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作者/王俊寿 山东银保监局局长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化小微金融服务,是当前我国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任务,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补短板强弱项、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塑小微金融生态体系,打造普惠金融发展齐鲁样板,正是当前山东银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之需。

山东小微金融服务总体情况

小微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9年6月末,山东辖区(不含青岛)国标口径小微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989.1亿元,增幅6.55%,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40.86亿元,增幅15.8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8.68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辖区银行小微贷款平均利率连续六个季度下降,累计下降1.34个百分点。

小微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大中型银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多数城商行和农商行设立普惠金融部或小微业务专门部门,小微支行、社区支行、普惠金融特色网点遍布城乡,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已形成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传统与新型金融门类多样、功能齐全、定位互补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小微金融组织体系。

小微金融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小微金融服务改革深入推进,“四单原则”“六项机制”“五专机制”逐步完善,内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政策传导机制逐步顺畅,信贷管理模式优化改进,小微企业信贷获得更为便捷。从“两个不低于”到“三个不低于”,再到“两增两控”的监管考核更为精准,尽职免责、不良容忍度等差异化监管政策深入实施,“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逐步培育。

小微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加强小微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启动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组织科技企业创新竞技行动,推动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累计研发推出700余个小微信贷产品,“银税互动”“银商合作”“银担合作”“银保合作”等服务模式稳步推进,探索网格化普惠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无还本续贷模式,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

对标对照山东小微金融的短板弱项

基础环境之异。一是从经济环境来看,截至2019年5月末,山东登记小微企业户数占企业总数的84.3%,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呈现出总量多、比重低、活力弱、分布散的特点,有活力、有产值、有实力、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及其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尚待培育。二是从社会环境来看,重儒轻商、重大轻小的传统观念较浓,民营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家族发展,企业家精神尚需培育提升,在社会地位、公众认可、政策倾斜等方面均显薄弱。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较慢,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三是从制度环境来看,强政府弱市场现象存在,制度政策文件、任务指标考核多,部分政策执行效果弱。市场主体对政府和政策依赖性强,营商环境需从激发企业活力上进一步优化。

理念战略之别。一是小微理念名不副实。多数法人机构明确提出深耕本地、服务小微的理念思路,引进了小微信贷“德国技术”“信贷工厂”等技术,但实际经营中未从根本上扭转“重大轻小”的传统观念,追求短期规模、当期利润和业绩指标的惯性思维仍未转变,小微金融理念未能深入人心。截至2019年6月末,辖区法人城商行和农商行小微贷款占比分别仅为49.97%、45.17%,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更低。二是战略定位形神不似。法人银行基本都确立了“立足本地、立足城乡、立足社区”的战略定位,建立了小微金融组织管理框架和小微信贷团队,但实际经营中未将小微金融作为全行业务重心,在资源投入、客户细分、人员配备、业务考核等方面重视不足、倾斜不够,战略定位与业务经营不匹配。2019年辖区法人城商行和农村法人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占比分别仅为13.83%和22.22%。三是战略定力持而不久。部分法人银行从董事会到高管层对小微情怀热度不够、激情不足,坚守小微金融的行动自觉尚未形成,服务小微的战略定力不足,大量资金集中在大企业大项目,偏离了小微金融定位,大中小微企业之间的金融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截至2019年6月末,辖区法人机构小微贷款余额仅占其各项贷款总额的47.82%,普惠型小微贷款占比仅为14.88%。

体制机制之差。一是服务体系下沉不足。部分机构设置集中度高、网点下沉不足、服务半径有限、区域差异较大,多数网点设在城区、县区及周边,真正设在村镇等基层网点不多,服务网点下沉还有空间。二是管理机制差异受限。部分法人银行人员配置、信贷资源、激励免责等方面倾斜不够,在获客展业、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方面与其他部门同质,小微信贷业务流程与大中型客户业务流程基本一致,独立审批、独立核算、独立考核等差异化管理难以落实。部分机构分级分层授权不到位,一线小微客户经理占比较低,小微金融文化有待培育。三是激励约束保障不够。部分法人银行小微金融考核指标不科学,与大中客户考核同质类似化,注重结果型指标而忽视社会责任软指标,考核方式上重结果、轻流程,岗位考核“点式”指标多于“链式”指标。激励方面过于注重规模、利润业绩,小微信贷尽职免责标准不明、操作不细,容错纠错机制不完善,“有制度难执行”现象仍存,“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仍需完善。

创新动力之弱。一是创新设计顶层化。调研发现,多数法人银行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创新,缺乏自下而上的创新,产品创新周期较长、环节较多、时滞长、响应慢,符合客户真实需求的定制化、个性化产品难及时推出。二是创新产品同质化。各行间产品同质化、模式趋同化严重;同一行内不同产品的模式化、同质化突出,在制度办法、流程设计、风险控制、抵押担保等方面实质改变不大。三是创新模式制式化。部分机构过于注重推广创新产品的规模、绩效,疏于观察创新产品的适用性,程式化创新、制式化应用难以适销对路,用普适性的产品对接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不仅难解客户之需,也易埋下风险隐患。

科技赋能之短。一是数据信息有待整合。目前尚未整合形成涵盖市场监管、税务、司法、水电、社保、海关、征信等部门信息的统一开放的政府数据信息平台,数据使用散落低效未能有效集成,大量沉睡的数据信息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基础建设。二是业务与科技亟待融合。部分法人银行面临科技硬约束和数据软约束两层制约,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意识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数据挖掘不足,业务需求与科技响应协同不够,直接影响产品创新的有效性和业务流程的高效化。三是金融科技应用较弱。部分法人银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应用落后,尤其在信贷审批、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方面应用不足,缺乏突破物理和时空收集数据、审查审批的科技工具,制约了小微信贷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人才文化之缺。一是人才配置呈橄榄形。部分银行管理层级较长,业务扁平化较弱,管理人员较多,基层客户经理偏少,总体呈现缺高端、缺一线、中层臃肿的“两头小中间大”橄榄形结构,人员配置与小微金融业务人员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不相匹配。二是员工教育缺针对性。多数银行员工培训由综合部门或业务部门兼顾,普遍缺乏实体性、独立性培训机构,员工脱产培训、理念文化教育、职业成长生涯等缺乏清晰的规划,一线客户经理对小微金融业务认知不足,难以俯下身子、耐住寂寞。三是文化培育需固本。部分银行忽视员工的培养教育、人文关怀和文化培育,缺乏以真情感人、以事业留人的人本文化,员工忠诚度、客户黏性不高,影响了小微金融业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重构小微金融生态体系的方向

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着力培育小微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思想要对焦。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切实转变“政”的职能,确立“企”的市场主体地位,政府要将重心放在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稳定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和谐营商环境建设上来,在银企改革发展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二是制度要对等。要维护和完善金融发展的法律环境、制度环境、诚信环境,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转变优化对金融机构业务规模、利润税收、高管任职、发展绩效等考核导向,充分向市场放权、向企业让利、向职能回归,激活搞活山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厚植市场发展基础和潜力。三是信用要对称。加快推进信用省市建设,推广“儒商文化”软实力,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依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金融违法行为,切实提升银企互信度,打造重商重信、诚实守信、互信互助的良好生态。

整合打造“三基金三平台”,着力构建政银担企良性互动的命运共同体。一是整合用好“三只基金”。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和风险分担运营机制,设立专业化政策性融担机构,拓宽融担业务覆盖面,充分发挥担保增信、分险以及稳定器作用。用好应急转贷基金,统筹建立省市县应急转贷基金体系,简化应急转贷基金使用流程,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低成本使用应急转贷基金。统筹整合省市普惠金融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资金,设立全省统一的小微信用保证和风险补偿基金,探索每年从金融业税收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纳入信用保证和风险补偿基金,以基金形式实现小微信贷激励和税收返还激励,同时简化资金使用程序、统一申请流程,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增信难、分险难问题。二是搭建完善“三个平台”。建设综合化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全省大数据建设机制,整合金融、税务、社保、环保、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建立全面、顺畅、高效的综合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全面对接。建设无形资产交易平台,完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评估、流转、登记服务,促进企业产权、股权、债权合理流动,拓展抵质押范围。建设小微金融研究平台,整合行业研究和培训资源,开展小微金融发展运行规律、发展趋势等调查研究,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运行、风险控制、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坚守理念战略的初心定位,着力践行知行合一的小微金融情怀。一是明晰战略定位。银行机构应坚持回归本源、主业,彻底改变轻理念轻战略重规模重业绩的惯性思维,改变战略定位与实践行动相脱节的错误导向,改变重大轻小、供给失衡的片面追求,真正实现理念、战略、定位的知行合一。坚守专注小微市场和小微金融战略定力,逐步培育“做小微就是做未来”的行动自觉,经受住规模诱惑、利润诱惑、大客户诱惑、短期诱惑,摒弃追求规模利润、短期效益的短视思维,逐步压降大客户占比,提升小微业务占比。二是改进公司治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的“四会一层”治理机制,把“党管金融”内嵌到战略发展、公司治理和改革转型全过程,将小微金融纳入战略规划和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全行层面赋予小微金融更多的资源支持。优化股权结构,完善股权治理。三是优化管理架构。探索在董事会下设置小微金融业务专业委员会,成立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领导小组,在经营管理层专设普惠金融部,分行、支行层面设立普惠金融部或小微专营团队,丰富小微支行、社区支行、普惠金融特色网点建设,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提高精细度和精准性。

健全完善小微金融长效机制,着力优化民营小微金融需求的精准供给。一是提升“能贷”的能力。严格落实小微金融“四单原则”“六项机制”“五专机制”要求,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险管控、队伍建设、信贷文化等各层面植入小微金融基因,优化小微金融业务发展机制,实施差异化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分级差异化审批授权,促进内部资源、政策向小微金融领域倾斜。二是增强“会贷”的技能。强化人员管理和文化培育,优化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配置结构,大力培育专业化的客户经理队伍。实行小微客户主办行、客户经理主办户制度,增强小微企业黏性、客户经理责任心。三是实现“精贷”的对接。强化产品和模式创新,实现客户分层分级、细化分类,探索金融产品“私人订制”。推广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商票融资、订单融资等特色产品,推广无还本续贷、年审贷、循环贷等服务模式,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探索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有机结合,通过转贷款模式拓宽政策性低成本资金进入小微企业渠道。减少对抵质押物的过度依赖,合理提升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四是培育“敢贷”的氛围。实施差异化的激励考核机制,准确核算成本收益,实施精准补偿激励。将小微金融业务与高管考核、评先树优及提拔任用相挂钩,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导向作用。对员工增强精神激励、亲情激励、贡献激励,培育行文化、家文化,增强能动性。五是增强“愿贷”的动力。完善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流程,细化尽职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建立正面免责清单,实施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尽职免责认定流程,简化认定环节,区分认定权限,增强免责的可操作性。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客户实际,设置差异化的容忍率考核,通过新老划断、前瞻预估,从容错制度上“松绑”。

推动传统与科技兼容并进,打造互联互通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一是建设普惠金融开放平台。依托大数据局的数据信息优势,整合各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各类融资服务平台、抵质押登记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普惠金融开放平台,打造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四方模式”,实现数据、资源、政策、信息、需求等有效集成,构建独具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服务体系。二是推动线下线上协同发展。探索“线下软信息+线上数据化”、走街串巷与跑数分析并重发展,实现“钓鱼”式单个服务转为“网鱼”式批量服务。构建“人情网”与“数据网”相互印证、“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风险识别和管控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画像,解决效率、成本与风险难平衡的问题。三是实行分级授权与移动作业融合。建立客户经理、审批人员等风险技能分级体系和分级授权体系,开发小微金融服务智慧平台、移动金融作业平台,设立后台集中审批中心、远程数字化审贷中心,实现贷款申请审批随时随地,更大程度地提高办贷便利性、高效性,实现“普”的广度和“惠”的深度。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