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硅谷孵化器YCombinator的中国分部迈出YC本土化一大步,这家机构的第一期纯中国本地化创业营,已经正式招生。

此次创业营的导师,包括宝宝树创始人兼CEO王怀南、拼多多创始人兼CEO黄峥、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邢波等。

除了邢波为计算机科学院教授之外,另外两位导师其所创立的企业均已上市。

其中,王怀南曾在麦肯锡、宝洁、雅虎和Google等跨国公司任职,背景更浓厚的是市场管理、运营和营销的经验。黄峥曾参与谷歌中国办公室的创立,有一定的技术背景,不过,其先后创立电商代运营公司和游戏公司,包括成就其最大事业的拼多多,都是以模式创新而成就。

根据媒体的报导,陆奇还延请了雷鸣,雷鸣是技术派,号称百度七剑客之一,创办了酷我音乐,他目前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将技术和产业做链接的角色。

从导师的背景看,YC更多的不是“硬科技”的方向,更多的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软技术与产业结合的思路,基于信息处理与服务的方向。

YC为什么要进入中国?

2018年8月,刚刚加入YC的陆奇说的第一条理由是天时:“技术驱动创新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正是YC最擅长的”。

基于这个判断,陆奇说,YC将对中国的早期创新生态提供强大的技术驱动创新的推动力。

如果我们将技术驱动创新,理解为硬的、技术的突破造就的商业机会,那么,YC创业营的配置与最初的宣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还是风口的迎合

技术、产品、模式,对于商业成功都不可或缺。商业模式的创新也非常重要,毕竟创业九死一生,能够寻找到一套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并非易事。

只是以技术驱动还是以模式驱动,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性格和企业命运。

技术创新驱动的难度相较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更大。相较于“九十九死一生”的技术创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难度小得多,一位在技术商业化领域从业多年的人士就说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只要站在风口,在热点领域,想拿到融资并不困难。“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多时候如果你能搞定BAT,或者有BAT愿意帮你对接数据、用户,可能问题就解决了。”甘洁,长江商学院教授就曾说过。

从资本、创业者而言,这么多年,我们更重视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共享经济的浪潮和泡沫的消解,是一个绝佳的说明。

模式创新的弱点也在中兴事件中充分暴露。不过,作为商业机构,YC不必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作为一个以技术驱动型创新为初心的YC,在中国本土化的第一步,却是以强大的商业模式创新经验背景的指导作为重要支撑,有一定的必然性。在利益—风险的权衡中,其决策走入传统的路径之上,是可以理解的。

当下中国,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已经是国家战略。我们相信,这个领域必将会得到市场的“奖赏”、获得超额回报。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的格局,新技术上的基础性创新、技术创新和硬件创新正在加快。

一个判断是,中国如今进入商业模式创新向技术创新的经济转轨时期,商业模式的创新正在放缓,收益在降低,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硬技术创新”的挑战

技术创新的创业,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大,风险更高,其遵循的是一套不同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再到推向市场,每一步都是“惊险一跃”。往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就需要很长时间。

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彭晓南,致力于开发环面蜗轮蜗杆加工机床,在此之前,一家煤炭企业已在这个项目上投资了三百多万,花了7年时间,彭晓南南下到东莞松山湖继续孵化这个项目。

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在研发了一款适用于眼镜上的防水涂层之后,希望能够推向市场时发现,国外已有了相同的技术。

一家致力于开发自主CPU芯片的企业,也是在成立后十多年才拿到第一笔市场化投资。

创立大疆的汪滔在设计出第一款产品之前,也是艰难维持,而与他一样做掌上无人机的美国公司Lily,由于产品无法量产,在付出将近2亿美金代价之后,这家由伯克利学生所成立的公司,在大疆率先作出无人机之后,宣告失败。

由MIT最具创新力实验室的教授们推出的对话机器人,同样因为迟迟无法量产,在亚马逊推出Echo后,宣告失败。

还有一些企业,虽然费尽心思做出了样品,但无法将多种技术进行整合,使得产品无法推向市场。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甚至不包括投入更多、风险更大的新药研发类企业。

20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发表了一篇关于植物免疫蛋白的文章,后来成立了公司,开发植物疫苗。当时他们只有实验室成果,但已经从资本市场融了几亿美元。这样的企业在最后也宣告死亡,原因是他们本来想开发植物疫苗,但却在中途研发难度更大、投入更高的人体疫苗。

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将技术商业化的能力、能否找到靠谱的供应商、产品迭代的速度、技术的整合、市场需求的变化、战略方向和内部控制……林林总总,有一个出差错,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失败。

中国需要一批真正的技术投资家

当然,YC中国也可以支持商业模式的创新,但作为硅谷领先的孵化器,YC中国的野心应当不止于此。

YC中国在创立之初,陆奇就曾说过,目前正处在技术创新的前夜,中国目前在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的创新上做得非常好,但是真正能够带来巨大变革的还是要依靠技术的创新。

追溯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真正靠技术创新成长起来的企业寥寥,这也是YC在中国可以获得的重要机会。但从YC目前的配置看,从真正的技术创新的需求看,陆奇还不具备担纲驱动中国技术创新再进一步、完善技术投资生态的重任。

中国并不缺乏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案例,中国的企业需要的是硬技术创新上的指导和资本支持。中国风投机制尽管还在快速发展,但仍不完善,投资人们对于科技企业的认知不够,很大一部分投资人处于跟投的阶段。

如何让投资人了解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是中国的技术创新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培育一个科技投资的生态体系,呼唤一批真正懂技术的技术投行家和投资家。

要抓住这个机遇,非得给予这些啃硬骨头的创新者以高溢价不可,这需要真正懂技术的技术投行家和投资家的能够作为之地。

不止是YC中国,这也是所有在中国投资的机构,都应该思考的事情。

美国80年代硅谷科技企业们的崛起,使得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带信息时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点下,中国的投资生态的构建者,当考虑如何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企业,抓住这个机遇。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