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本篇简讯源自INET(Institute for NewEconomic Thinking,美国新经济思想研究院),原文作者Dina Srinivasan,原文发表于2018年12月6日。

- - - - - - - - - 内容推荐 - - - - - - - - -

如今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一个经典的霍布森选择:要么使用 Facebook,屈从于隐私的丧失,要么放弃使用大多数朋友、家人和熟人所使用的唯一社交网络。如果你使用Facebook,你便允许Facebook“跟踪”你。这意味着Facebook将通过互联网上数百万个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监视你的研究、阅读、购物,甚至是输入。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同意这种追踪意味着允许Facebook获取你在其他不相关的移动应用程序上输入的最敏感的个人信息。例如,当你将心率或排卵周期信息输入到一些流行健康应用程序中时,这些应用程序会立即与Facebook共享这些数据。对于那些使用Android手机的人来说,Facebook在其他方面的监视程度更甚。Facebook 抓取你的电话通话记录,使用Facebook社交网络相当于在你的设备上安装了记录器。如果人们不允许政府跟踪公民,那为什么自由市场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竞争压力抑制了Facebook挖掘用户数据的行为

在竞争的社交网络市场中,所有竞争产品都是免费的,只有隐私成为关键的区分标准。此时,用户拥有充足的可替代选择和较强的议价能力,迫于竞争的压力,社交网络平台获取用户信息的能力受到了抑制。2004到2014年,迫于竞争的压力,Facebook不断地承诺不会追踪和抓取用户的私人信息。例如,在刚进入市场时,Facebook向用户承诺他们永远不会用cookie收集任何用户的私人信息。2010年,Facebook推出了“like”按钮,为了消除用户的担心,Facebook一再向用户保证“like”按钮不会用于跟踪用户行为。当然,竞争不仅限制了Facebook,也限制了其他社交网络平台获取用户信息的能力。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述,这些公司知道现在有很多竞争对手,因此他们正在尽一切努力讨好用户。

Facebook谎言破灭与垄断市场的形成

当竞争对手退出社交网络市场后,用户变得别无选择(议价能力为零),无奈屈从于市场霸主(Facebook)的任何条件。截至2014年初,最初与Facebook竞争的数十家公司都已退出了市场。2014年6月,Google宣布关闭其社交网络,将社交网络市场拱手让给Facebook。几乎就在Google退出的同时,2014年6月Facebook宣布,它将开始跟踪用户在网站和应用程序上的行踪,并利用从监视中收集的数据来定位和影响消费者。随后,它又开始通过“like”按钮和其他软件许可来跟踪非用户群体。

社交网络市场的垄断对用户隐私的意义

在垄断的社交网络市场中,霸主(Facebook)以牺牲用户福利为代价,攫取垄断租金。这是非垄断法所关注的伤害类型。在历史性的公开募股、拥有超过10亿用户群体、以及竞争对手退出之后,Facebook最终得以迫使用户同意监视条款。而Facebook通过监视所获得的信息不仅可以影响选举结果,也可以用于对人的攻击。同时,Facebook在互联网上跟踪用户的政策也损害了其他行业的竞争。例如,Facebook跟踪出版物的读者在读什么,然后转身利用这些信息在广告市场上削弱出版物的竞争力。这种跨站点跟踪是Facebook和谷歌在数字广告市场中赚取每一美元的根本机制。

总结和建议

十年前,Facebook迫于竞争压力频频“讨好”用户,一再承诺不会追踪用户行为。但自从2014年竞争对手纷纷退出市场后,Facebook成为了社交网络市场的霸主,它立刻撕毁“好公民”的面具,开始“监视”并滥用用户隐私数据,以从中攫取巨额利润。当政府和监管层还在思考消费者隐私问题与大型科技公司霸权的合理性时,竞争原则解释了为什么Facebook今天可以从广大用户中榨取这种交易。此类严重欺诈行为亟需监管机构、执法机构及公共政策的纠正。

 

- - - - - - - - - 编译者注释 - - - - - - - - -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潮流下,大型科技公司被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掌握庞大用户数据,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饱受争议。回溯十年社交媒体发展历程,Facebook从校园里的小型社交网站成长为社交帝国,社交网络市场竞争格局也从竞争性市场转变为寡头垄断。在本文作者看来,这其中恰恰隐藏着Facebook精心设计的诡计,即在早期消费者主导的竞争性市场中,以虚假的用户隐私保护承诺吸引消费者,排挤竞争对手,在成功独占市场后,再凭借强大的议价能力迫使消费者接受跟踪条款,攫取庞大的用户数据和高昂的利润率。作者认为,根据《谢尔曼反垄断法》Facebook的这一竞争策略可以被视为反竞争行为,监管机构、执法机构及公共政策应予以纠正。

的确,从剑桥分析公司丑闻的影响到定向广告投放,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隐患在Facebook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作为网络效应产业的典型代表,社交平台使用的人越多,价值越大,“先下手为强”和“赢家通吃”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特征。而Facebook不但占据社交媒体市场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还收购了Instagram等热门应用程序。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效应成为强大的市场壁垒,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更高,用户粘性更大,弱化的竞争格局进一步提升了Facebook索取用户信息的能力和社会对用户隐私的担忧。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支持对Facebook加强监管的呼声不断,澳大利亚和德国已对Facebook展开反垄断调查,美国议员也正敦促美国司法部对Facebook发起反垄断调查。虽然是否需要拆分Facebook尚无定论,但政府立即采取监管行动无疑是必要且紧迫的,社交平台自我监管的时代即将结束。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