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当你打开邮箱,看到满满的“垃圾邮件”,有没有想马上关闭页面的冲动?这不,12月14日有媒体报道:Elasticsearch 服务器上的数据又泄露了!在泄露的27 亿个电子邮件地址中,大多数邮件域名来自中国,比如腾讯、新浪、网易。这只是我们数据泄露的一小部分。外卖、网上购物、浏览网页、办理银行卡,享受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变成一个“透明人”,微信、手机、住址、兴趣爱好,甚至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都处于“裸奔”状态。

是谁盗走了我们的数据?

在我们以为数据是被黑客盗走贩卖的时候,一个黑客对媒体喊冤:80%的数据泄露是企业内鬼所为,黑客和其他方式仅占20%。2018年11月,花总曝光国内五星级酒店的卫生乱象,很快花总的身份信息被共享到酒店行业。有看房经验的人都知道,当你去一个楼盘填上姓名和手机号,接下来几乎所有的中介都会给你打电话。内鬼、黑客、爬虫以及手握数据的公司与个人之间的数据互换,是构成地下数据交易的主要来源,这些数据再经过清洗、分类,可以从不同的渠道销售出去。数据用途主要是精准营销,也包括身份认证和诈骗。

为了防止隐私泄露,相关企业已经采取了行动,比如饿了么等平台的临时手机号,平安银行等借用区块链技术提高内鬼的作案成本。

小心刷脸变“丢脸”

关于刷脸支付,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3D传感、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新型支付方式,具备更便捷、更安全、体验好等优势。抛开因整形(或化妆)带来的识别困难,好似是目前最完美的支付方案。

《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人工智能公司Kneron使用高质量的3D面具在世界各地成功骗过了人脸识别系统。在亚洲,Kneron团队在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的商店内使用特质的3D面具,骗过了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系统来进行购买。其实早在8月初,我国就有人使用3D制作的蜡像人头骗过支付宝的人脸识别系统,成功买到了一张火车票。虽然支付宝和微信均表示,如果出现刷脸支付导致盗刷可申请全额赔付。还是有很多网友因此关闭了刷脸支付功能。

有需求就有买卖,国内已经有倒卖人脸识别数据的生意,一张人脸照片能卖几元(出门戴口罩?)。在这种利益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黑客也加入其中,就连一些小厂商或物业公司也通过人脸识别闸机、门禁等各种手段获取数据进行着地下肮脏交易,在法律的边缘试探。比较遗憾的是,针对“丢脸事件”各大机构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

保护数据安全,政府在行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每天都生产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集合即为大数据。如今大数据已发展为新型产业,需要在政府的监管下健康有序的发展,而数据的频频泄露成为大数据发展的“拦路虎”。为此,政府重拳出击,2017年6月1日实施的《刑法》规定:涉及个人信息犯罪的罪名主要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019年11月公安机关网安部门的“App违法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行动中,共下架整改100款违法违规App。在这些App中,有不少熟悉的平台,比如“光大银行”“微店”“樊登读书”“考拉海购”等。被下架的理由主要包括“无隐私协议”、“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范围描述不清”、“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和“非必要采集个人信息”等。

各大平台为了收集大数据剑走偏锋,可见大数据的重要性。大数据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更是可见一斑。通过大数据分析,金融行业可以实现生产资源优化分配,使企业制定的战略更加理性化。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