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十一前后,小微金融领域再度成为新金融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近日,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 Group)和二十国集团(G20)旗下的「全球中小企业论坛」颁布了2019年「全球小微金融奖」获奖结果,中国企业斩获多项大奖。其中,「全球小微金融奖」产品创新金奖由中国信贷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数金融获得。

早在2012年,「二十国集团」为应对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成立中小企业金融论坛,旨在促进新兴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而该奖项的设立初衷,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并奖励在小微金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

作为一个已经困扰全球各国近百年的金融难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今年这一奖项花落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本身也说明了中国在探索小微信贷领域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内市场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移动支付和消费信贷。

眼下,伴随着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小微信贷科技在国内市场开启了新一轮的模式创新与探索,如果能够经受住市场波动和周期的考验,将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1.「数字化」变革

与消费信贷的发展路径一样,新一轮小微信贷科技的崛起,也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手段,即「数字化」模式来提升小微信贷服务的渗透率和效率,实现更好的风险管理和流程管理。

事实上,这也是前述奖项评选的重要标准。根据组委会评价,大数金融能够获得奖项的主要原因是其通过有效利用科技与大数据,为解决中小企业无抵押贷款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小微金融服务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与下沉做出了贡献。

「数字化」之所以会成为小微信贷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因为它为打破小微信贷的「不可能三角——同时实现风险(可控)、成本(可控)、规模(发展)三个目标提供了可能。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国小微金融往事》中曾经系统地梳理了过去15年中国小微金融服务的发展历程。总结起来,在这场「数字化」变革降临之前,小微信贷技术已经经历过两次变迁,其中包括最传统抵押模式,和后来一度成为市场主流、被银行广泛应用的IPC模式、圈链会模式。

尽管后者通过信贷员的培养、规范风控流程和互联互保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抵押物缺乏、风险识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摆脱对于「人」的依赖,有一些问题始终无法解开:

一是随着业务规模扩张成本持续上升,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在操作中可能会产生业务变形,管理难度大。此外还有行业集中度高、周期波动风险高等潜在问题,也就是「不可能三角」。

而在新一轮的「数字化」变革中,通过技术创新在全流程中的应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人工干预,解决了此前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以大数金融为例,其在前端获客、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数字化」的特征。

从获客开始,平台一方面加强与场景方合作,包括税务管理、财务管理等软件,同时结合线下获客,不仅能够实现精准营销,还能在获客之初就对于用户进行了初步分类与筛选;

进入审批流程后,大数金融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建模过滤欺诈风险、透视客户风险特征、完善用户画像,并将用户推荐给相匹配的金融机构;

而一旦进入贷后监控流程,利用覆盖不同逾期时段的评分卡,可以预测客户在不同逾期时段的还款概率。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自动化、批量化的获客和审批大幅压缩了业务成本,也提升了效率,而在核心审批环节摆脱了对于「人」的依赖之后,减少了骗贷发生的概率,并优化了贷后管理的效果。

对于小微信贷而言,「数字化」模式的核心和难点在于数字风控技术,这一技术在小金额的信用卡及消费信贷领域已应用成熟。

大数金融的技术独特之处在于,面对风险识别更难、贷款额度需求更高、受经济波动影响更大的小微客群,其成功地将数字风控技术应用于笔均数十万的大金额、纯信用、经营性贷款产品中,实现了理念的突破,也跨越了巨大的技术鸿沟。

事实上,不只是大数金融,前述评选中同样获得评委会青睐的网商银行也是「数字化」模式的典型代表。其通过生态内积累的数据、模型,以及后来以移动支付为触手衍生到生态外建立起的数字化能力。但与专注于中大金额融资服务的大数金融不同,网商银行的「310」模式是基于短期、小额的商户信贷需求。

这也是小微信贷科技经历了数字化变革之后所产生的新特征——基于市场分层,不同类型市场参与者可以提供更加差异化的服务。

2. 新机遇

技术进步是小微信贷服务进化与迭代关键因素,却并不是全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落地还需要更多因素的配合,比如市场需求急速增长、监管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等。

基于传统信贷模式的缺陷,小微信贷领域的市场服务缺口长期存在。世界银行2018年1月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显示,在中国 5600 万家的中小微企业中,有超过 41% 的企业存在融资约束,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仅能满足潜在融资需求的 57%,融资缺口接近1.9万亿美元,约占同期GDP的17%。

监管部门也致力于通过不同手段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

就在十一前后,相关部门就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等相关文件,在基础设施、技术和模式创新和政策激励等方面鼓励其发展。

而对于致力于小微信贷科技的市场玩家而言,除了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市场机遇在于新金融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浪潮,To B服务获得青睐,这使得大数金服、网商银行这样的技术方得以快速将技术能力开放给持牌机构,加速小微信贷服务的下沉。

政府工作报告在明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增强信贷投放能力」的要求之外,直接给出了业务增长的数字指标「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为71022亿元。照此测算,贷款余额增长30%,整体规模至少将扩张2万亿以上,这还不包括股份行、城商行以及农商行,他们才是真正的小微贷款主力。

如此庞大的规模增长本就不易,要知道,在定下30%的增长目标之前,大型银行业小微贷款余额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降,更何况这种增长还要伴随着放贷成本的降低,和风控效率的提升。

对于银行而言,通过开放合作提升小微贷款服务的质量、加速下沉,将为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仍然以大数据金融为例,从2014年成立至今,大数金融与近5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服务小微客户超过15万。

另一个角度来讲,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人大会议记者会上提到,2018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在6.2%左右。如无法有效降低这个不良率,银行开展小微业务的意愿显然不会长久,一旦政策推进力度下降,那么小微企业可能会面临严重贷款荒。由此小微信贷必然要解决商业可持续性的问题,这也是金融机构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那么小微信贷的商业可持续性如何实现?技术上,数字信贷技术降低小微信贷不良率的有效性已被验证;商业模式上,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引进数字信贷技术并逐步实现自身的技术升级当是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理想选择。

事实也证明,金融科技企业ToB服务,改善的不只是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渗透率与普及率,也正推动了数字信贷技术在传统金融机构体内的发展。

如2018年初大数金融根据某农商行需求输出大额信用贷款产品的数字风控技术及全流程业务系统,该行建立起自己的信贷中心并开展营销,1年后该行即占当地同类产品市场近50%的份额。这种联合运营的模式正推动了银行信贷技术的升级,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可选路径。

更进一步,小微信贷科技进化之后的市场价值也不止局限于国内而言,参考个人消费信贷和移动支付的出海路径,小微信贷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难题,新技术和新模式对于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可能远胜于前者,部分国内的市场玩家也已经率先开启了出海探索,而这或许也将为整个中国金融科技市场打开新的空间。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