目,可充分发挥不可篡改、去中心、安全性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客户信用,降低发行成本。五是随着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以大科技公司为引领的区块链应用将越来越多。

鉴于普惠金融的客户群和贷款机制的特点,消费金融公司经营风险较大,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未来消费金融监管重点有两大趋势:一是对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规范。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开展未得到金融监管部门许可的业务,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部分产品还出现风险暴露的情况,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这些业务应该严格整改。二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消费金融“黄金”时期,许多机构为快速占领市场,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拓展手段,导致“多头借贷”与“共债风险”。此外,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事件也时有发生。对此,建立合格借款人标准,加强消费金融信息披露,严格禁止劝诱性宣传与掠夺性放贷,建立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将是消费金融领域监管的重点。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