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日前,多家上市互金公司相继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助贷业务正在成为它们盈利的核心。

据拍拍贷第三季度财报披露,机构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完成的成交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达75.1%。趣店开放平台业务收入了9.9亿元,环比大幅增长150%,贡献利润占比提升至趣店净利润90%以上。乐信的第三季度平台促成借款为370亿元,比去年同期137亿增长170%。

(图片来源:独角金融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从目前来看,助贷行业头部效应非常显著。一些头部平台做得风生水起,但中小平台想生存下去却没那么容易。资金、风控、流量等都在压缩着助贷平台的盈利空间,兜底模式、数据安全、风险定价等短板等待克服。

尚未正式落地的监管政策,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中小机构资金、场景对接难

表面上来看,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渠道多,资金成本低;互联网平台或金融科技机构则拥有丰富场景,有海量行为数据,以及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用户识别能力,双方正好形成互补。事实上,助贷是跟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入绑定,资金机构只有在真正了解平台,也看到很好的合作效果下,才会长久深入地合作。

“一般来说,机构资金都是寻求与头部机构合作,并不乐意与中小助贷平台对接资产。” 网贷天眼研究院负责人李鹏飞坦言。

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还了解到,当下无论是监管的要求还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风控要求,都给助贷机构的合作设定了门槛。这就意味着经营规范、实力强,客群或场景好,风控技术等能力强的助贷机构,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

“金融机构按照合规要求,要求年化在36%甚至24%以内”,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分析称,“在今年以来借贷业务整治背景下,金融机构对于合作方的用户质量,利率合规,数据合规,贷后合规等方面都有要求,不符合的助贷平台难以获得机构资金的合作机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P2P平台的出清一直都在进行中,转型一直是个严峻的课题。助贷的低门槛成了许多P2P的选择。

“没有这么简单”,一位曾尝试转型的P2P高管告诉独角金融,“一直想要转型助贷,但是几乎没有资金方愿意合作。流量、风控能力,让我们在助贷行业头部平台面前一点优势都没有。”

除资金外,流量场景也是助贷平台的命脉。助贷平台给流量场景APP提供金融服务接口,帮助场景方对接资金合作方。这要求助贷平台能够为金融机构输出全流程的用户识别和大数据管理能力,把不同层级的用户精准推荐给容忍度不同的资金合作平台,这对于中小机构来说又是个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持牌的消金公司,还是不持牌的助贷机构,都往消费金融市场去切入,优质场景的一些项目越来越少。市场场景竞争加剧,用户增长未来能否保持目前的上升势头,还有待市场的下一步验证。

一位助贷行业人士对独金融(微信公号:uni-fin)说道,“现在互联网流量越来越贵,转化率也下降,助贷的获客成本其实并不低。”

2、行业乱象滋生

尚未实行牌照制管理的助贷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多种灰色操作也渐渐浮上水面,潜在风险巨大。

近年来,银行业受到金融科技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获客和风控能力较弱的城商行、农商行。助贷模式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一些城商行、农商行在开展助贷业务过程中,不合规操作也逐步显现。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报告》显示,助贷业务存在违规风险。比如,资金方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只扮演放贷资金提供方的角色;资金方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各类机构以利率和各种费用形式对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不合理;以城商行或农商行为代表的资金方异地授信。

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发现,除了违规风险外,助贷合作没有行业化标准,也容易滋生利益输送等问题。一些助贷机构与借贷客户串通来套取资金方的贷款资金,也有一些助贷机构为赚取更高的服务费,盲目扩大贷款规模,拉高坏账率。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对独角金融表示,“有些助贷机构的行为,不仅包括导流,而且还包括风控、实际放贷权的外包。持牌机构(银行等)给助贷机构授信,一年内放出XX万元,还签署了《回购协议》《担保合同》等抽屉条款。”

为降低获客成本,一些助贷机构对用户进行虚假宣传,也有一些机构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精准营销。但是,此举可能会触犯用户隐私。

李鹏飞表示,“这个问题最关键是看用户的授权情况,只要用户在授权的时候,允许助贷机构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自己的信息,或者单独向金融机构授权,就没有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则认为,“在现在互联网金融科技时代,助贷的业务很大还依靠一些数据。我们也看到,最近数据行业整顿是趋严的。对于助贷机构而言,未来可能还得解决数据来源的合法性。”

3、“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助贷

这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助贷严监管信号不断释放。

2019年11月9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再次下发《关于做好配合打击惩治“套路贷”加大消费金融业务创新的通知》,将严防信贷资金流向‘助贷平台’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在此前,已有上海、北京、浙江、厦门等多地发布关于助贷的风险提示。其中,平台业务资质、风控能力、资金流向等成为监管重点。

“在北京地区,监管部门还要求金融机构对助贷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审慎制定准入标准,开展尽职调查,甄选信用状况良好、经营行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核心技术成熟、系统安全稳定的机构开展合作。”于百程说道。

而在P2P向助贷的转型方面,2019年年初《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行业称“175号文”),明确指出“积极引导部分机构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等。”但随后,无论是4月流出的备案试点工作方案,还是11月初监管部门召开的加快网贷分类处置推进会,都没有关于转型助贷机构的相关表述。

“基于政策风险和助贷机构本身的风险,我们目前很少接助贷平台。”多家持牌消金机构负责人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1月12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肖远企表示,称监管部门一方面持开放态度,允许银行业务经营有创新,另一方面也会密切关注助贷业务的潜在风险,比如科技安全风险、KYC风险、信誉风险等。

肖远企同时强调,“不管用什么样的合作方式,银行的核心业务都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