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前几天,借着捷信消费金融披露招股书的契机,复盘了捷信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历程,也串起了最近10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起落。(传送门:《捷信冲刺IPO》)

复盘消费金融的发展,本质上也是一部风控能力的进化史。随着场景、数据、技术的进化,消费金融的风控能力升级,风控成本下降,消费金融的渗透率才得以进一步提高。

而眼下,经过了前几年的爆发,消费金融市场也进入一个「平台期」;商业模式同质化、市场竞争白热化,风险也随着不同生态和场景的交叉、融合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前几天,我在亚洲银行家主办的「2019中国未来金融峰会」上听到一个观点,来自众安保险总经理助理兼风控高级副总裁梁玉苹,她谈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金融的发展,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更加立体和多维。

事实上,这也是当下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探讨的命题。

经历了一轮极速狂飙式的发展,大量沉淀的消费金融资产能否顶住信贷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双重考验?在各种跨场景、跨机构的合作中,风险是否也在交叉传导?下一步,各个参与方如何掘机「下沉」市场?

1. 生态融合提升风控难度

金融科技从起步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标准化的介入、场景化定制,再到生态化布局几个阶段。

金融科技萌芽初期更多的是1+1的模式,即标准化产品或技术与不同的行业、场景相结合。直观来看,这更像是某种产品搭售,优化了流程和效率,虽然提升了便捷程度但并没有从根源改变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

后来,金融科技出现了更加定制化的设计,典型产品如余额宝。随后几年,科技+金融一直在强调场景化发展,根据不同平台和场景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再往后,金融科技公司们开始更深地介入到产业链当中,从场景搭建到形成生态,金融科技早已贯穿其中。到了这个阶段,可能金融科技的服务和产品才是真的进入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今年以来,不少银行大力推动的「开放银行」策略、平安集团提出的「智慧生态」战略等都是金融、科技、场景、生态等等都是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以平安集团为例,这些年不仅搭建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在刚刚结束的首届智慧生态大会上,平安方面表示,还进一步互联互通,希望形成独特的「智慧生态」体系。

在此战略之下,不仅涉及到金融+科技与各个生态的融合发展问题,对于底层技术、风控逻辑、商业模式等都是巨大的挑战。

商业模式的升级,生态融合的加深带来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颠覆性发展,同时也伴生了新的挑战:金融风险的内涵更复杂,外延更广阔。相应的,风险管理的难度也随之上升,需要从更多维度、更长周期来判断和管理风险。

以众安的「三体双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其本质就是基于云技术和大数据,构建了一个维度更多元的风控决策系统。同时,将客户信贷周期与外部经济周期紧密结合,建立双生命周期策略。

据梁玉苹介绍,所谓三体,就是覆盖用户XYZ三个维度的风控决策系统。

其中,X是通过打通、整合散落在不同业务条线、不同关联系统中的信息,在借款人授权的前提下积累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的合作方,得以跨场景、跨生态、跨圈层。

Y则是业务纵向延伸,从客户准入、反欺诈、风险评级、贷中账户管理到贷后催收的端对端风险管理流程。从X特征组合到Y需求或风险的自动归因系统,实现动态差异化的风险定价

Z则是利用上述数据特征工程及自动归因系统对信贷全流程各环节的策略进行持续迭代与优化,形成在线精准策略引擎,例如精准营销策略、风险评估策略、保后监控策略等,降低产品总体营销成本与风险损失水平,提升产品盈利表现。

2. 技术变革影响风控未来

在这场2019中国未来金融峰会上,不少嘉宾都提到了,5G、区块链、云计算等底层技术的迭代升级,让获取和存储数据和信息的效率和效果有了质的改变,而这将极大的影响,甚至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

回顾过去,4G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红利的爆发,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外卖平台.....这些在今天深刻影响大众日常生活的商业模式无一不是生长于4G的土壤中。金融行业也是一样,同样受益于移动通讯技术的升级。

而今年6月以来,随着首批商用牌照的发放,5G时代渐行渐近。底层技术的变革将大大提升金融科技应用的效率和效果,也将影响金融行业的风控逻辑、产品形态、服务体验等等。

这么说或许还有些抽象,就单说5G带来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的提升。

前者在网上已有不少接入5G网络的测试结果,网络延迟从4G时代的50毫秒减少到1毫秒以下,这将直接大幅缩短交易时间和操作延迟的问题。相应的,对于风控来说,未来反馈的速度也需随之加快。

当然,硬币的另一面是,数据传输质量的提升,数据采集维度的增多,比如实时传输的生物识别数据等,都将大大提升金融服务的体验,尤其是风控的效率和质量。

尤其,对于金融科技应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消费金融领域。无疑,上述底层技术和风控模式等等改变带来的影响最为直接。

梁玉苹在演讲中提到,5G的普及应用可以让数据来源更全面、实时、准确,于商业银行而言,将大幅提升征信数据获取能力,得以支撑银行业务进一步下沉,将借贷资金向长尾用户传导,进而推动借贷市场结构性变化。

「相应的,对于信保业务也是类似,底层技术变革推动市场环境变化,随着增信需求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全流程风险监控能力得以大幅提升,进而带来信保业务的新一轮发展。」梁玉苹称。

根据央行、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互联网消费信贷渗透率(互联网金融消费信贷余额/狭义消费信贷余额,此处狭义消费信贷为不包括车贷、房贷的个人消费信贷)已经接近20%。

从这个数据来看,这些年消费金融的发展成果显而易见。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金融的平均渗透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依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如何进一步「下沉」服务,掘机消费金融市场,就要看谁能真正抓住技术变革的契机、升级自己的风控能力了。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