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爱财集团旗下米庄理财涉嫌非吸遭立案,实控人身陷囹圄,引发的蝴蝶效应随之而来,爱又米与华融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相互掐架,上演扣款权争夺战。

爱又米与资金方“闹掰”,借款人受牵连被重复扣款。“闹剧”背后是一场助贷机构与资金方博弈,反思之下,更是折射出助贷模式不确定性。

2019年,网贷行业出清,助贷成各大平台转型首选,不过近一年监管态度来看,个人信贷市场引发的风险与乱象,让助贷模式遭受着严峻的考验。

小贷机构、持牌消金公司门槛较高,在牌照这一“高阶”之下,有能力转型至此者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产业互联网(即ToB)成为诸多助贷机构 “心之所向”。

在行业大发展下,助贷是否成为信贷的“良配”?又或是网贷以立新篇的最佳模式?这需要时间验证及监管给出明确的答案。

01 转型首选:助贷

自2018年6月起,网贷花样暴雷,整个行业不再只是寒冬论调,“网贷是金融创新失败的典型”的观点甚嚣尘上。

2019年,网贷清退是监管一概论调,到了下半年,湖南、山东、重庆、四川等地相继宣布,取消辖区内的网贷平台。一时间,“一刀切”“肃清”……屡见报端的惯用词汇。

与此同时,监管也为一些规模大的头部平台谋划转型思路。

2019年初,互金整治办、网贷整治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下称“175号文”)。

175号文除了明确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外,也为转型提供三条道路:网络小贷、持牌消金公司、助贷机构。

相较于前两者,网贷平台更倾向于转到助贷。因在助贷模式下,一是没有牌照门槛,二与网贷模式相似,仅是将资金端由C端出借人变为B端金融机构,好处在于资金成本变低。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网贷变成助贷机构,资金上不占任何优势,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变相执行监管意见。”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小方(化名)向趣识财经表示。

另外,小方指出,这些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方十分挑剔。一些得不到资金方青睐的平台就会被淘汰掉,被列为清退之列。“若说转助贷没有门槛,其实也不是”。

总而言之,助贷充当着寻找有贷款需求客户,并介绍给金融机构的“中介掮客”。不过,在调节资金与流量不均衡同时,助贷模式爆发出诸多风险。

02 态度转冷:审慎开展合作业务

爱又米与华融消费金融等资金方上演的“扣款门”折射出助贷之殇。围绕着助贷,2019年这一年,多家大数据公司高管相继被警方带走,归根是触及到个人信息的泄露。

另一边,第三方保险公司为助贷机构提供担保。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保证金”还会出自借款人,从而引发“捆绑销售”“变相砍头息”等投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撰文指出,现有的联合贷款模式中,存在风险分担比例在金融机构与助贷或联合贷款机构之间划分不合理的情况。

而这样的不合理容易诱发风险隐患,他还表示,无牌照机构滥竽充数,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容易造成监管套利。

事实上,随着2019年年初,网贷平台在转型过程,助贷模式暗藏的风险逐渐凸显,到了去年下半年,监管态度出现新的变化。

去年11月12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银保监会通气会上表示,截至10月末,全国在线运营机构有427家,(2019)年底前,每家都要完成分类处置的路径。

除停业机构、退出机构外,李均峰表示,在转型上,一些资本实力强,具备一定金融科技基础及良好内控能力的机构,推动其主动转网络小贷公司,个别符合条件可转持牌消金机构。

同月,互金整治办与网贷整治办联合发布了《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83号文”),要求转型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

照转型时间表来看,今年1月底前各地完成小贷公司临时牌照的审批工作。

从83号文下发到审批工作完成,仅两个月时间,颇为紧凑时间安排下,贵州地区最先反应,信贷通、金筑财富发布转型公告,51信用卡、微贷网、和信贷纷纷宣布申请小贷牌照。

与此同时,在网贷平台转型小贷之时,去年11月21日-26日,6天的时间,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相继得到监管批复,中国平安、小米集团接连入场。

今年1月,阳光消费金融获批,光大银行、中青旅出资入股。相比,助贷并不在转型范围内,前景不明朗。

甚至,有接近监管的人士曾向北京商报透露,助贷在当前属于整治过渡期,很多机构做的助贷业务类似于无牌照的担保业务,未来或不再有助贷一说。

事实上,去年1月,浙江银保监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示的函》,提示助贷风险。

同年10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的《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明确,依法审慎开展合作类的业务。

《通知》指出,对金融科技公司实行名单制度管理,完善审批流程,合作机构准入应报总行审批,严禁未经授权开展合作。此外,《通知》还提到四个不可触碰的“红线”。

具体而言,严禁与以金融科技之名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虚构交易背景或贷款用途,套取信贷资金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以非法手段催收贷款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非法买卖或泄露客户信息的企业开展合作。

从层层上的“枷锁”来看,禁止银行与标的作假、非法催收以及以“爬虫”窃取个人信息等机构合作。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监管对于助贷态度并非“一刀切”,持开放态度。

03 助贷:网贷突围的最佳方向?

“360金融93%的资金来自金融机构”“趣店与10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0月小赢科技新增贷款中机构资金占比提升至52.4%”……

去年11月,第三季度财报季,于美上市金融科技中概股纷纷对外宣称,与金融机构合作情况。另外,趣识财经参照以往财报发现,机构资金占比越来越高,合作越发密切。

管中窥豹,助贷业务俨然成为金融科技公司核心的发力点。不过,某金融科技行业专家向趣识财经表示,在行业中,有些平台的助贷模式并非长久之计。

“一些互金平台转型做助贷,除资金方外,流量这一头,自身缺乏场景粘住用户,大部分是存量借款用户群,且缺乏24%以下优质用户”。该位专家称,这一类初阶模式极容易复制。

另值得一提的是,网贷模式中,C端出借人不会出现洗用户的情况,但B端机构就有所不同,低资金成本优势下,会用各种方式(如免息、优惠)将用户吸纳来。

相比,度小满金融、360金融等巨头背后对应互联网场景,流量不受制于人,不存在较高的获客成本,且风险可以做到自担。

“但这一类巨头APP存在感较低,缺少独立金融独立的流量。”前述专家直言。

而对于高阶模式,从支付宝演变到新金融生态圈,蚂蚁金服体系内,用户粘性较强,金融机构很难从中抢走用户,而另一面的“景观”是巨头主导性强,合作方存在感相对较弱。

值得一提的是,趣识财经从多位助贷从业者处了解到,在将贷款场面面向C端个人时,用户投诉居高不下,是其最为头疼事情,特别在合作第三方出现违规的情况。

甚至,一家平台公关负责人向趣识财经表示,因为个人信贷产品投诉太多,领导层已经停掉了面向个人的助贷业务,将核心力量集中在为B端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04 B端服务渐成风口 增加风控难度

自平安消费金融获批筹建起,停批15个月后,消费金融牌照再度开闸。与此同时,有消息称,监管要求持牌消费利率降至24%以下。

此外,今年1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门槛有了新的变化,例如非金融企业作为主要出资人要连续3年保持盈利,此前仅需要2年即可。

贷款降息,压缩了消费金融机构利润空间。自去年年底,消费金融领域迎来申请牌照小高潮,不过门槛提高,持牌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个人消费信贷竞争激烈、监管日益趋紧之下,一些做助贷业务的平台开始发力B端业务。

“我们主要面向产业互联网,去做企业服务的公司。”某金融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小华(化名)向趣识财经表示,去年公司发展助贷业务,主要做的跨境电商场景。

趣识财经了解到,做产业互联网逻辑在于通过金融业务去跟B端场景、产业连接在一起。

在小华看来,To B的助贷业务目前是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每个行业都有成长期、平稳期及衰退期。总的来说,目前中小企业,”它们现在需要这样的一个渠道”。

相比,小华认为,面向C端更好产品应是消费金融。若是纯助贷,机构要掌握流量与资源,不然就必须要依附别人。另外,小贷、持牌消金公司门槛很高,监管对资质审查越来越严。

“像跨境电商整个交易规模,每年都有200%-300%增长,去年也是这样一个速度,对于我们来说这里存在一定开拓机遇,至于持续多长时间,未来三五年肯定是有的。”小方称。

在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金融科技专栏作家毕研广看来,目前,确实很多助贷公司或者是OTA从C端转移到B端。之前是主要做借款人,现在主要做借款企业。很多OTA或者是带有一定场景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助贷业务,其中的借款企业往往和互联网公司在业务上有所交集,甚至是上下游企业,有一定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产业互联网形式。

“然而产业互联网形式,针对B端的放款,并不是什么创新。“毕研广表示,从个人转向企业,从借贷业务角度来讲无非是增加了一定的风控难度,毕竟企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客体。

从商业角度来讲,他认为,大部分的助贷公司是面向个人消费贷款开展业务,竞争激烈。而企业贷款却很少有涉及,目前可以说是蓝海。需要注意的是,做企业的助贷业务,风险可能比个人的更大,并且周期较长。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